【我看红楼】红楼判词错了吗?
读红楼心中一直有个疑问:作者偏爱黛玉还是宝钗?看似一碗水端平,让后人无数分做两拨:爱黛玉的痴情与才华,喜宝钗的温柔及敦厚。读了金陵十二钗的命运判词,却是又添新恼,那判词明明写错了。由是心中生出阻滞,总也化不开。那天周日无事,坐下再读,细心追索,终于恍然大悟:原来如此!阁下莫急,你若也喜读红楼,就随我细细再循迹细查,解了他的满纸荒唐言。
这黛玉和宝钗的判词是:
画:两株枯木,木上悬着一围玉带,又有一堆雪,雪下一股金簪。
一首古诗: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
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我第一恼的是,十二钗中个个单独有画有诗,偏红楼中最重要的两位佳人,却合二为一,每人只得半句五言。第二恼的是:若按脂砚斋的解读,这诗的句与句间藏着错,却又解不得。画易解:两株枯木,木上悬着一围玉带:这说的是林黛玉;又有一堆雪,雪下一股金簪:这说的是薛宝钗。
诗却错乱:
可叹停机德,薛宝钗(脂砚斋注)
堪怜咏絮才;林黛玉(脂砚斋注)
玉带林中挂,林黛玉
金簪雪里埋。薛宝钗
这顺序不对嘛。第一句先宝钗后黛玉,第二句却相反,哪有这么写诗的?是脂砚斋解错了诗意吗?这其中有两个典故:
停机德:《烈女传》中说,东汉乐羊子出远门求学,不到一年就回家了。其妻跪着问他为何回家,羊子说想你啦。其妻拿起剪刀把织机上的布剪断,说,这由蚕到茧,由茧到丝,由丝上机,一丝一寸,织成丈匹,我这般一刀而断,前功尽弃。丈夫学业亦如是,日积月累,岂能中断?羊子听后大悔,随即再出家门远去求学,七年未归。
咏絮才:成语,咏絮之才。《世说新语》说,谢安在家与侄子侄女谈文论义,忽然落雪。谢安笑问:白雪纷纷何所似?侄子说:撒盐空中差可拟。侄女说:未若柳絮因风起。谢安十分赞赏侄女谢道韫的才华,而谢道韫之后也确成东晋女诗人,大才女。因为这个故事,后人多用咏絮之才赞美女子的才华横溢。
脂砚斋大约想的是:停机德,劝夫读书日积月累不可中断,那定然是宝钗。宝钗一直在劝宝玉读书求取功名,明知他谁劝和谁恼,仍是坚持不懈。而柳絮才,黛玉既不狠劝宝玉读书,又在词社的诗词比赛中多次拔得头筹,当之无愧的咏絮之才。
若是脂砚斋没理解错,难道是曹雪芹写错了?曹公何人,红楼梦何书,披阅十载,增删五次,一把辛酸泪,谁解其中味?这其中滋味,不反复琢磨,怕是真的就错过了。
柳絮才应该归谁?林黛玉,当之无愧。但薛宝钗也未尝不可,她好歹也展示了两次大才。
一是宝钗熬夜帮着湘云组织的菊诗会,出了好些与菊有关的题。第二日诗会上,有才的多选,才拙的勉强作一题,自然是黛玉夺魁。然赏菊饮酒伴品蟹,宝钗作菊诗输了心有不甘,就着温酒品了螃蟹,诗兴大发,讨要纸笔一挥而就的讽蟹诗,端是辛辣老练,语惊四座,人人叫好:
桂霭桐阴坐举觞,长安涎口盼重阳。
眼前道路无经纬,皮里春秋空黑黄!
酒未涤腥还用菊,性防积冷定须姜。
于今落釜成何益?月浦空余禾黍香。
再一次,咏柳絮词比赛,宝钗一举夺下桂冠,其最后一句不仅在红楼姊妹中个个拍案叫绝,即便放到现在也仍是经典,堪为开女权主义之先河:
白玉堂前春解舞,东风卷得均匀。蜂团蝶阵乱纷纷。几曾随逝水,岂必委芳尘。
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韶华休笑本无根,好风频借力,送我上青云!
这是咏絮啊,所以说读了红楼,就应该把这“咏絮才”拱手奉给薛宝钗。脂砚斋忘了这段吗?或者说这咏絮才,该是两人皆可,偏重宝钗;而“停机德”,似乎也非薛宝钗莫属,除了错在了诗的顺序。
那我们是否可以假设,曹雪芹在这停机德上有难言之隐,想说但不敢明说的那个“其中味”?好吧,我来推理一下:要占停机德,需满足三个条件:
1. 目的:劝读书
2. 方法:舍弃自己的辛苦付出,以劝告警示对方
3. 结果:暂时达成目的
黛玉宝钗,谁劝宝玉读书劝到了这个份上,能同时满足这三个条件?宝钗劝宝玉读书,多了,但我不记得她有过舍己劝人的劝,所以排除;黛玉劝读过吗?只有一次!
话说王爷为蒋玉函遣管家太监找上门问贾政,加上贾环用金钏儿之事挑拨,逼得贾政怒气冲天,拿着了宝玉就是一通毒打,若没王夫人死命拦住,宝玉怕要小命不保。随即惊动了老夫人及整个荣国府。宝玉回房里上药后,府里上上下下为讨好老太太,纷纷去怡红院对宝玉献殷勤。好一阵子才送走众人,宝玉昏昏沉沉睡去,书中这样写道:
=================
这里宝玉昏昏沉沉,只见蒋玉函走进来了,诉说忠顺府拿他之事;一时又见金钏儿进来,哭说为他投井之情。宝玉半梦半醒,刚要诉说前情,忽又觉有人推他,恍恍惚惚听得悲切之声。宝玉从梦中惊醒,睁眼一看,不是别人,却是黛玉。犹恐是梦,忙又将身子欠起来,向脸上细细一认,只见他两个眼睛肿得桃儿一般,满面泪光,不是黛玉却是那个?宝玉还欲看时,怎奈下半截疼痛难禁,支持不住,便“嗳哟”一声仍旧倒下,叹了口气说道:“你又做什么来了?太阳才落,那地上还是怪热的,倘或又受了暑,怎么好呢?我虽然捱了打,却也不很觉疼痛。这个样儿是装出来哄他们,好在外头布散给老爷听。其实是假的,你别信真了。”
此时黛玉虽不是嚎啕大哭,然越是这等无声之泣,气噎喉堵,更觉利害。听了宝玉这些话,心中提起万句言词,要说时却不能说得半句。半天,方抽抽噎噎的道:“你可都改了罢!”
==========================
这就是在劝宝玉改了那些与女儿家的情恋,遂其父意,读书致仕。
那么黛玉这个劝读,她舍了吗?唉,她是舍了宝玉,舍了自己的命。她的梨花雨,岂止是单单心疼宝玉,她哭得更是宝玉若回心转意,走上学而优则仕之途,眼前这可人意疼人心的哥儿,自此便要一去不复,变作追逐名利的市侩陌生之人。真要那般,黛玉的生命还有何趣?她又怎会不哭得碎玉一地?
这不就是“停机德”么?黛玉舍命劝读,第一和第二个条件都满足了,目的和方法都对。可惜只有结果不对。书中随即写道:宝玉听说,便长叹一声道:“你放心。别说这样话。我便为这些人死了,也是情愿的。”
没劝成,自然不算,机虽然停了,但因不成而当不得德字。好家伙,我都找到这儿了,还不是那“滋味”?那就再品品:真难得,宝玉在这儿开了窍,那句“你放心”,便只三字,意思全有。无奈他心实在太大,如湘云说:见了姐姐,忘了妹妹。只是此时他心里全是妹妹,黛玉走了也放心不下,既担心黛玉尚未会意,真的以为自己会转了心念去追求仕途,又怕黛玉心疼自己哭伤了身体。于是就特意派了晴雯,去黛玉的潇湘馆送两条旧手绢。
晴雯不明就里,有新的不送,干吗要送旧的?
旧的,痴心未改,新(钗)不如旧(黛)。黛玉见了,猜中其意,念起往日种种,又是伤心:旧的没变,可旧时为何不表明心意?今日既然挑明,将来又能如何?意随心转,波涛翻滚,一时难以自抑,提笔在这旧手绢上题下三首诗,让人不忍卒读:
眼空蓄泪泪空垂,暗洒闲抛更向谁?
尺幅鲛绡劳惠赠,为君那得不伤悲!
抛珠滚玉只偷潸,镇日无心镇日闲。
枕上袖边难拂拭,任他点点与斑斑。
彩线难收面上珠,湘江旧迹已模糊。
窗前亦有千竿竹,不识香痕渍也无?
到此,哪里还有“停机德”读书的之说,端的是要双双一起翱翔天际,再不回头!
那这停机德就不是在黛玉?可错诗是怎么回事?左思右想不得其意,便要把这章重读一遍,谁知只于那标题上再看一眼,竟是豁然开朗,神啊曹公! 不仅在之后立刻告知,且在这标题里已经提前警告:错,猜的不对:三十四 情中情因情感妹妹错里错以错劝哥哥
这错字,真如晴天霹雳,猛然惊醒梦中人:这条线藏得好深,却又清晰明白,要寻就非要到此处。错诗让你生疑,欲解疑就要找停机德之黛玉,自然就来到黛玉舍命劝读的这一章,因为它是唯一。随之,看看标题,他之前已对尘世展露了真意所在。
情中情:这回说了多少情:宝钗送药的温柔,袭人自问的感念,晴雯体贴的娇憨,宝玉送帕的相知,黛玉题诗的感动…...
错里错:这章讲了多少错:前有贾环的挑拨,贾政的毒打,后有黛玉的劝读,袭人做了间谍,以及薛蟠的胡闹……
是非交织,对错互搏,红楼里纷纷扰扰,迎来送往,这一章几乎写尽。
可这多少情中,曹兄只重宝玉送帕的情:因情感妹妹;
而那无数错里,雪芹单挑黛玉劝读的错:以错劝哥哥。
曹公写到这里再无隐晦,再也压抑不住,索性敞开心扉袒露心迹,谁对谁错,孰轻孰重,一目了然:爱情对,劝读错。宝玉黛玉挚爱才是最重。这就是他一直藏而未说却又忍不住非说不可的话吧:他想要的,宝玉黛玉想要的,是自由的、无拘无束的、纯洁干净的、爱情。这个“其中味”,我觉得我解了。
我们再看,要占停机德,需满足三个条件。前面那个目的:是劝读书。曹公告诉了我:劝读错,求真爱才对。那就遵从曹兄的意愿,把它改过来:
1. 目的:追求真爱
2. 方法:舍弃自己的辛苦付出,以劝告警示对方
3. 结果:暂时达成目的
这一改,答案豁然就在眼前,曹公定义的“停机新德”,在红楼梦书中满篇都是,满篇都是黛玉的爱,一字一泪舍生忘死的爱。还需要我再一一举证吗?
不怪他隐晦,在他的时代,诲淫诲盗可以明言,追求自由爱情却属大恶。警幻仙姑说的直接:“如世之好淫者,不过悦容貌,喜歌舞,调笑无厌,云雨无时,恨不能天下之美女供我片时之趣兴:此皆皮肤滥淫之蠢物耳。”空空道人也讲的清楚:“虽其中大旨谈情,亦不过实录其事,又非假拟妄称,一味淫邀艳约、私订偷盟之可比。”所以他才无法明说,让有心人去猜他的其中味。其实,他给了明晃晃的钥匙。那相对其他金钗来说,单宝钗黛玉合二为一,以看似极简的判词,颠倒的顺序,特意留下了的疑惑和线索,渴盼后人读者去体会他心中的真情。
唯愿有情人得全心意。天若有情,把那“暂时达成“的心意,也永远地达成了吧。注:此篇为旧作,只有为数甚少的十几人读过。所以不算首发。
已标注为年过花甲的原创内容,若需转载授权请联系网友本人。若违规侵权,请联系我们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楼主前期社区热帖: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