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1964年的春节谈话释放了什么信号(上)
毛泽东会见法国蓬皮杜总统 1964年1月27日,中国与法国发表联合公报,宣布双方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这一宣布震撼了世界,对此后的大国关系产生了重大影响。
半个月后,毛泽东召集春节座谈会。出席会议的有刘少奇、邓小平、彭真等中央领导,还有一些民主人士。座谈会全程主要是毛泽东讲话,与其他人时有互动。讲话中毛泽东提到此前收到苏共中央来信,信中提出恢复向中国派遣专家。这说明赫鲁晓夫对于他此前撕毁合同、撤回专家的做法心生悔意。毛泽东问在座各位的意见,都表示不敢要,怕来了以后再撤走。毛泽东表示跟苏联生意可以做一点,但不能太多,因为苏联的机器又贵又笨。毛泽东举了个例子,同样一套化肥设备,苏联的1800吨重,占地3000多亩,要用3000多工人。而意大利的只有180吨,占地300亩,只用300工人。毛泽东总结说:跟苏联做生意吃亏,还不如同法国资产阶级做生意。刚刚与法国建立外交关系,毛泽东就急着要跟法国做生意了。
1959年苏联停止向中国提供原子弹模型标志着中苏的军事同盟关系出现了巨大的裂痕,就差公开决裂了。而次年苏联撕毁合同、撤走专家则标志着中苏经济关系的破裂。中国本来就遭遇西方的封锁,这一下在国际上彻底陷于孤立。
从1959年中苏交恶到1972年中美和解,中国在世界上经历了十三年的孤立时期,即与世界上最重要的国家没有正常关系。于是,1972年的中美和解就被许多人解读为中国为了摆脱孤立状态而与美国和解,基辛格就持这种观点。更有自以为是者认为毛泽东因为惧怕苏联而与美国和解,联合美国抵抗苏联,把中美和解完全归结为安全因素。
然而,毛泽东的这段谈话颠覆了这种解读,打开了最贴近这段历史的一扇窗口。
毛泽东这段谈话告诉我们,至少在1964年,中国有这样一种选择:接受苏联提议,重新接受苏联的援助,修复与苏联的关系,从而很容易地摆脱完全的孤立状态。然而,这段谈话同时告诉我们,毛泽东拒绝了这一选择。除了对苏联领导人背信弃义的厌恶、不信任这个原因之外,苏联工业技术的落后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很可能是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毛泽东曾把中国一穷二白的国情比作一张白纸,要画上最新最美的图画。苏联的工业技术不是最先进的技术,配不上他想要的那张最新最美的图画。
在与美国为敌的情况下拒绝与苏联恢复关系,说明毛泽东并不惧怕孤立,也不惧怕单独面对苏联。他所选择的是谋划、争取一种更好的摆脱孤立的结局。
与法国建交是中国打破西方封锁的一个里程碑事件,当年被世界舆论誉为“外交核爆炸”。众所周知,毛泽东是一个意识形态大师。但在与法国建交过程中他丝毫没有受到意识形态的束缚,反而打破了意识形态的藩篱。毛泽东急着与法国做生意说明,中法关系中除了政治因素,法国的先进技术也是一个他看中的一个重大因素。
此后8年,意识形态继续被打破。1972年,毛泽东在北京接待了尼克松,22年的中美关系坚冰终于开始融化。毛泽东在此后的每一次会见访华的美国领导人时,都把提升两国的贸易作为主要的谈话议题,而在美方最为关切的反苏议题上则虚与应付,用他自己的话就是“放空炮”。
尼克松访华之后,毛泽东决策拍板,从美、法、德和日本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启动一轮大规模引进先进的民用技术和生产设备,这就是著名的“43方案”,其中包括毛泽东念兹在兹、比苏联设备先进的13套大型化肥设备。毛泽东终于搞到了他想要的先进技术。
任何技术都是从某种经济模式中孕育产生的。早在苏联援助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之时,毛泽东便不看好苏联的计划经济模式,为此曾亲自听取执行部门的汇报,经过一番思考研究,写出了堪称经典的《论十大关系》。此后,毛泽东没有继续围绕这一经济模式作进一步的思考和研究,而是把主要精力放在了国家安全和台湾问题之上。然而,从他领导中国此后走过的路程来看,他似乎在用另一种方式解决这个问题。
能产生先进技术的经济模式一定有值得学习和研究的优点。按照毛泽东一贯注重调查研究的特点,这一轮引进西方的技术和设备之后,他一定会调查、研究西方的经济模式。很可惜,天不假年,他没有时间这么做了。然而,1964年他留下了一句话:
“洋教条、土教条都要反对,要创自己的路。”
他以这句话结束了64年的春节座谈会。这句话正是毛泽东自己一生的写照,也被他创建的党和国家所继承。
一个人和一个民族,想要反对教条,就要具备批判精神。想要具备批判精神,就必须先获得精神上的自由。要创自己的路,也必须先获得精神上的自由。只有具备完全彻底的精神自由,才能进行彻底的批判和全新的创造。而在这个世界上,想要获得精神的自由则需要政治上的独立来保障,政治独立则要依靠军事力量的支撑。陷于半殖民地的旧中国,军事能力不足以维护政治独立,长期受到西方的压制,造成精神上的创伤,接受了低人一等的地位,甚而自我矮化,以致抑制了自己的创造力,只能在政治、经济、科学和文化上模仿西方,成为附属于西方的随从,处处落后。为了摆脱这一命运,中国共产党通过军事斗争获得国家政权,首先取得政治上的独立,进而获取、培养精神上的自由,与世界各国——包括西方国家——在平等的基础上交往,发挥自己的批判力和创造力,寻找一条适合中国迅速发展的道路。
回顾新中国成立后度过的一段“孤立”时期的历史,面对以美国为首的封锁围堵新中国的西方阵营,毛泽东没有因为愤怒、厌恶而拒绝与之交往,而是本着对最先进技术的渴求,采用迂回侧攻的外交战术,以不失尊严的方式,锲而不舍地一个一个击破:先打开与法国、英国等西方重要国家交往的关系大门,最后打开美国的大门,达到与西方交往,进而引进西方技术和设备的目的,为中国此后实行改革开放、探索新的经济模式创造了机会。或许,这也解答了为什么他没有继续研究苏联的经济模式:与其花大力气在一个产生落后技术的经济模式里修修补补,不如直接去接触、学习、研究一个能产生先进技术的经济模式。
贴主:峻声于2025_02_19 9:51:32编辑
已标注为峻声的原创内容,若需转载授权请联系网友本人。若违规侵权,请联系我们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楼主前期社区热帖: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