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一定会惊诧于中日重建的速度和勇气
一、一年之期已到,世界惊诧于日本重建的速度和勇气了吗?
“一年之后。整个世界一定会惊诧于日本重建的速度和勇气!立帖为证!”
2011年3月19日,也就是震惊世界的3·11东日本大地震发生大约一周之后,前《新京报》首席调查记者,现已润去日本的某王姓媒体人,在当时的微博上如是说道。
现在一晃眼已经14年过去了,当年东日本大地震重灾区的重建情况都怎么样了呢?根据日本复兴厅提供的官方统计数据,以福岛县为例,截至2024年11月,福岛县内仍有5756名地震灾民处于避难状态,最惨的福岛县郡山市甚至还有4个灾民住在临时住宅里,相当于在临时避难所一住就是14年。
而在福岛县之外,为了躲避地震海啸等天灾和福岛核电站事故等人祸,当年有大量的福岛县民众不得已背井离乡,逃到了日本的地区生活。在过去这些年来,虽然这些外逃福岛人已经有一部分陆陆续续回流故土了,但截至去年12月,仍有超过1.98万福岛人躲在外地避难。而这些人躲在外地避难的福岛人又可以分为三类:一类住在公营、临时住宅还有租赁房屋里;一类住在外地亲朋好友的家中;还有一类住在医院里。这三类福岛人中又以第二类最多,总人数超过了1.1万人,在1.98万躲在外地避难的福岛人里头占去了超过一半。
相较当年东日本大地震的整体受灾人口,这2.5万仍然处于避难状态的福岛人很显然只是一个零头,但几万无家可归的灾民也不是一个小数目啊,尤其是对日本这种本来人口就在不断萎缩的国家来说。国民本该是日本最珍贵的资源,然而整整14年了,那么多届日本政府,换了一茬又一茬,却始终没有谁把这几万还在避难的福岛灾民真正放在心里。咱也不知道王姓媒体人当年所谓的“友邦惊诧论”指的到底是什么意思,是惊诧于日本的重建速度太快呢?还是太慢呢?如果是后者的话,那么我得说,他这话说得还真是好有道理,我确实是无言以对。
事实上,不光是14年东日本大地震的重灾区福岛县,1年前能登半岛大地震的重灾区石川县的重建速度也很惊人啊。去年12月31日,日媒《朝日新闻》刊登了一篇题为《能登地震一周年,人口外流成了老大难,祸不单行,灾区基建的修复工作仍在进行之中》的报道,报道提到,截至去年12月下旬,日本政府已经出资拆除了大约1.3万栋因为地震而受损的危楼。这个数字看起来还挺多的是吧?然而它仅占灾区地震危楼总数的39%。
这也就是说,日本政府前前后后磨一年的洋工,从2024年初忙活到年底,也就拆除了一半不到的灾区危楼。此外,受施工过程中出现的其他负面因素影响,比如暴雨和洪涝等天灾,所以过去一年能登半岛地震灾区的善后工作不仅没能提速,反倒还一再放缓。按照现在的计划,日本政府打算在今年1月召开检讨会,给自己立一个新年flag——在2025年10月之前完成灾区剩余的拆除工作。
至于灾后重建什么的……你连震后的危楼都没拆完呢,你和我说重建速度我都觉得好笑。按照日本共同社的说法,目前石川县至少还有超过2万人被迫居住在临时安置点中,永久性住房还没有开始建设。而在2万多名石川县地震灾民中,有231户家庭,他们分布在石川县6座城市的24个地区,因为他们的房屋所在地面临着震后次生灾害,比如山体滑坡的威胁,所以这些受灾家庭已经被石川县政府指定为了“长期避难户”,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只能无家可归。
至于那些在当初的地震之后有幸还有房子能住的石川县民众,他们在过去一年来的日子过得也很辛苦。报道提到,石川县政府花了差不多一年的时间,才解决了灾后11万户家庭的用水难题,然而即便是这样,在轮岛和珠洲等地,目前也还是有691户家庭无水可用。
而且,包括那11万户据称是恢复了自来水供水的石川县居民在内,他们现在的生活质量也远不能和地震之前的相提并论。《朝日新闻》指出,虽然日本中央政府和石川县地方政府早早地就贴出了官方公告,言之凿凿地说什么“除了难以恢复的地区外,石川灾区的停水问题已经‘100%’得到了解决”,然而事实是,直到现在也仍有很多受灾民众在采访中抱怨,他们的生活用水供应始终没有恢复正常,总是用着用着就停水、用着用着就停水。
以轮岛市的情况为例,“官方说,轮岛全市的居民生活用水早在24年9月就已经恢复正常供应了,然而实际情况是,直到24年12月,轮岛供水部门收到的市民投诉电话依然响个没完。”
面对这样的景象,《朝日新闻》的三位特派记者也不得不在他们的报道中发出了这样的感慨:
“2024年1月1日,能登半岛地震将满一周年。尽管重建工作正在推进之中,但许多受灾民众仍然承受着无法用数字去衡量的痛苦与艰辛。针对灾区现状的政策和支援的必要性正愈发凸显。”
能登半岛地震灾区居民现在的日子过得到底有多艰辛?在另一篇聚焦石川县内滩町灾区民众日常的报道中,《朝日新闻》是这样描述的:
在内滩町以西,有一片布满了荒屋的萧条之地,地面上波浪起伏,电柱和标志牌依然歪歪扭扭。元旦快到了,我们在此走访了50多户人家,竟发现只有一户人家挂上了喜迎新年的门饰。而在集中安置点内,至今仍有许多因为家中无法正常用水,而不得已前来排队借用安置点内的公共洗衣机的人。
一位用了很长时间的公共洗衣机的54岁男子表示,他家中周围的自来水管道都被地震给震坏了,现在不光是洗衣,就连如厕都成了问题。上完了大号都只能用袋子装着,然后拎到外头处理。“我只希望我的生活能恢复到以前那个状态,最起码洗衣如厕不用往外头跑。至于新年门饰什么的,不好意思,我实在没有那个心情。”
还有一位现年70岁的男性,他所住的房子已经有45年房龄了,虽然在之前的地震中侥幸暂时逃过一劫,没有被当场震塌,当时因为震后灾区土壤液化、地势下沉,所以他的房子现在也被认定为半毁的危楼。这位老大爷目前住在内滩町以外的政府安置房里,趁着最近年末,又跑回来看了看家里的情况,结果发现更糟了。“往地下挖30厘米就能出水。我都这把年纪了,已经无力再将它拆掉重建了,现在唯一的盼头就是等着政府修建新的灾害公营住宅。”
在2024年的最后一天,这一天内滩町的天气很好,下午4点天空中还出现了彩虹。只可惜,对于这里的居民来说,一想到自己将来的日子,还有灾区的重建前景,他们就不免感到迷茫和消沉,仿佛就连绚丽的彩虹也成了灰色。
二、这都是地震灾后重建,中日两国的差距咋就这么大呢?
以上所提到的这些,还都只是能登半岛地震灾区民众所面临的现状,至于石川县的重建前景嘛……这一点确实也挺令人感到惊诧的,不过很遗憾,这里提到的惊诧仍然要从负面角度去理解。
报道提到,石川县有10条县道(相当于我们的省道)和177条市道,在震后一直没能得到有效修复,至今处于封闭状态。此外,截至去年11月1日,受灾严重的石川县轮岛市、珠洲市、能登町和穴水町,目前的在住人口估计只剩下大约5.1万人了,相较2024年1月1日能登半岛地震前减少了4156人,相当于在一年之内,流失了当地总人口大约7.5%。其中40岁以下的青壮年人口流失最为严重,外流了1555人。
受外流人口不断增加的大趋势影响,目前轮岛市已计划将该市的9所市立小学合并为3所,能登町也计划在2027年4月前将町内的4所公立学校合并为2所。
值得一提的是,当地时间2025年1月1日凌晨0时,在石川县轮岛市町野地区的临时安置点附近,住在这里的灾民民众还自发组织了一场颇具日本特色的周年纪念仪式。当地的志愿者团体和灾区居民们忙活了大半天,将大约900个写有“加油能登”“愿生活早日恢复”等寄语的纸灯笼,整齐排列成“1月1日,能登(1·1 NOTO)”的字样,并在2025年元旦来临之际,围绕在纸灯笼的周围,祈福祈祷。
据日媒《读卖新闻》介绍,这场纪念活动简约却不简单,因为点亮灯笼的火苗大有来头。在当年的阪神大地震发生之后,当时的灾区民众也曾组织过类似的、名为“1·17希望之光”的纪念仪式。在当年的仪式结束之后,“1·17希望之光”的火苗并未熄灭,而是被后来人用燃气灯给一直续到了现在。此次纪念能登半岛地震一周年活动所用的灯火,就是从那儿借来的。
《读卖新闻》这条新闻吧……就……怎么说呢?虽然日本政府的重建速度很拉跨,振兴灾区的勇气我也没能感受到,但是日本人,尤其是能登半岛地震灾区灾民对于苦难生活那异乎寻常的耐受力又很好地弥补了这一点。颗粒度对齐了属于是,我寻思这大概也算是一种双向奔赴了吧?
叽里咕噜说了那么多,那“一年之后,世界一定会惊诧XX重建的速度和勇气”这句话到底有没有一个积极案例,可供我们从正面角度出发去理解它的字面意思的呢?你别说,还真有,只不过这个XX并不在日本,而是在中国,更准确点说,是在积石山地震的震中地区——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积石山县。
据新华社去年12月报道,2023年12月18日,积石山县发生6.2级地震,共造成3.7万多户群众受灾,近1.5万间房屋倒塌,并累计造成了117名当地群众遇难。
积石山地震发生之后,全国各地的救援力量迅速驰援灾区。得益于党和政府的坚强领导,包括子弟兵战士在内的各救灾队伍的及时给力,还有灾区民众的理解支持,在震后短短15小时之内,我们就完成了被困人员的搜救工作;18小时之内,灾区的水、电、网、路的抢修抢通工作悉数完成;8天之内,我们建成了活动板房1.6万余间,受灾群众全部从帐篷搬入活动板房。
2024年初,住房、教育、产业、医疗、交通、水利、文旅、生态等一大批灾后恢复重建项目在积石山县陆续开工。而在所有这些重建项目当中,最重要的莫过于保障群众住房安全的项目。为了争取让老百姓尽快搬出临时安置点,早日住上自己的新房子,甘肃省政府千方百计加快建设进度。
以积石山县大河家镇大河村的重建情况为例,据该村党支部第一书记马强介绍,大河村是积石山地震中受损最严重的村落之一,全村共有5200间房屋倒塌和损毁。2024年3月,包括大河村在内,积石山地震灾区各地开始陆续启动重建安置工作,安置方式依据群众自愿及房屋受损情况,分为维修加固、原址重建、集中安置三种方式。
大河村有一位名叫马忠礼的村民,今年69岁了。23年的积石山地震让马忠礼一家损失惨重,他不仅失去自己的房子,也失去了和自己相濡以沫了一辈子的老伴。地震之后,马忠礼一家只能住在临时安置点的活动板房里,自那时起,他对生活最大的盼头,就是看到自己的新房子能快一点修好。
事实证明,党和政府没有辜负人民的期望。23年4月,马忠礼的新家开始在原址上重建,同年9月,马忠礼的新房子通过了质量验收。新修的房子比他原来住的还要好,新家的客厅和卧室里都装上了空气源热泵热风机,上下水、淋浴器、抽水马桶等设施一应俱全。马忠礼的儿媳妇马尕舍格外珍惜他们这个漂亮的新家,把屋里屋外收拾得干干净净,还给院中的两棵树修剪了枝丫,贴上了保温布条,等待来年春天发新芽。
在新华社聚焦积石山灾区一周年新气象的报道中,有这样一句话,看得我十分动容:
“看着眼前的新家,马忠礼心里倒下的房子也被一点点建好了。”
三、不需要整个世界的惊诧,灾区人民重拾希望的笑容,才是对我们这一年来所有付出最大的肯定
不光是马忠礼,在大河家镇的另一处村落康吊村,面对着才住进来没多久新房子的74岁的陈玉兰,她的心灵家园也得到了重建,并且在努力地学习如何适应更现代化的生活方式,比如怎么使用抽水马桶。
过去康吊村村民自建的土房大多质量不佳,各种生活设施也不齐备,只是因为村民大多上了年纪,眷恋故土,不想再费劲搬去城里适应新的生活节奏。后来地震来了,老的房子都被震塌了,连带着旧有的生活方式也成了过去时。再后来,新房子建好了,村民在住进新房子的同时,也要开始学会转变旧有的思想观念。
好在,随着时间的推移,老百姓们最后慢慢也都理解了。过日子得向前看,不能光守着一院老房、几亩山地,也得算一算长远账、子孙账。陈玉兰虽然年纪大了,当时脑子却很清楚:“住在楼房里卫生条件好,年轻人都爱住。孙子上学更近,儿子就近打工,收入也更高了。”
从某种程度上讲,此次积石山灾区灾后重建,我们给予灾区老百姓的不仅仅是一套新房子,同时也领着、牵着他们,向更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勇敢地迈出了一大步。
为了帮助灾区群众逐步适应“下山上楼”的现代化生活,当地政府还贴心地减免了3个月的物业费和取暖费。社区工作人员挨家送来“连心卡”,卡片上社区党支部书记、县直机关包联干部、网格员的电话信息一目了然,方便搬迁群众随时求助。
截至2024年12月中旬,积石山县所有住房维修加固工作均已完成,原址重建住房全部建成入住;13个集中安置点的10015套房已全部建成交付使用,受灾群众已陆续搬入新居。
哦,对了,顺便一提,前面咱们在援引日媒报道的时候不是提到了吗?石川县灾区的危房拆除工作之所以进展得如此缓慢,有一部分原因是过去一年来当地的气象条件不佳,暴雨、洪涝等灾害频繁。但同样是面临着恶劣天气的考验,积石山灾区的灾后重建工作却并未因此而放缓。
新华社在报道中指出,积石山夏秋季连绵多雨,施工难度陡增。自去年1月以来,积石山县降水天数达到了129天,仅9月就有25天在下雨。为了能让受灾群众早日搬出板房、搬进新房,工人同志们克服了重重艰难险阻,搭建起临时防雨棚,在雨中坚持工作。在施工高峰期时,工地上有超过3600名工人并肩作战,以班组穿插倒排工期,最终按期完成了建设任务,并达到了交付使用标准,确保受灾群众能在新居里阖家团圆,过上一个温暖祥和的冬天。
现在,随着受灾群众逐批搬入新房、临时安置点活动板房陆续腾退,昔日板房林立的大河村村头广场上,已经变得十分空旷了。剩余零零星星的几间活动板房里,还住着最后几个“钉子户”,他们是大河村的驻村干部马强与他的战友们。
马强的板房里摆着床铺和办公桌,墙壁上贴着集中安置“作战图”。他用笔在图上勾勒出了深浅不一的对勾,记录着大河村全村受灾群众乔迁新居的任务进程。
在积石山灾区的灾后重建工作中,涌现出来的像马强的这样共产党员远不止一个。在积石山县石塬镇沈家坪村,同样坚守了整整一年的党支部第一书记唐致真,正忙着给村里父老乡亲们的乔迁新居做最后的收尾工作。自去年3月灾区灾后重建工作正式开工以来,唐致真就和村里其他干部们一起,几乎每天都从天刚亮忙活到天擦黑。谈到自己这一年来所做的工作,唐致真的回答朴实无华:
“责任很重,工作很琐碎,但是不能有一点马虎。”
自积石山地震发生以来,我们先后有数千名党员干部下沉到抗震救灾的第一线,从生死营救,到排查隐患;从转移安置,到开启重建。可以说,在积石山灾区灾后重建这场艰苦卓绝的这场战役中,在这场战役中的每一条战线上,我们的党员都始终奋战在最前头,始终发挥着群众的贴心人与主心骨的作用。
马强和唐致真他们的事迹,让我想起了当年的汶川大地震,想起了那场地震中带头从4999米一跃而下,和我人民空军空降兵某部14名子弟兵战士一头扎进震中灾区的李振波大校,想起了他在冒死空降之前喊出的那一句惊天誓言:
“同志们,党和人民考验我们的时候到了,灾情就是命令,灾区的老百姓在期盼着我们!”
17年了,从2008年到现在,一眨眼已经17年过去了,直到今天,我一回想起这句话来,也还是会忍不住偷偷掉眼泪。不久前有位同志在我的评论区里留言,原话是这么说的:“美军的战前动员喊话是这样的:‘伙计们,一会儿抢粮、抢钱、抢女人!酒精和药都给我磕起来’而解放军的战前动员喊话则是这样的:‘同志们!党和人民考验我们的时候到了’”
17年了,我们的共产党员和子弟兵依然记得我们的人民;我们的人民也没有忘记我们的共产党员和子弟兵。
党和人民的考验有很多种,不是只有在极端恶劣的气象条件下冒死跳伞才是考验,日复一日做好烦琐且枯燥的工作,先灾区群众之忧而忧,后灾区群众之乐而乐,在灾区群众全部住进窗明几净的现代化新房之后,自己才搬出简陋的活动板房,谁能说这不是在经受党和人民的考验呢?
马克思曾经说过:无产阶级要解放自己,就要解放整个人类。只有先解放了全人类,才能最后解放自己。
现在,我想我们应该对这番话有更加深刻地理解了。
“一年之后,世界一定会惊诧中国重建的速度和勇气!立帖为证!”
此时此刻,恰如彼时彼刻。倘若日本那边也有一个名叫王本志安的日本媒体人,不知道他在看到积石山灾区的灾后重建工作之后,会不会也发出这样的感慨呢?
但我们不需要,不需要用整个世界的惊诧,来为我们重建积石山灾区的速度和勇气正名。尽管我们的的确确是在一年之内就交出了一份足以令全世界为之侧目的答卷,但是对于我们来说,灾区人民那重拾希望的笑容,才是对我们这一年来所有付出最大的肯定。
我们的目标很宏伟,也很朴素。归根到底,就是让老百姓过上更好的日子。
家事国事天下事,让人民群众过上幸福生活,永远都是我们的头等大事。
我们的党,我们的部队,我们的国家,我们的人民,我们从来都是在风雨洗礼中成长、在重重考验中壮大的。
大家都应该对我们新的一年充满信心,要相信最困难的时候已经过去了,将来的日子,一定会越过越红火;明天的前途,一定会越走越光明。
关关难过关关过,前路漫漫亦灿灿。祝2025的我们,仍是我们,不气馁,也不屈服;不浮躁,也不脆弱。我们就是我们,能让六代机上天,能让嫦娥登月,也能下五洋捉鳖。我们终将迎来属于我们的时代。不一样的世界,不一样的人间。愿为春风,化君冬雪;携梦同行,何其幸哉!
内容来自网友分享,若违规或者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楼主前期社区热帖: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