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革地震谈(13),唐山失误的根本原因
十三
国家地震局从严格意义上说是一个咨询机构,只能提出地震发生的可能性,发布长、中、短、临地震预警的建议,没有权力调动地方资源去操作抗震防震的具体行动。换句话说,国家地震预报部门只是一个参谋长,临震预警的最后决心要靠各级政府机构去下。拥有行政权力的政府机构是司令,他们要依据地震预报部门提出的发震可能性作最后判断。行政部门投入的精力越多,临震预警成功的可能性越大。
还是先看海城地震预报。当时的辽宁省负责人毛远新是当朝红人,没多少政治负担,就算临震预报错了也不会有太多麻烦,所以更容易从科学角度作判断,决策也比较果断。1974年2月他上任后就开始抓防震工作,给辽宁地震预测留下了一年的时间,各种异像信息收集比较充分,结果也比较好。龙陵地震前,云南省委实际从中期预报后就开始介入了,还专门成立了一个滇西地震工作会战指挥部,否则不会有龙陵县委从1975年就加强地震监测一说了。云南地震局也时不时发布短期预报,全省的抗震神经一直拉得比较紧。龙陵县委之所以敢发临震预报,一是因为震前异像收集较多,二是因为云南省委在临震前召集的那个紧急会议,连夜布置了任务,等于下放了权力。松潘-平武则先有四川省地震局的积极动作,后有四川省委以及临时组建的省防震抗震指挥部(相当于前敌指挥部)具体指挥,即便中间误报一次也不为所动。
三次预报成功之前,都有省级地方行政机关介入,动员社会力量防震,因此地震前兆的信息收集也比较充分,临震决策自然会比较准确。
唐山地震前面临的局面却比较尴尬。由于震区涉及北京、天津、河北,说不定还有辽宁、内蒙、山东以及在渤海海域工作的各单位,只有国务院才有权力居间调度。海城、龙陵、松潘-平武的震区基本都处在本省境内,辽宁、云南、四川能够以备战姿态全力以赴,而国务院却不可能把全部精力放在一个京津唐,一件防抗震上。
从前面所列的大事年表看,唐山地震的整个震前预报就几个地震预报单位、人员、或民科在跳,似乎没政府机关什么事儿。北京、天津、河北的直辖市和省级地震局或地震办公室,市委、省委仿佛人间蒸发了。按说文革结束后,这些省市委的头头脑脑很多靠边站了,政治上没有为他们避尊者讳的必要。更有甚者,国家地震局、北京、唐山等都发现过异常并提出预警,却几乎没有天津。天津在唐山地震中死亡人数超过两万呢。另外,河北省在唐山也派驻了自己的省级地震队,后者也没有明确提出唐山地震预警,而且整个地震队在大地震中居然全军覆灭【32】。 前面提到,查志元回忆1976年7月27日上午那个生死攸关的临震前会议时,特意提到参加会议的有北京队、天津队、地球队、河北队、地震地质大队、海洋局情报所、地震测量队等7家单位,只有北京队说京津附近可能地震,致使他只作了一般性布置。
京津唐大三角缺了天津、河北,等于临震预警的大坛子根本立不住 。
就算北京也挺奇怪。当时中国各省市的地震管理机构多是邢台地震以后才陆续组建的,最初似乎分成两部分,地震办公室和地震队。地震办公室主要负责行政指导抗震防震,地震队则负责技术方面的事务,像地质考察、测量、仪器管理什么的。辽宁、云南、四川、河北、天津地震办公室和地震大队都是两块牌子,一套机构,归口省委下辖的大组像建委、科委什么的负责,后来以此为基础成立了地震局。 而北京在1973年成立了地震办公室,设在科技局但却不归科技局管,归市科教组领导。地震队则归市科技局管。文革中,像科教组这种大组相当于省科委什么的,都受市委直接领导,一般有市委的副书记或常委级别的大干部撑头,所以北京的地震办公室比地震队的级别要高一些。前面那张表上显示,北京地震队的张国民是向科技局局长白介夫汇报七大异常,而不是直接找市委领导的科教组汇报。更高一级的地震办跑哪儿去了? 为什么张国民不直接向科教组汇报震情?
联想到松潘-平武地震的总结,由于缺少兄弟省提供的资料,致使预报的大震发生地点误差较大,我们可以更清楚地意识到国家地震局在唐山问题上的局限。政府不重视,震前异像的收集肯定受影响。
周恩来去世以后,新任总理华国锋是个弱势总理。当时正值反击右倾翻案风的高潮,政治局面异常复杂,他一个新官上任,要在文革左派和元老右派的双重怀疑中挣扎生存,更拿不出多少功夫去管这个没头没脑的地震。其实就算他想管,别人也未必买帐。比如之前提到叶剑英办公室打电话询问震情,地震局说通县附近出现一道裂缝。前者马上打电话给给周恩来,周恩来立即通知国家地震局连夜派人去检查。 换华国锋可能吗?
首先,叶办直接打电话给地震局就有点别扭。叶办归口军委,国家地震局归口国务院,彼此不是一个系统。叶办直接联系地震局,而且很可能还是地震局下属的地震分析预报室,怎么看都不像正常的办事程序。军队如果要了解震情,按理应该先找国务院,由国务院通知地震局和军队去对接呀。但这不重要,重要的是叶办听说通县出现裂缝后马上就联系了尚在病中的周恩来,周又马上联系地震局,让人连夜去查。如果总理换成华国锋,叶办得知通县的裂缝后,很可能就是给国务院打个例行报告。国务院看到报告后如果感觉事关重大,自然会通知国家地震局派人 。二者的办事效率没得比。
华国锋没有周恩来那种一呼百应的本事。他办事只能走正常程序,要了解京津唐地区的地震情况,主要得靠地震局的例行汇报。如果地震局无法提供清晰的预报信息,他很难下决心调动各方力量集中于抗震防震。而从海、龙、松、唐四震的临震预报看,要达到这种“清晰”太难了。
海城、龙陵、松潘-平武地震前,国家地震局面对的基本是省级行政权力机关,二者没有从属关系,所以能相对从容地以顾问身份提出专业意见。发布震情通报时,中间夹着一个省地震局或地震办公室。这些个地方机关属于坐地虎,受省委委托负责全省的防震抗震,手里自会掌握着一定的行政资源。而在唐山,国家地震局面对的是顶头上司国务院,要提出地震预警,必须考虑为国务院的决策担责,可手上却没有地方资源。前文提到一句:“国家地震局作为一个没有行政职能的科研机构为此事伤透了脑筋”【32】,就说明了这种尴尬。京津唐地区是中国的心脏部位,首都、重工业区、人口超密集、还是当时对外联系最多的地区。北京、天津和河北的地震权力机构不作为,国家地震局只能干瞪眼。在异常强调政治正确的特殊时期,一旦误报,国家地震局这么个小单位承担得起码?1976年6月松潘-平武地震的误报造成社会混乱,国家地震局基本没被追责,而唐山预报失败后,“从事预测预报的人全被撤换了,前兆地震预报之路被打断了,从事和支持开展地震预测预报的领导全调走了” 【38】,包括作出了比较准确预报的汪成民。这其中固然有唐山地震损失更大的原因,但也不排除国务院拿国家地震局当替罪羊的可能。
于是乎,怪圈也:京畿重地预警,要求多省市协调,必需国务院撑头。国务院因总理的弱势地位,需要国家地震局提供准确的预报信息后才能进行防抗震动员。而没有国务院介入,国家地震局又无法启动地方应急防震体系,无法收集到足够的异像信息,实际也就没有能力担这个责。结果只好悲剧了。
这,才是唐山地震临震预报失败的根本原因!
---------文革地震谈
1. https://web.6parkbbs.com/index.php?app=forum&act=view&tid=5154499
2. https://web.6parkbbs.com/index.php?app=forum&act=view&tid=5161653
3. https://web.6parkbbs.com/index.php?app=forum&act=view&tid=5169521
4. https://web.6parkbbs.com/index.php?app=forum&act=view&tid=5177004
5. https://web.6parkbbs.com/index.php?app=forum&act=view&tid=5183579
6. https://web.6parkbbs.com/index.php?app=forum&act=view&tid=5190646
7. https://web.6parkbbs.com/index.php?app=forum&act=view&tid=5197471
8. https://web.6parkbbs.com/index.php?app=forum&act=view&tid=5203744
9. https://web.6parkbbs.com/index.php?app=forum&act=view&tid=5209673
10. https://web.6parkbbs.com/index.php?app=forum&act=view&tid=5216402
11. https://web.6parkbbs.com/index.php?app=forum&act=view&tid=5223239
12. https://web.6parkbbs.com/index.php?app=forum&act=view&tid=5229770
已标注为mingxiaot的原创内容,若需转载授权请联系网友本人。若违规侵权,请联系我们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楼主前期社区热帖: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