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特约评论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坛主管理]

「风能进,雨能进,国王不能进」是毒鸡汤吗?

送交者: 太湖清奇[☆★★GPT的行动人★★☆] 于 2024-10-19 18:42 已读 2351 次 6赞  

太湖清奇的个人频道

+关注
就凭「风能进,雨能进,国王不能进」英国堪称灯塔的灯塔。

今天本来是一个很好的周末,但是被「风能进,雨能进,国王不能进」毒鸡汤论给刺激了。

于是放下手头原本的计划,开始动用gpt对此进行火力轰炸。gpt一开始是不配合的。但我找出很多具体事实,她只能配合了。

开始:
「风能进,雨能进,国王不能进」这句话出自英国的启蒙思想家洛克(1632-1704)指出人们按契约成立国家的目的是保护私有财产,因此国家不应干涉公民的私有财产。他有一句名言内容是“我的茅屋子,风能进、雨能进,国王不能进”。洛克甚至进一步认为私有财产是人权的基础,没有私有财产无人权可谈。

咱中国的孟子曰过: 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
无恒产者无恒心.

原文是:The poorest man may in his cottage, bid defiance to all the forces of the Crown. It may be frail, its roof may shake; the wind may blow through it; the storm may enter; the rain may enter; but the King of England may not enter; all his force dares not cross the threshold of the ruined tenement.

翻译成完整中文是:即使是最穷的人,他在自己的小屋里也敢于对抗国王的权威。屋子可能很破旧,屋顶可能摇摇欲坠;风可以吹进这所房子,雨可以打进这所房子,但是英国国王不能踏进这所房子,他的千军万马也不敢跨过这间破房子的门槛。

就这么几个字,是对《大宪章》的反映,是对古代君王权利的制约,其在整个人类发展历史过程中的进步性是非常重要的。

英国经验主义的代表人物有三个大师:洛克,与乔治·贝克莱和休谟三人。洛克主张——政府只有在取得被统治者的同意,并且保障人民生命、自由和财产的自然权利时,其统治才有正当性。洛克相信只有在取得被统治者的同意时,社会契约才会成立,如果缺乏了这种同意,那么人民便有推翻政府的权利。

这哪里是鸡汤,这是赤裸裸的革命宣言,是颠覆皇帝制度的战斗号角。历史的发展也证明了这一点。《大宪章》制定后,很快英王就不认了,都铎王朝的时候这纸条文更是没提。

事实上大宪章是英国资产阶级光荣革命后,为了削弱君权找法理依据,才从废纸里刨出来的。大宪章是贵族共和制度,压根就没有在英国真正实行过。但是呢,1215年法律被当成废纸很正常,民权和法治是漫长的斗争中争取来的。倒是八百多年后,有些地方。。。就不说是那些地方了。唉。爱咋咋。反正我也不住哪里了。

必须提一句:我们国家有一个词我也很喜欢:民贵君轻,只可惜古代王朝历史有这样的歌颂,也没有在法律层面真正得以体现,并且在某些时期依然没有做到。



》》历史就是历史,故事就是故事,思维就是思维

首先,我承认,历史就是历史,故事就是故事,思维就是思维,历史如果真实存在那么它就在,如果不在那它本就不应该在,在夸耀别人思维的同时,也不能臆测编造,而且也不能忘记自己母国文化五千年所沉淀的根与魂。

回到主题,「风能进,雨能进,国王不能进」出处是有争议。一种观点认为,这句话由英国的哲学家约翰·洛克提出;另一种观点认为,这句话源于英国首相老威廉.皮特1763年在国会的一次演讲——《论英国人个人居家安全的权利》。

但没有人认为这是德国人编写的故事。《鸡汤》文的来源是也许受到了澎湃新闻的这篇文章影响?

国王与磨坊:普鲁士的心灵鸡汤是如何熬成的 澎湃新闻 02-01 10:55
https://m.thepaper.cn/wifiKey_detail.jsp?contid=1295658&from=wifiKey#

即使不是历史,那又如何?
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是真的有楚狂人吗,是真的有孔丘吗?
难道没有DNA化石,就可以否认楚狂人,孔丘等先贤写的故事和寓言的意义了吗?

进一步的证据:
威廉一世(德语:Wilhelm I;1797年3月22日—1888年3月9日)
约翰. 洛克(John Locke ,1632-1704 年),英国哲学家
也有人说,这是英国首相老威廉.皮特1763年在国会的一次演讲中传播开的。
还有人说,德文原版故事的作者名叫Johann Peter Hebel,此人生于1760年,卒于1826年。
显然,“风能进,雨能进,国王不能进”源于英国哲学家约翰·洛克,是他的原创。
德国人搞得乌龙,能怪英国人么?

其实就说 澎湃新闻 的那篇文章,也不够严格吧,他们的一家之言就是历史真相了?

我翻到几篇文章,很长,帖子后面可以看看。

我认为,法律的精神在于全面、公正地对待所有相关条款,而不是选择性地解读或应用某些有利的条文。法治的核心在于公平、透明和对所有人的平等适用。

「风能进,雨能进,国王不能进」体现了对个人私有财产的尊重与公权力的制约。这个故事描绘了一种理想的法律状态,强调即使是最底层的人在自己的小屋中也应享有对抗权威的权利。其核心在于:法律的存在是为了保护个体,防止公权力的任意侵犯。
有人将“国王不能进”极端化为“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进”,然后提出各种极端情况,比如国王请求避险,若以人道主义的角度拒绝国王,会不会有问题?
这还好,国人进一步,说“如果这个时候,因为房子的存在,严重阻碍了城市的发展”那么政府应该强拆吗?。。。这时候,澎湃的那篇文章的目的就出来了,其实其目的就是为了打击钉子户,以公权来欺压贫民。当然,我们必须承认私人财产权也边界。当个人财产的存在严重妨碍社会整体利益时,社会有权介入。但是这个“严重妨碍社会整体利益”的例子可不能随便开。
然后以这个例子,来攻击「风能进,雨能进,国王不能进」并认为这是一个“鸡汤”,毫无意义的思想。

我认为,这与私有财产的讨论相似:在强调个人权利的同时,我们也必须认识到存在的限制和社会的整体利益。法律条款很多的,对此自然有对应的条款来修正,适应。
比如在文章后面贴的案例中,普洛夫一家为了避风雨,停靠在私人码头上,最终引发了法律纠纷,反映了私有产权的绝对性与公共安全之间的冲突。就是一例。

法律的目的在于维护正义和公共利益,因此在应用法律时,要综合考虑个案的具体情况、道德伦理以及社会影响。灵活运用法律,既能保护个人权利,也能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这是法律实践中的一个重要原则。在某种程度上可能被视为一种理想化的宣传,甚至是鸡汤式的表达,但它背后确实反映了一种深刻的法制精神和对个人权利的重视。
这种精神强调了法律应当保护个体免受权力滥用,鼓励人们对自身权利的认知和维护。在法治社会中,这种思想为推动法律进步和社会公正提供了重要的价值基础。
因此,虽然表面上看似一种理想化的说法,但它所承载的法制精神和历史意义是非常实在的。理解这一点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思考如何在现实中落实这些理想。

##

英国《大宪章》是一个签订于1215的政治文件,有3500多字,最初用拉丁文写成。《大宪章》的核心思想是「无人可以超越法律」。这是人类历史上最早一份以法律形式限制君权的正式文件,它为人类的民主和法制提供了最早的法律基础。大宪章可以说是现代人类文明发展的里程碑,先有限制君权的前提,才可能有后来的民主共和制的诞生和发展

英国是世界强国,一个国家是否强大不能只看硬件还要看软件,看他的价值观和文明程度。二战时期英国站在抗击纳粹的最前列,始终不与纳粹德国谈判,在最艰苦阶段独自承受着纳粹对伦敦的大轰炸也决不屈服。俄罗斯对乌克兰的侵略是英国最先进行援助,又站在抗击侵略的道义上。这样的国家不强大谁强大?一个国家总想着左右逢源,想重演三国演义,只讲权谋不要道义,这样的国家有未来吗?这样的国家有朋友吗?这样的国家有其他国家跟随吗?

## 一些网文,,,

史上最经典的4个谎言,每个都经不起推敲,但至今仍有人深信不疑
https://www.sohu.com/a/407276327_241009
洗脑了一代中国人的意林毒鸡汤,如今快给老外忽悠瘸了
https://www.163.com/dy/article/JCQ955SR0516FC9F.html
胥志义:中国的“强拆”将载入世界史册
https://yibaochina.com/?p=238909
知乎获高赞的法律谚语,你爱了吗?
https://m.thepaper.cn/baijiahao_8549545
国王与磨坊:普鲁士的心灵鸡汤是如何熬成的 澎湃新闻 02-01 10:55
https://m.thepaper.cn/wifiKey_detail.jsp?contid=1295658&from=wifiKey#

》》史上最经典的4个谎言,每个都经不起推敲,但至今仍有人深信不疑
》》国王与磨坊:普鲁士的心灵鸡汤是如何熬成的 澎湃新闻 、

这2篇最典型,我用gpt搞了个读后感:

故意将“风能进、雨能进,国王不能进”视为毒鸡汤、骗局或编造故事,可能有几个目的:

1. 削弱法治理念的影响
通过否定这一理念的真实性,意图削弱其在公众心中的权威性,从而影响人们对法治和权利的重视。这种做法可能在某些政治环境中,旨在维护现有的权力结构。
2. 混淆历史与现实
故意贬低这一故事可能是为了混淆历史的真实意义,使公众对法治历史产生误解。这种混淆可以减轻社会对权力制衡的呼声,助长专制或不公正的制度。
3. 转移注意力
在某些情况下,质疑这一故事的真实性可以作为转移公众注意力的策略,掩盖更深层次的社会问题或政治争议。通过攻击一种象征性的说法,可能使人们忽视更为重要的法律与人权问题。
4. 推动个人主义或极端思想
将这一故事贬低为骗局,可能是为了推广一种极端的个人主义或怀疑论,质疑任何形式的集体价值或社会规范。这可能有助于破坏社会的共同信念,从而造成更大的分裂。
5. 维护特定的意识形态
在某些情况下,攻击这一故事的真实性可能是为了维护某种特定的意识形态或政治观点,试图通过质疑历史的真实性来支持当前的政策或统治方式。
结论
总的来说,将“风能进、雨能进,国王不能进”视为毒鸡汤或骗局,可能不仅仅是对一个故事的质疑,更是对法治精神、个人权利和民主价值的一种系统性挑战。这种挑战背后可能隐藏着更复杂的政治、社会或文化目的。

一小段网友辩论:
>> 我们的公务员都是人民公仆,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只能信仰,不能质疑。
>> 如果为了大局可以牺牲个体利益,财产还好说,如果牺牲的是个体的生命,并且是在被牺牲者不愿意的情况下,是不是也可以剥夺牺牲者的生命?这与多数人暴政何异?
>> 生命权和财产权怎么就能放在一起讲了?
>> 可以侵犯你财产权利的时候,侵犯你生命权利的时候也不远了
>> 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一个文明的社会,绝对不允许滥用公权力。这就是为什么西方有文明,而东方只有文化



##
以下为转载,因为来源找不到了,只能复制这里。


1、德文原版故事的作者名叫Johann Peter Hebel,此人生于1760年,卒于1826年。(http://gutenberg.spiegel.de/autoren/hebel.htm)他的那篇故事创作的具体年月日已经无考,但肯定在1813年之前,因为那一年该故事被汇编入一个故事集出版。德国威廉一世皇帝则生于1797年,卒于1888年,继位为普鲁士国王的时间是1861年,加冕为德国皇帝是在1871年。
很明显,中文版中的威廉皇帝当为德文版中的普鲁士国王弗里德里希二世(即威廉一世的爷爷的舅舅)之误。
2、人名错了本不稀罕,稀罕的是中文版故事的叙述者不动脑子:轮到威廉一世登上皇位时,蒸汽机早已普遍采用,那时又没现代环保观念,谁还会经营一座风磨磨坊去同蒸汽机磨坊竞争?就算是祖产又如何?事实是到十九世纪的四十年代,波茨坦地方曾经存在过的40余座磨坊全部被废弃,唯有这座磨坊留了下了。原因请容我稍后再述。
3、那座磨坊被德国人称为历史磨坊,自然有一些建筑资料可查。查阅的结果,该磨坊的确被国王拆过然后又重建过一次,但时间是在1787年,也就是磨坊兴建并运营后约50年。为什么拆?因为磨坊快要倒塌了!为什么建?因为国王喜欢那个磨坊的存在,所以用的是王室的钱!(同上注)把这个史实和中文版的故事相比,差得也太远了吧?那位郑城宽不是去过行宫现场两次还听过不同版本的上述故事吗?难道不记得德文版故事,不论是Hebel的原作,还是后人的改写,都到磨坊主说出那句名言时为止,并无后来派兵强行拆迁又被法院判决赔偿一节,这个是谁加上的?敢问贺卫方出自何典?


二、Johann Peter Hebel的德文原版故事同历史事实也不吻合,也是编造。


1、还是建筑资料:该磨坊是在1736年获得许可兴建的,而无忧宫是在1740年开始兴建的。磨坊主和弗里德里希二世国王之间的确有过法律纠纷,但纠纷的起因却不是因为Johann Peter Hebel故事中说的,即不是因为国王想拆掉磨坊,恰好相反,弗里德里希二世很喜欢那座磨坊,把它看作是无忧宫的装饰。纠纷的起因是无忧宫的院墙太高挡住了磨坊的风,因而磨坊主要求国王批准他到另一个地方兴建一座新磨坊,当然要求国王出钱。由于弗里德里希二世喜欢那座磨坊,所以最后他虽然批准了磨坊主另外兴建一座磨坊,却不允许原来的磨坊停止运营,为此他还减了磨坊的租税。磨坊后来的一系列修缮几乎全都由普鲁士王室出钱,包括前面提到的拆除并重建,全都源于此。(顺便提一句,即使在Hebel原版故事中,国王的理由也不过是嫌磨坊太吵闹。我怀疑,“有碍观瞻”这种典型中国式借口,多半也是知晓环境保护的现代中国人才想得出!)
2、我还得感谢杨支柱先生,原来贺卫方还曾在一次访谈中说过“至少有一些历史记载表明它是真的”这样的话。哪些历史记载呢?就我所知,“历史”记载(而非故事)中唯一支持这个故事的“证据”,仅仅是普鲁士国王曾和一位磨坊主有过冲突。仅仅这个支持,就把那故事说成是“德国司法史上”著名的“案件”,是不是太夸张了点?更何况中文版还错成德国皇帝威廉一世呢?关公战秦琼吗?


三、我们还可以撇开故事是否属实不论,单讲那位弗里德里希二世的法治思想和活动,那其实也有限的很。


1、这又涉及一个磨坊,且真的是史实。在同一时期,在普鲁士另外一个地方也曾因一座水磨发生过诉讼。由于磨坊主不交租金,磨坊被法院判决拍卖。磨坊主向这位弗里德里希二世申诉,由此开始,这位“亲民”的国王先是间接的后是直接的干预了从一审到复审到上诉审直至最高法院的审理。由于各级法院都未按他的旨意判案,龙颜大怒的结果是涉案法官一股脑被扔进了军事要塞监禁起来。理由无它:老弗里茨想当然地认为那些法官勾结起来欺压百姓。而事实后来则证明是那位磨坊主利用了他,欺骗了他。2001年德国最高法院的院长还专门提到过这件事情。
2、那么那个无忧宫旁的磨坊何以成为“历史磨坊”呢?这就是宣传之功了。Hebel时代德国还在分裂状态下,他本人又不是特别的出名,估计那篇故事也没多少人看过。反倒是到了威廉一世时代,那故事居然由法文“出口转内销”地又传回德国来,正中德皇威廉一世下怀,有关磨坊就此被命名为“历史磨坊”。
不多说了。还是那句话,纯粹当个故事说说本无可厚非,但把故事当史实说则有问题。因为一扣住史实,则既没有磨坊被野蛮拆迁,老弗里茨的法治之功也不那么优秀。

附:一座德国磨坊的故事
作者:吴铭 转贴自:《南风窗》

号称“军人国王”的普鲁士国王弗里德里希,后来被德意志各邦君主拥立为德国皇帝,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爱戴。现在德国街头还有他骑着青铜战马的塑像。当年他在距离柏林不远的波茨坦修建了一座行宫,有一次这位皇帝登高远眺波茨坦市的全景,视线却被紧挨宫殿的一座磨坊挡住了。如此不合时宜的建筑让这位领袖非常扫兴。但他毕竟还是爱自己的子民的,他想以一种公道的方式来解决,于是派人前去与磨坊主人协商,希望能够买下这座磨坊。不料这个磨坊主觉悟非常低,丝毫不顾全大局,就认一个死理,这座磨坊是祖上传下来的,不能败在我手里。
面对这样不识抬举、不可理喻的钉子户,威廉终于龙颜震怒,派警卫人员把磨坊拆了。有趣的是这个钉子户拆迁时倒很配合,好像一点都不担心,只是站在一边,嘴里叽叽咕咕:别看你是一国首脑,待我到法院与你理论。
第二天这个老汉居然就在当地一纸诉讼把国家元首告上了法庭,地方法院居然受理了,判决结果居然是威廉一世败诉。判决皇帝必须“恢复原状”,赔偿由于拆毁房子造成的损失。威廉贵为一国之君,拿到判决书也只好遵照执行。
后来威廉一世和那个磨坊主都归天了,轮到小磨坊主想进城,希望把磨坊给卖了,不由想起了那个老买主,就给威廉二世写了封信。威廉二世给他回了信:“我亲爱的邻居,来信已阅,得知你现在手头紧张,作为邻居我深表同情。你说你要把磨坊卖掉,朕以为期期不可。毕竟这间磨坊已经成为德国司法独立之象征。理当世世代代保留在你家名下。至于你的经济困难,我派人送3000马克,请务必收下。如果你不好意思收的话,就算我借给你的,解决你一时之急。你的邻居威廉二世。”
历经了多少个统治者,到现在,那个磨坊,德国司法独立的象征,代表了一个民族对法律的信念,像纪念碑一样屹立在德国的土地上。

贴主:太湖清奇于2024_10_19 19:09:20编辑
贴主:太湖清奇于2024_10_20 8:19:51编辑
喜欢太湖清奇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已标注为太湖清奇的原创内容,若需转载授权请联系网友本人。若违规侵权,请联系我们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这学问做的好 (无内容) - Weiggg (0 bytes) 10/20/24
对,私有财产很重要 (无内容) - Weiggg (0 bytes) 10/20/24
(^-^) 太湖清奇 给 Weiggg 献上一支玫瑰花! - 太湖清奇 (88 bytes) 10/19/24
私有财产是个人尊严和社会秩序的基础。 - 太湖清奇 (548 bytes) 10/19/24
我觉得太湖兄有点诛心了 - 雨鱼余 (52 bytes) 10/19/24
我才疏学浅,找不到哦。 (无内容) - 太湖清奇 (0 bytes) 10/20/24
恰恰不是gpt才会不好看。哈哈。 (无内容) - 太湖清奇 (0 bytes) 10/19/24
多谢刀兄鼓励! (无内容) - 太湖清奇 (0 bytes) 10/19/24
(^-^) 太湖清奇 给 ming1000 赠送一瓶威士忌! - 太湖清奇 (128 bytes) 10/19/24
谢谢清奇兄原创支持! (无内容) - 特约评论员 (0 bytes) 10/19/24
感谢特派员鼓励和宽容的态度! (无内容) - 太湖清奇 (0 bytes) 10/19/24

用户名: 密码: [--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创建您的定制新论坛频道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