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独孤苍狼,毛泽东农村集体化成败(一)
此帖是回应独孤苍狼在老夫关于"包产到户"一帖的跟帖。他的跟帖1(链接在下)的主要观点是:1,粮食:农村集体化并没有失败,粮食产量也逐步增加,增长率和包产到户后基本上没有区别。2,化肥:1980年代的粮食增加多一点是因为1975年引进的化肥厂投入使用及杂交小麦和杂交水稻的推广,和包产到户关系不大。3,农机:包产到户后,农业机械失去近90%的市场。
跟帖2又加了一些包产到户对政府财政,教育,医疗等部门经费,政府腐败,知青回城等的影响,有点天马行空,想到那儿说到那儿的味道,恕不一一回应。这里只就粮食,化肥,农机三个问题回应一下。
(狼文链接:
1. https://web.6parkbbs.com/index.php?app=forum&act=view&tid=4738833>https://web.6parkbbs.com/index.php?app=forum&act=view&tid=4738833
2. https://web.6parkbbs.com/index.php?app=forum&act=view&tid=4742631 >https://web.6parkbbs.com/index.php?app=forum&act=view&tid=4742631 )(一)粮食狼兄用毛时代粮食增长来证明农村集体化没有失败,大前提就有问题。历代封建王朝统一后,粮食生产一般都会逐步增长,否则何来人口增长,迎来一段盛世荣光?难道秦皇汉武,唐宗宋祖还懂马列主义,搞了些农村集体化不成?
相反,老夫认为毛时代的粮食增长正好提供了农村集体化失败的证据。
从《中国粮食生产历史情况》可以看出,毛时代有三个特殊的粮食减产期。第一个是1959年到1962年,连续3年减产,而且1961年负增长将近20%,规模最大,直到1965年粮食产量19453万吨,才大致恢复到1958年19765万吨的水平。第二个时期是1967年,突然从前一年增长9.1%跌落到增长1.75%,紧接着1968年负增长4.19%,1969年增长小于百分之一,只有0.91%。第三个时期是1976年,增长仅0.63%,紧接着1977年下降到-1.27%。三个时期的共同特点是连续两到三年,粮食产量要么负增长,要么增长小于百分之一,相当于增长停滞。
查1950年到1957年,1978年到1998年的粮食产量都看不到类似效应。比如1985年增长-7.44%,但1984年和1986年均为正增长,超过3%。1990年粮食产量为44624万吨,1994年为44510万吨,看上去四、五年没有增长,但没有连续负增长或停滞的现象。比如1991年下降2.52%,但1992年增长1.66%,1990年增长更高。只有1999年到2003年,出现了连续四、五年的负增长,而且2000年负增长高达10%。这个现象我们后面还会稍加说明,眼下花开两枝,先表一朵,讨论讨论毛时代粮食减产的三个特殊时期。
如果熟悉毛时代历史,很容易把粮食减产的三个特殊时期和当时的三场政治运动联系起来。1958年是大跃进最高潮的年份,正好是第一个特殊时期的前一年,1966年文革开始,1967年是文革最混乱的一年,武斗的高峰期,正好是第二个特殊时期, 减产最严重的1968年的前一年。1975年邓小平搞整顿,与文革派冲突愈演愈烈,年底反击右倾翻案风开始,到1976年达到高潮,相应的1977年粮食减产1.27%。
这当然不是巧合。
一般来说,政治运动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应该有一个滞后期。因为农作物生长需要时间,需要精心照应。头年的很多农活会严重影响第二年的收成。比如中国北方普遍种植的冬小麦就是头年8 - 12 月下种,第二年5 - 7月才收获,栽培期长达三百天,很容易受到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政治运动更不例外。另外,头年的很多农事农活,如修整水利,积肥施肥,防病虫害,秋收后的翻耕土地、冬灌等等也会影响到第二年的收成。所以上述三个特殊时期的粮食减产完全存在受相应政治运动影响的可能性。
大跃进、文革、反击右倾翻案风,都是毛泽东极左思想的爆发期,都是毛泽东追求一大二公大同梦的结果。大跃进还是农村搞搞人民公社,文革居然把人民公社搞到了大城市上海。五七指示恨不得全国工农兵学商,统统搞成自给自足的小社会?反击右倾翻案风号称防止全面复辟资本主义,到处割资本主义尾巴,禁止任何削弱公有制的尝试,"小生产的影响,贪污腐化、投机倒把不是到处都有吗?"结果无一例外导致全国粮食产量下降。而在三大运动的间歇期,政策相对宽松,粮食产量也能大致做到逐年增加。
这两个间歇期是:1)1962年到1966年,刘邓在大跃进后调整国民经济,也包括搞包产到户。2)1969年九大召开,文革权力分配结束。毛泽东的注意力重新转向经济,允许周恩来调整了过去的一些极左做法,适度抓了抓生产。到1975年,调整发展到邓小平全面整顿国民经济,成为反击右倾翻案风的口实。
更有趣的是,大跃进,文革和反击右倾翻案风对粮食产量的负面影响呈递减效应。1959 - 1962年最严重,整三年连续减产,文革其次,一年增长锐减但还在百分之一以上,一年减产,一年增长小于百分之一,反击右倾翻案风只有一年增长小于百分之一,一年减产,但也比文革中的减产年份轻。趋势背后隐藏的真相就是毛氏政治运动越来越不得人心,他强推的各种集体主义措施也越来越难以为继。
这不就是毛氏农村集体化的失败吗?如果连如此明显的因果关系都视而不见,那就基本可以肯定是屁股问题了。
那么1999年到2003年粮食减产又说明什么?是否可以认为是改革开放,去农村集体化的失败?答案是驴唇不对马嘴。2000年和1976年是两个时代了,不能用毛时代的理论来解释新时代的粮食减产。
毛时代由于竭力压制商品经济的发展,各种副食品,副业的发展都很缓慢。以肉类生产为例,1952年全国肉类总消费量约340万吨,1976年约700万吨,24年间只增加了将近1.1倍,同期的粮食产量却增加了近75%,将近一倍,二者比值为将近1.5,几乎同步。改革开放后,全国肉类总消费量从1978年的856.4万吨,到1988年猛增到2479.5万吨,10年间增长了1.9倍,同期粮食产量却只增长了30%。二者比值约6.5。肉类生产的增长速度远远超过粮食生产。
结论是毛时代的粮食产量基本反应了当时整体农业的发展水平,是一年农业发展好坏的主要指标。而改革开发后,由于市场搞活,多种经营蓬勃发展,粮食产量在整体农业中的权重下降,不再成为一年农业发展好坏的主要指标了。农林牧副渔,可以说各显神通。顺便说一句,我们还没有涉及市场经济搞活以后,层出不穷涌现出来的新作物,新食品,新商品呢。
所以只有毛时代粮食产量的增减可以反应当时中共的政策变化,而改革开放以后,除了头几年还可以勉强对付,之后就完全是两个世界了。既便某年粮食减产,也可能有其他副业的增长弥补,根本反应不了中共农业政策一时的得失。
具体到2000年左右粮食连续减产的情况,中共的解释是干旱,淡水缺乏,然后羞答答地承认是可耕地面积下降。其实干旱和大饥荒时期的自然灾害理由差不多,都是中共推责任的借口,因为干旱一般不会持续数年之久。可耕地面积下降可能才是关键。
2000年左右,正是中国加入世贸的时候,经济从改开后的原始积累时期步入了高速发展的快车道。城市化速度加快,像黑洞一样开始吞噬周边农村的地区和人口。这个时候的粮食减产已经和什么包产到户,农村集体化毫无关系了,也不值得我们在此详加讨论。
综上所述,毛时代粮食产量的波动不仅不支持"农村集体化没有失败"的结论,反而表明了毛时代历次政治运动对粮食产量的严重负面影响。由于当时农村社会的基础是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这也间接证明了农村集体化的失败。
以上主要参考:中国粮食生产历史情况; 董寅初:中国肉制品工业五十年回顾与展望 (上)。
贴主:mingxiaot于2024_09_30 9:26:01编辑
参考文献链接会在全文结束后列出
贴主:mingxiaot于2024_09_30 9:29:17编辑
已标注为mingxiaot的原创内容,若需转载授权请联系网友本人。若违规侵权,请联系我们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楼主前期社区热帖: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