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锅玉米粥改变了命运
堂姐的公公我们叫李叔,李叔当年无奈的善举,改写了一家人的命运。
李叔当年是村支书,村子不大,六七十户人家靠天吃饭,一有灾年就吃供应,人口多的人家就得饿肚子。
李叔不用出山劳动,李叔家也不用饿肚子,好歹李叔也算地头蛇,每天负责开会,谋算村里的事,他说那时他最大的愿望就是全村人都能吃饱饭。
那年村里来了一家逃荒的,2夫妻带着2个儿子,大儿子刚会走,小儿子还是怀抱抱,瘦的皮包骨。
在村西头大井旁一颗杨树icon底下坐着,男人耷拉着脑袋,有气无力搂着大儿子。
女人抱着小儿子满脸憔悴,孩子哭着连哭声都打不起来,女人徒劳地喂奶,孩子吸不出奶,更拼命地哭。
女人不知道几天没吃饭,哪儿还有奶。
村里人看稀罕的围了一圈,李叔走了过去,问哪里人,男人说他们是从山西icon过来的。
李叔看孩子哭的可怜,让女人抱着孩子跟他走,一家人就都跟着李叔回了大队部。
李叔打发一个村民叫来了李婶,李婶当时刚生了儿子,李叔让李婶领着女人回家,给弄点吃的,顺便喂喂孩子。
李婶当即接过了孩子,孩子含着李婶的奶头不哭了,闭着眼睛大口吃奶。
女人当即就要给李婶跪下,李婶扶起女人领着回了家。
家里也只有玉米面icon和莜面icon,李婶打了一锅玉米面糊糊icon,把男人和他大儿子叫回去。
一家人吸溜吸溜喝了一大锅玉米面糊糊,缓过了神。
跟李叔说他们是山西阳高县icon的,逃荒出来找亲戚,没想到亲戚早没了。
男人浑身发软,也不知道得了啥病,一天也走不了几里地,差点饿死。
李叔看着可怜,让他们先暂时住下来,让男人看看病,养养再走。
一家人就住了下来,队里放菜籽icon的一间破窑洞,李叔让收拾出来给他们住。
李叔给了半袋子玉米面,一口补过的锅,搬了些麦秸杆,一家人先落了脚。
女人喝了糊糊,奶慢慢的有了,可不够孩子吃,又没钱就是有钱也买不到奶粉。
李婶看着可怜,让女人把孩子抱过来,每天给喂两顿,李婶成了孩子的奶妈。
男人有了吃的,李叔让村里的赤脚医生给了点药,男人慢慢也有了精神,那时村里人有病也就那么扛着。
男人心灵手巧,帮着队里打顿围,编各种筐子,我们那儿盛产芨芨草icon。
谁家要编筐子就去找,男人村里人这家给点山药,那家给碗面。
队里的农具坏了,男人都会修,特别是还会修拖拉机。
秋天分粮的时候,李叔提了一嘴说:外来户没户,可也干了队里不少活,光修拖拉机就给队里省了不少钱,队里再穷也不在这点口粮上。
也给这家人分了四个人的口粮,有了吃的男人的病也慢慢好了,女人的奶还是不够吃。
他们的小儿子还得吃李婶的奶,有时候晚上就住在李婶家,李婶也是越奶越亲,把奶儿子当成了自己的儿子。
两家人越走越近,女人会蒸枣馍icon、会剪窗花、会炸麻花icon馓子icon、还会用线勾各种东西,衣服、帽子、手提袋……
李叔家的活她都帮着干,村里的人她也有求必应。
慢慢地村里人接受了这一家人,来年给他们分了自留地。
这家人就留在了村里,男人回老家开了迁移户口。
吃李婶的奶长大的两个孩子就两家跑着,成了各自家里的干儿子,李叔就一个儿子,奶儿子成了他的大儿子,李叔的儿子成了他们家的三儿子。
日子就在互相帮衬中滑过,谁也没想到,这家人的两个儿子相继考上大学走出了山沟沟。
老大考了师范学院,毕业当了老师,因为笔杆硬,调去了县委,几年后升职。
地早就分给了各家各户,李叔的村支书早就卸任。
李叔的儿子高考落榜,一起长大一起上学,结果却是天差地别。
李叔不甘心,让儿子去当兵,也许有个转机,哪怕长点见识,李叔的眼界还是比村里人高。
部队三年李叔的儿子涨了见识,回来后开始做买卖,没挣大钱却也是村里的富裕户。
堂姐也是老补生落榜,当了村里的民办老师,嫁给了李叔的儿子。
不几年,外来户家的大儿子官运亨通,成了一方小诸侯,小儿子毕业成了精算师,留在了北京icon。
李叔的儿子有两个干哥哥关照,我堂姐很快转成了正式老师,端上了铁饭碗。那时的民办老师转正太难了,人们羡慕堂姐找了个好老公。
连我堂哥也给安排了有编制的工作。
李叔的儿子有哥哥能的关照帮助,在省城开了药铺,那几年正是卖药最挣钱的时候,堂姐家早就买了私家车icon。
当年李叔一锅玉米粥改变了儿子的命运,李叔早就随儿子进了城。
雪中送炭总比锦上添花更打动人心,人心不古,能帮一把是一把,尤其是在难中苦苦挣扎的人们,力所能及就伸手,不为回报只为心安。
内容来自网友分享,若违规或者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楼主前期社区热帖: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