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市场 0406 - 芯片领域的deepseek时刻即将到来!
周日。谈一些轻松的话题——芯片领域的deepseek时刻即将到来。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消息:世界首款 1纳米 RISC-V 芯片由中国研发,采用二维材料制成,相关论文已经发表在Nature上。其最显著的突破在于:芯片的制造过程不依赖先进的极紫外(EUV)光刻技术,为中国在半导体创新方面开辟了一条全新的独立路径。这项基于二维材料的1纳米RISC-V芯片研究成果,是由中国复旦大学的研究团队取得的。该团队由周鹏和包文中两位教授领导,隶属于复旦大学集成电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第一个问题:技术足够先进吗?什么是二维材料?是指只有一个原子厚度的晶体结构,包括石墨烯(Graphene)、二硫化钼(MoS₂)、黑磷(Black Phosphorus)、氮化硼(h-BN)等一直以来,传统硅基晶体管在5纳米以下就会遇到尺寸极限、功耗瓶颈与隧穿效应;而二维材料超薄、电子迁移率高、可形成短沟道晶体管,可在1~2纳米尺度维持电流控制能力;这是全球公认的“后硅时代材料”,决定未来芯片是否还能继续进化。在研究二维材料领域,中国、美国、韩国是当前最活跃的三极,中国在材料种类与器件集成方面极具竞争力。根据Nature、Science、ACS Nano 等期刊统计,中国在二维材料领域论文数量和被引次数连续5年居全球第一。✔截止目前:
2023年底,清华团队与中科院合作完成基于MoS₂的1nm栅长晶体管;
2024年,龙芯团队宣布基于二维材料 + RISC-V的处理器已完成小规模流片;
已突破二维晶体、沟道控制、栅极材料、低功耗设计等关键环节。关键是:中国是全球唯一一个将二维材料研究推进到“芯片级系统集成”的国家。★第二个问题:这个技术有什么意义?我想说的是,这个1纳米二维材料芯片+RISC-V的组合,可以说具有类似deepseek打破美国AI壁垒的意义。现在,全球主流路径——仍围绕硅基、EUV 和 GAAFET 技术。
这些路线大多以现有硅工艺为延续,目标是继续服务智能手机、PC、服务器的主流市场,以Arm/x86架构为主。
而硅基路线现在最先进的是2纳米技术。长久以来,美国垄断了整个半导体产业的全链路环节:✔它的模式是——“传统硅基 + 封闭专利 +全链路技术控制”
(技术策略)限制其他国家研发/市场独占+(知识产权)专利控制/限制授权 +(商业逻辑)高壁垒/高利润+(地缘战略)技术制裁工具✔而中国破局所采用的路线是——“新材料 + 开源架构 + 去美生态”
(技术策略)材料突围 /系统自主+(知识产权) 开源路线/自主研发+(商业逻辑)高迭代 /快部署 /去依赖+(地缘战略)技术共享而这个1纳米+RISC-V的组合,它所代表的是中国破局路线的一个成功的“半成品”。千万不要小看这个半成品,它意味着这条破局路线已经看到了隧道尽头的阳光。而在这条全面去美化的自主创新之路上,中国还将建立与美国平行的芯片生态圈——不只是硬件突破,还将形成国产工具链、编译器、OS、训练框架、模型库的完整闭环。最关键的是,美国的道路已经走到了技术发展的尽头,而中国的这条道路,是未来世界芯片技术的正确路径,而在这条路上,我们不仅不落后,而且还在不断的领先。★最后,未来会如何?我们距离沐浴在阳光下,拥抱自由的风还有多长时间?我的想法是:2026年会是一个分水岭。在2026年前,美国依然会保持对中国的压制。因为从芯片制程、生态压制上仍有效,而更加严格的出口管制也会干扰中国发展速度。而在2026—2030年,中国的平行生态会逐步成熟,RISC-V、2D材料将步入收获期,美国将无法完全围堵和压制。而在2030年以后,随着新一代芯片的全面量产和良率提高,架构、生态主权构建完成,中国可以基本实现半导体产业的去美化。当中国正以举国之力投入芯片以及半导体产业时,美国商务部正在准备取消《芯片法案》的补贴。而关税大战和未来的关税壁垒,会进一步削弱美国科技企业的盈利能力,在股票回购维持股价/技术研发投入上捉襟见肘。我在很多文章中表达过一个观点,中美技术竞争的过程中,中国最大的优势是制度优势。而对于美国而言,在科技发展上,制度已经成为严重的阻力。相信未来,未来可期。大家早安。
内容来自网友分享,若违规或者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楼主前期社区热帖: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