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福特汽车公司的裁员计划正在欧洲引发连锁震荡
。根据最新披露的重组方案,福特将在2027年底前裁减4000个岗位,其中72%的裁员集中在德国科隆工厂——这座拥有93年历史的欧洲总部将削减2900个工作岗位,相当于每四名员工中就有一人面临失业。英国工厂的800个岗位和其他欧洲国家的300个岗位也将消失,标志着这家百年车企在欧洲的战略收缩。
转型阵痛在科隆工厂体现得尤为明显。该厂去年刚完成20亿美元改造,用于生产专供欧洲市场的电动车型Explorer和Capri。但这两款今年6月才投产的新车,不到半年就因订单量不足被迫减产,日产量从630辆骤降至480辆。数据显示,福特欧洲电动车销量同比下滑28.6%,市场份额从3.5%萎缩至3%,第三季度净利润暴跌26%至8.92亿美元。为维持运营,科隆工厂已开始实施工时缩减,部分生产线工人转为每周四天工作制。
这场危机不止困扰福特。德国汽车业正经历结构性震荡,大众集团计划关闭三家本土工厂并裁撤上万名员工,奥迪布鲁塞尔电动车工厂确定2025年2月停产,博世、采埃孚等零部件巨头合计宣布裁员超2万人。连锁反应已冲击实体经济,2024年德国汽车产业裁员总数突破5万人,企业破产数量同比增长22.9%,联邦政府将全年GDP增长预期从0.3%下调至-0.2%,面临连续两年经济衰退。
转型迟滞与成本压力形成双重绞杀。欧盟2035年燃油车禁售令迫使车企加速电动化,但市场需求并未同步跟进。德国取消电动车补贴后,行业销量应声下跌,充电桩建设进度滞后更削弱消费者信心。与此同时,德国制造业时薪42欧元的高人力成本、较亚洲高60%的工业电价,使本土生产成本居高不下。大众集团测算显示,其德国工厂单车生产成本比中国高出3000欧元,直接导致ID.3等车型在华售价反而低于欧洲。
地缘政治加剧了行业困境。美国《通胀削减法案》吸引大众、奔驰等企业将电池项目转向北美,仅大众就在加拿大投资70亿欧元建厂。东方市场的竞争压力更为致命,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量在2024年突破600万辆,比亚迪、蔚来等品牌在欧洲市占率突破8%,直接冲击福特等传统厂商的市场空间。反映在财报上,BBA三大豪华品牌2024年在华销量平均下滑15%,利润率同比缩水超30%。
面对系统性危机,德国汽车业开启痛苦重生。大众集团将研发预算的40%投向中国创新中心,奔驰调整电动化路线图推迟三款EQ车型上市,福特则尝试与宁德时代合作开发低成本电池技术。但这些转型需要时间缓冲,科隆工厂流水线上的工人告诉记者,他们更担忧眼前的现实——随着圣诞假期前又一轮强制休假通知下发,车间里弥漫着对未来的不安。
内容来自网友分享,若违规或者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楼主前期社区热帖: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