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馆的弹坑尚未填平,我们实验室的灯光再没熄灭过。"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科技领域经历了一场深刻的战略转向。在"造不如买"的思潮影响下,超过一千个前沿科研项目被按下暂停键,运十大飞机、航母预研、载人航天工程、光刻机研发等如今被卡脖子的关键技术,当年都曾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却戛然而止。取而代之的是海量进口浪潮,仅1983年至1986年间,全国就进口了价值30亿美元的轿车生产线,公路上疾驰的日产面包车一度堵塞城乡道路,成为那个时代特殊的风景线。
这场转型带来的阵痛远超预期。原本体系化的科研网络被拆解为自负盈亏的"个体户",中科院计算所的研究员不得不摆摊卖电子表,航天工程师转型生产洗衣机,国产芯片生产线改作来料加工。到九十年代中期,中国半导体产业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从五年拉大到二十年,民航市场被波音空客完全垄断,汽车工业陷入"引进-落后-再引进"的怪圈。
历史转折发生在1999年5月7日的贝尔格莱德之夜。当B-2轰炸机的JDAM精确制导炸弹穿透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建筑时,巨大的爆炸声也震醒了科技界的沉寂。次年春天,国家紧急启动"十五"科技攻关计划,曾被废弃的军工项目重新立项,航天科技集团获得百亿专项经费,中芯国际在上海张江打下第一根桩基。就像当年参与神舟飞船设计的工程师回忆:"使馆的弹坑尚未填平,我们实验室的灯光再没熄灭过。"
蛰伏二十余年的自主创新力量在此后迎来爆发。2012年辽宁舰入列终结了"航母无用论"争议,2017年北斗三号首星发射开启全球组网征程,2023年福建舰电磁弹射系统震惊世界。被认定"永远造不出来"的国产大飞机C919,如今已执飞31条航线;曾被认为需要进口三十年的深紫外全固态激光器,中国科学家不仅实现自研,更衍生出全球唯一的193nm光刻光源。就连最艰难的芯片领域,华为2023年突破7纳米工艺,中芯国际建成全球首条量子点激光芯片产线,硬是在西方封锁中撕开缺口。
历史总是充满黑色幽默。当年用市场换技术的汽车产业,如今新能源汽车出口量登顶全球;曾被讥讽"不如买图纸"的造船业,2024年承接了全球63%的LNG运输船订单。当美国商务部将一千多家中国科技企业列入实体清单时,可能未曾想到,这种"反向激励"竟催生出全球最完整的工业体系——从太空站机械臂到深海万米探测器,从量子计算机原型机到人造太阳装置,中国正在改写人类科技史的地形图。这或许印证了黑格尔的辩证法:挫折本身包含着前进的力量,关键在于能否在剧痛中孕育新生。
内容来自网友分享,若违规或者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楼主前期社区热帖: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