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析“中英貿易戰”歷史·思考如何避免墮入大國戰爭深淵(之二)
鴉片戰爭還是中英貿易戰:我們如何不再墮入歷史的深淵?
——一個被誤讀的歷史真相及對當下中美貿易戰的警省(之二)文 / 趙曉
四、被壓縮的歷史:我們如何敘述鴉片戰爭?鴉片戰爭是一場複雜的、全球化早期階段的重大制度衝突,但在中國語境中,它卻常常被簡化為“一場侵略戰爭”“一場毒品戰爭”乃至“西方殖民野蠻性的鐵證”。
從小學到大學,從教科書到影視劇,我們熟悉的敘事模式幾乎從不變化:
“英國為了向中國傾銷毒品,在中國人民堅決抵制下悍然發動戰爭,最終導致我國被迫簽訂喪權辱國的《南京條約》,開始了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屈辱歷程。”
這種敘述當然有它的歷史基礎,也激發了幾代人的民族情感。但問題在於——
這段歷史,過於被壓縮了。
它被壓縮成情緒化的標籤,而非理性的結構分析;
它被壓縮成“黑白對錯”,而不是制度與文明的相遇與碰撞。
鴉片不可怕:真正可怕的中國人的思想鴉片…精神鴉片!思蘆如此反思:“咸豐對簽訂的條約根本不打算遵守,這是引起二鴉戰爭的原因。他說:‘自古要盟不信,本屬權宜。’
所以這是一場‘毀約戰爭’。一再陷入了違約、挨打、定新約,再違約、再挨打的循環中。挨打越來越重,條約也越來越苛刻。二鴉戰爭說明,落後不一定會被挨打,但是不遵守規則,不按國際公理行事一定要挨打。”
4.1 “鴉片”是最方便的情緒動員工具
為什麼這段歷史一開始就被定名為“鴉片戰爭”?因為它方便。
鴉片,是一切罪惡與恥辱的象徵:毒害身體、摧毀意志、奴化國民,是“萬惡資本主義”的絕佳樣板。通過“鴉片”這一關鍵詞,可以迅速完成政治動員:
• 強化民族受害者心態;
• 掩蓋制度落後的結構根源;
• 模糊中英之間錯綜複雜的制度與經濟關係。
但這種道德化的簡化敘述,恰恰剝奪了我們真正理解戰爭、理解近代世界秩序的能力。
袁偉時教授在《現代化與中國的歷史教科書問題》中指出:
“我們用‘國恥’教育青少年,但教育了幾十年,學生依然不理解什麼叫主權、什麼叫國家、什麼叫現代法律秩序。”——這意味着什麼,我們的主流思想與思維還沒有走出晚清!
如果近200年過去,我們還是站在原地,不能理解真正的現代文明是什麼,那這麼多年所經歷的血淚、曲折、痛苦通通都沒有價值,它只會成為重複重複再重複的大坑,一次次的等待我們跳進去!
4.2 歷史學界的反思:不要用道德情緒遮蔽制度真相
自2000 年代以來,中國歷史學界逐漸出現對鴉片戰爭敘述的反思浪潮,代表人物有:
• 袁偉時:主張從國家制度建設與國際規則認知角度重新理解近代史;
• 秦暉:認為“落後就要挨打”的邏輯遮蔽了制度失敗的責任;
• 易中天:在《簡明中華史》中提到,“‘被侵略’不能成為一切問題的替罪羊”;
• 許倬雲、何炳棣、茅海建:從不同角度提出“鴉片戰爭是一場秩序衝突”的理解。
這些學者指出,我們的問題不在於“是否記得鴉片戰爭”,而在於“是否真正理解了它”。
如果我們把所有失敗都歸因於“列強侵略”,那麼就很容易跳過最該追問的問題:
• 為什麼鴉片能暢通無阻,而工業品不能?
• 為什麼白銀流入時我們欣然接受,鴉片換回白銀就成為“國恥”?
• 為什麼英國能組織東印度公司、皇家艦隊、外交使團,而我們依舊用內務府管理外夷?
正如秦暉教授所說:
“鴉片戰爭不是被打敗,而是被淘汰。”
4.3 情緒敘事的後果:對外仇恨,對內盲目
被壓縮的歷史敘事形同宣傳,長期延續會製造兩個嚴重後果:
1. 對外:仇恨取代理性
我們容易將一切衝突簡化為“侵略與反侵略”,從而忽視自身制度的問題,不理解國際規則為何建立,也不知道如何更好進入現行秩序。
2. 對內:閉環體制不願反省
當問題可以歸結為“外敵使然”,就沒有動力審視體制結構、治理模式、經濟政策,更不會承認體制性失敗的教訓。
鴉片戰爭本可成為一場現代中國“對接世界秩序”的精彩第一課,但我們硬是通過灌輸,把它變成了“封閉情緒體制的強化劑”。
結果就是:
• 我們永遠處於受害者敘事;
• 永遠期待“有外敵則一切合理”;
• 永遠躲避制度改革的正視。
五、今天的我們:是否正在複製另一場“鴉片戰爭”?歷史並不簡單重複,但它常常押韻。
如果說1840年的鴉片戰爭是一場“中英貿易戰”,其失敗源於制度不兼容與貿易封閉;那麼今天,中美之間正在展開的結構性衝突,是否是第二次“制度性貿易戰爭”?
鴉片戰爭是一場關於市場准入、貿易公平、國際秩序的正面衝突。今天的中美貿易戰,本質上亦如此。
我們必須直面這個令人不安的類比:
我們是否正在重演“只想出口、不願進口”、 “只想自由貿易,卻拒絕自由本身”、“只想收穫世界、不願自身改革”、“只要紅利、不願對等”的清朝權貴經濟之貿易策略?
5.1 過去是茶葉、絲綢、瓷器,今天是芯片、光伏、電動車
1840 年前,中國其實就是英國的“世界工廠”了——源源不斷向西方出口茶葉、瓷器、絲綢,卻嚴格限制外國產品進入國內市場。
2020 年代,中國依舊是全球最大製造國,主導光伏、稀土、電池、電動車等關鍵產業鏈,但對外資、尤其是美資在金融、數據、技術標準、審查制度等領域仍設置了大量“看不見的壁壘”。
• 過去的“十三行”變成了今天的“准入負面清單”;
• 過去的“中間商制度”變成了今天的“紅色供應鏈”;
• 過去的“閉關鎖國”變成了今天的“網絡主權”與“內循環”戰略。
不同的是,今天的我們在表面上掌握了更加強大的產能、巨大的市場、完整的供應鏈——但相同的是,我們依然沒有成為一個制度意義上的“自由市場國家”。
就像當年清朝靠白銀積累換取“盛世虛像”,今天的中國靠順差堆積換取“數字繁榮”。可一旦全球體系失衡,外需斷裂,底層結構就暴露無遺。
5.2 中美結構性衝突,不是“貿易摩擦”,而是“制度脫鈎”
從川普1.0 到拜登,再到川普2.0美政府的對華政策,儘管風格各異,但本質上是“共識性收縮”:
• 從2018年中美貿易戰正式爆發開始,美國對中徵收懲罰性關稅;
• 到2025年川普推出“對等關稅原則”:你出口我多少,我也要出口你多少;
• 再到當下美國正式將關稅戰全面制度化,對中國商品加征145%關稅。
這不是一時之氣,更不是“競選操作”,也不是“老大嫉妒老二”的所謂“修昔底德陷阱”,而是“客戶(全球最大消費市場”對“商家(全球最大製造國)”發出的“結構性問責”:
你不能一邊占盡規則紅利,一邊破壞規則本身;
不能一邊享受全球供應鏈,一邊築起體製鐵幕;
不能靠權貴資本操控市場,卻要求他人按自由主義方式對你開放。
換言之,這是一場與當年英國一樣的結構博弈:
• 英國說:“讓我們建立開放市場”,清朝說:“你可以來進貢”;
• 美國說:“讓我們實現對等互惠”,中國說:“請尊重中國特色”。
這種話語結構的根本不對稱,導致談判永遠是“各說各話”,制度脫鈎變成必然趨勢。
5.3 今天的“鴉片”是什麼?
歷史不會簡單復刻,但機制可能重演。
在1840 年,鴉片成為破壞封閉體系的突破口。
在2020 年代,類似“鴉片”的替代品也在上演:
• 中國大量出口“綠色工業產品”到歐美,卻不願讓外資在本地做同樣的事;
• 在AI、芯片、通信、社交媒體領域持續“進口限制、出口壟斷”;
• 對內實行行政管制、補貼政策、價格控制,對外卻要求享受“自由市場地位”。
這其實就是今天的“制度性鴉片”——靠不對稱體系獲得利益,卻拒絕制度透明與權利交換。
最終,這種模式會逼迫全球其他國家構建“制度防火牆”——就像英國最終被迫開戰,美國今天被迫設限。
不是因為你太強,而是因為你不透明、不對等、不自由,只強調自身“特色”,不承認他人其實也是人,人人平等,貿易也要對等,才是可持續的經貿往來!
六、尾聲:鴉片戰爭的理性終結,不是記恨,而是覺醒
鴉片戰爭距今已近兩百年,但它的回音並未遠去。我們所面對的並不是一段“遠古屈辱史”,而是一段尚未完成的歷史,是一場我們仍未徹底領悟其結構與真相的制度劇本。
中國人至今仍對“鴉片戰爭”耿耿於懷,很多人認為那是“英國的罪”、“毒品的恥”,是“帝國主義入侵”的肇始。但我們很少認真追問:
• 為什麼我們只能出口茶葉,而不能進口毛呢?
• 為什麼我們拒絕對等通商,卻又渴望長期順差?
• 為什麼我們擁有那麼多“洋務運動”的英雄,卻始終無法建設出一個制度現代國家?
如果我們始終用“被侵略”的角度去敘述歷史,我們就永遠在情緒里打轉,而不去問:“我們那時是否具備進入世界體系的硬核制度條件?”
我們今天常說,現代化不能忘本。但歷史真正的“本”不在傳統,更不在記恨,而在人心,在真實而良善的自省;不再迴避責任,而要勇於改革。
正如袁偉時教授所說:
“歷史不是為了復仇而記憶,而是為了反省而保留。”
正如秦暉提醒我們:
“鴉片戰爭不是西方打敗了中國,而是現代打敗了前現代。”
我並不太同意什麼現代、前現代的劃分,我想直截了當說的是:
“鴉片戰爭不是西方打敗了中國,而是先進打敗了落後。”
今天的我們如果還想往前走,不再墮入歷史的深淵,必須意識到:
自由貿易的根基,從來不是便宜貨,而是制度兼容;
全球秩序的鑰匙,從來不是國力位次,而是治理邏輯;
真正的強大,不在於輸出多少,而在於是否能共同制定規則。
不自由的國家不可能長久享受自由貿易紅利,自由才是自由貿易硬核門票。
中國的精英以及整個中華民族必須再次做出良心選擇,並接受未來歷史的檢驗:
是繼續堅持封閉體系、權貴資本、國家主導,維持一個只為“贏面”設計、不容正義“反問”的經濟帝國?
還是真正走向制度透明、契約精神、開放市場,成為全球信任體系中一個有力而平等的參與者?
請務必記住:鴉片戰爭的終結,不是“英國打敗了中國”,而是中國第一次被迫面對一個我們並未準備好的現代文明世界!
中美貿易戰的走向,將是中國第二次面對全球秩序時的抉擇時刻。
我們固然可以用“主權”、“發展”、“道路自信”來迴避制度改革!
是否也可以用“文明自覺”、“制度對接”真正打通現代化的深水區?
切記:
自由貿易不會永遠向不自由的體制開放;
全球市場也不為不公平的規則長期買單。
自由與開放的制度,才是全球經濟的通行證。
透明、對等、法治,才是可持續發展的地基。
1840 年的那扇門已經被炮火轟開,2025年的這扇門——我們將如何走出去,或者是否再次關閉——將決定我們這一代人的命運,也將決定我們的子孫是否仍將重複我們未完成的歷史功課。
願我們銘記中國本土保守主義者孔子的教誨:‘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請放下自意、自大、自我、固執,真正為中華民族千秋萬代的生生不息、文明昌盛,發自良心地好好想一想。
贴主:jefferson23于2025_04_17 10:20:10编辑
内容来自网友分享,若违规或者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楼主前期社区热帖: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