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时事快讯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坛主管理]

《唯識》49 唯識,和這個人間有什麼關係?

送交者: 哈哈嘻嘻哈哈[☆智慧喜悅豐盛☆] 于 2023-03-26 6:15 已读 707 次 1赞  

哈哈嘻嘻哈哈的个人频道

+关注

47 In Love 愛,進入愛

就算把你帶到了門口,你可能會問:怎麼知道自己遇見了一位好老師?

你又要怎麼知道,你的心已經穿透了一個傷口,而再也沒辦法癒合?

答案,是很簡單。

你知道,而且你自然會知道。

你會進入愛,接下來,停留在愛的體驗,愛的空間。

但是,你這個愛,並不是愛誰,甚至不是愛一個老師、愛某一個人、愛某一個東西。

它是一種合一、圓滿、滿足的狀態。

而你,最多只能用「愛」來描述它。

這種愛,是天真,是小孩子都懂的愛。

這種愛,不在個人的層面,不是愛什麼東西,也不是愛什麼人。

它是愛,而接下來還是愛。

真要勉強去講愛什麼,它最多也只是愛自己。它本身是滿足自己,是圓滿自己。而且,是老早就滿足,老早就圓滿。真正的愛,最多也只是回到自己,承擔自己,住定在自己。

真正的愛不缺少任何東西,而自然為你帶來一種完整感,讓你感到圓滿無缺,充滿了一種沒有目標的成就,而內心完全是滿足。

這種完整,你沒辦法用其他的字眼來形容,你最多也只能說是——愛。

確實,一位好的老師就是有這樣的本事,可以讓你進入這個狀態。

這個狀態,你只能稱它是愛。

這個愛,是每一個瞬間都愛,而接下來,還只是愛。

它為你帶來全新的開始,就好像你這一生第一次睜開你的眼睛,好像你過去從來沒有見過這個世界。對你,樣樣都新鮮,樣樣都充滿了清新的氣息。

透過這樣新鮮的感受、天真的熱情,你最多只能說,你進入了愛。

這樣的愛,並不是被動的被愛。這個愛,充滿著活力,帶著很高的頻率,而讓你自然充滿了能量。然而,這種飽足的能量,完全不會讓你躁動,也更不會讓你衝動,而還讓你非要去思量、去回應不可。

倒不是這樣子。

這個愛,會讓你深深地滿足。你自然會發現,原來你什麼都不用做。

在滿足和滿足中,你任何做,好像都是多餘。

在合一和合一裡,你也不至於還需要去對誰主張什麼。

你最多是選擇停留在沉默,用沉默表達你的愛,而同時對環境帶來恩典與祝福。

你會把你的愛帶給周邊的人、周邊的生命、非生命。

你好像建立了一個愛的場,讓它擴大,再擴大。而擴大到一個地步,這個愛的場,自然跟意識場融合為一。你自然再也分不開什麼是愛,什麼是意識。

愛和意識變成了兩面一體。你離不開愛,自然也離不開意識。你從來沒有離開過。你是愛。是意識。從來沒有不是過。

這就是一位好的老師的作用。

他會為你帶來一個全新的開始。

在這位好老師的眼中,無論你是什麼出身,哪怕你這一生事事不順,種種都讓你自己失望,甚至絕望,而可能你還會覺得自己樣樣不如人……這一切外在的條件,從來不會比「你」這個人更重要。

他平等對待你,和對待最有財富、最有地位、最有權力的人是一樣的。對他,最重要的,最多也只是你誠懇不誠懇,或者說你成熟不成熟。但就是你還不夠成熟,他也會想盡辦法來幫助你。

即使你沒有一般社會重視的價值或條件,他一樣看重你。甚至,是加倍地同情你。他會把你捧在手掌心,為你打氣,給你鼓勵,只怕你走上冤枉路。

任何外在的條件,他一點都不重視。

對他,樣樣都是平等的。

他會歡迎你,讓你進入他自己愛的場。

他會用他愛的場,把你融化,把你所有的防禦化掉,讓你沒有第二個地方可以逃跑,讓你唯一能做的,也只是面對他的愛。

看你能不能接受這種愛,甚至讓這愛穿透你的心,而讓它沒辦法癒合。

面對這樣的愛,倒不會讓你還想到處去講,四處去說。

面對這樣的愛,融化一切的愛,反而會讓你變得謙虛再謙虛。

你變得很低很低,低到不能再低,好像逼你要把過去全部的價值觀念、一切的制約,包括你的面子,你所認為的本事,一切的特色,全部剝得光光的。讓你什麼都遮掩不了,只能赤裸裸地去面對。

愛,像一把火燒過你,哪怕是一個念頭、一點小我都燒得乾乾淨淨,燒得你連灰塵都剩不了。

哪怕你還期待一個稱讚、一個認可,無論是什麼,愛也只是繼續燒過去,全面地征服你,讓你只能跪在地上,眼淚流不完。你沒有第二個地方可以去,也沒有空間可以躲,你完全和地上的塵土合一,沒辦法再低到更低。

你這一生全部的創傷,也就這麼告一個段落。你沒有一絲絲可以再創傷,你沒有一滴滴可以再墜落,你沒有一咪咪可以追加,你沒有一點點還要被補救,你更沒有一丁點還可以去修復,沒有一點自尊你還捨不得拋棄。全部,完全,不光在大火裡燒得光光,就連最後一點點灰,你也都放手,都讓風吹過。

一切,乾乾淨淨地跟著消失了。

也就這樣子,你這一生、你這個小你,也就變成了過去式。接下來,你也只是徹徹底底地重新開始。

開始什麼?

從哪裡,開始到哪裡?

這些問題,對你已經都不重要了。

這就是一位好老師最後的作用。

48 踏出第一步

我多少會擔心,前面所談的,無論是一個好的老師的條件、或是其他觀念,可能因為跟你過去所想的完全相反,反而對你在無形當中可能又設立了一道門檻。

你可能會感覺這門檻相當高,要符合太多條件,才能繼續走修行這條路。甚至,你可能認為自己這一生沒有希望告一個段落。

假如讓你有這種印象,這完全不是我的本意。

事實,是剛好相反。

就是因為要進入生命最穩定不變的狀態(或我過去講的醒覺)是比簡單還更簡單。畢竟,它本來就是你隨時都有的一個狀態。我才會透過那麼多作品為你建立信心,但願你珍惜這一生的機會,把這一生當作一個最珍貴的禮物。

這一生,是意識帶給你的恩典。我也希望你千萬不要白白浪費。是因為這樣子,我才用各式各樣的語言,想從各個角度來幫助你進入這個狀態。

是的,沒有錯。在這個年代,要找一位好老師非常不容易。畢竟人類透過自己的聰明,不是已經忽略了過去大聖人留下來的法,要不就是把這些難得的法扭轉到其他不相關的層面,而反而又造出許多不正確的觀念。對你,如果想找到最純粹、沒有偏離過大聖人傳承的法,已經是相當地難。

我才會不斷提醒你,到最後,你還是要靠自己一路走下去。

最多,你可以把大聖人留下來的話當作一個指南針。但是,到最後,這個路還是要你自己走。你不可能靠別人,也沒有誰能替你走下去。

畢竟,修行,雖然說只是把真實找到,而這一點確實只是一個徹底的領悟。然而更重要的是,可以踏踏實實地把這個領悟活出來。

這一點,完全是你自己的事,沒辦法讓別人代勞。

此外,我也擔心這本書可能給你一個不正確的印象,讓你認為修行的過程好像沒有什麼人味,甚至好像意識(也就是主、神或全部的生命)根本不在乎或不疼你。

坦白講,如果你到現在還有這種詮釋,也只是徹頭徹尾的誤會。

我會探討這個重點,想要表達的其實是,你在說的在乎或疼愛,其實還是站在小你在說這些話。

對,祂確實沒有人味。因為所謂的人味,還是從小我、小你延伸出來的。然而,你現在要把這些小你所重視的人不人味的觀念挪到旁邊。

不光是意識、主、神或全部的生命,沒有這種個人的層面。你再想想看,其實就連我不斷強調的大你、大我也是一樣的。

大你、大我,最多也只是還沒有產生客體化或覺察分別的作用前,一個沒有形狀的你、我。雖然我還會說它是主體,但它其實沒有去建立主體--客體的連結。最多,是一個沒有客體的主體,沒有發出動的主體。

雖然你還是會稱它是大你或大我,但一樣地,它其實已經沒有了「你」「我」、沒有性別、沒有年齡、沒有種族、沒有家世、沒有任何身分,也就是沒有個人的層面。

也就這樣子,你隨時停留在大你,反而自然把小你打斷。

假如還有一個東西叫修行,這其實是修行的共同點,是讓你走到主的門口。

或許,你還會擔心,憑你自己走到主的門口,這樣就夠了嗎?

針對你可能有的擔心,我也要提醒你:過去所講的對稱法則,是確實有的。

假如你的信仰已經大到一個地步,是任何人、任何事、任何發生都動搖不了,那麼,很奇妙的是,你每踏出一步,意識海或主竟然會走十步來迎接你,牽著你,帶著你度過人生。

祂的力量,當然比你的遠遠更大。

祂等了你好久好久。祂隨時想把你帶回到自己,讓你沉浸在祂的歡喜,接受祂的光明,享受祂的愛。

這一點,你其實完全不用擔心。

至於你現在好像還沒有接軌,也只是因為你還認為祂跟你自己是分開的,而你竟然還需要從外面把祂找回來。你就這麼把注意力都擺到別的地方,而這些別的地方都是反映小你。是這樣,你才好像跟祂接不上頭。

然而,你現在也知道了,最多,也只是看你自己要不要踏出這第一步。踏出這第一步,最多也只是反映你的決心,你的真心。

是這樣,你才可能建立信心,活出自信。

對你,假如已經沒有任何東西可以把你的注意挪開,而你從早到晚都清楚地知道這一生的方向已經老早定了,沒有任何東西可以再把你帶走,那麼,其實是意識、主、整體來找你,來練習你,來定你,來恩典你。

倒不是你有這個力量或任何本事,可以去把意識、把主、把整體找回來。

這麼說,修行,對你最多也只是這樣子——不是你去做什麼,甚至不是你去活出什麼,而只是讓生命、讓意識來活出祂自己。

你最多只是保持開放,很誠懇地拿自己來驗證這裡所講的話。驗證到了,你也只是誠懇地活出來。

其實,就連你現在進入真正的修行,也是剛剛好。

你選對了時點。

地球的變化會帶來種種的危機。面臨這些外在的衝擊,假如是你沒辦法改變的,你更需要從內在去調整、去適應。這一點,也是過去的人面對大災難時所經過的。

從這個層面來說,這些外在的衝擊,也都可以當作是我們現代人的恩典。畢竟,這些衝擊可能完全避不開,而非逼你我在意識上做一個轉變不可。

接下來,地球還會有好多精彩的發生。遺憾的是,我過去也常常講,這些精彩的發生,不見得是好事或突破,也可能包括種種的災難。

面對環境的變化或災難,你也可能就這樣被帶走。甚至,你的注意力也許就這麼完全落到這些可能的好事、可能的壞事、可能的突破、可能的災難、各種可能的進展、可能的威脅、可能的危機、可能的衝擊。

然而,你的注意力一落到這裡,要再找到一個不動的層面,這難度只可能是更高,而不會更少。

但願,你不用等到那時候,而是現在就下一個決心。

我用了這麼多作品試著為你所指出的這一條路,假如它真的發揮了作用而落到了你心裡,而你也明白它就是事實,那麼,這不動的信心就是你最好的老師。

這不動的信心,比任何人可以教你的遠遠更多,而為你帶來更大的禮物。

也就是透過這種信心,你很自然地會遇到你剛剛好需要的貴人或老師。而我也要再一次提醒你,這樣的貴人或老師,不見得需要是一個人。

這一點,我相信你早晚會親自驗證的。

倘若如此,那麼,「全部生命系列」(包括這本《唯識》)的任務,也就可以告一個段落。而我也可以輕鬆地退到背景。畢竟,我可以講的,也就差不多了。

當然,我還是可以用別的方法,像帶小孩子扮家家酒一樣地再換一種方法來刺激你,或拿個榔頭再敲你一下,甚或換個力道再讓你切入。但是,我總認為,假如我非要一直勉強去扮演這個角色,對你不見得會是最好的幫助。

畢竟,該找到這些作品的人,他自然會找到,也會重視。就算現在他還沒找到,未來,他自然剛剛好會找到,也剛剛好會重視。這一點,任何人都不用擔心,也勉強不了。

但假如你這次錯過了,或選擇不重視,而我卻偏偏要拚命帶著你走,那麼,這不光是達不到目的,甚至可能還有反效果,反而讓你排斥。

還不重視的朋友,他最多是耐住性子聽我講完,然後可能用抱歉的語氣跟我說:「很遺憾,你看到前面的畫面了沒,如果我再不去給駱駝喝水,牠就要渴死了。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更重要的事情要照顧。喔!你大概不明白我周邊的人帶給我多少煩惱。我連自己的憂鬱都顧不上了,真的沒有時間去探討你所認為的真實或不真實。謝謝你。你說的很好,但這些跟我的人生不相關。」

這個比喻,說的其實就是我過去幾十年來面對人間的經過。

什麼是重要、不重要?什麼又是真實、不真實?——我的看法,和大多數人都是顛倒的。

所以,到某個時候,也許就差不多了。

或許你也已經發現,隨著這些作品的深入,就連你,有些時候也可能會認為它不符合你的生活,對於你在生活中要面對的考驗好像沒有直接的幫助,也就暫時又把它擺到旁邊。

這些我都知道。

但是,也可能你會發現它在你生命中,已經種下了一顆種子。這顆種子,在你的心不斷發芽,而讓它的吸引力愈來愈大,讓你不可能不隨時守住它,看著它。

倘若如此,哪怕這些作品只是為你和少數幾個人所寫的,但我個人在時間和心力上的犧牲好像也就值得了。

最後,我希望你認同一個重點,而這個重點最多也只是——站在意識的層面,我們過去所學或重視的一切,其實好像都是顛倒的。

「一切,都是顛倒的」這句話一點都不是過分的表達。

這句話所涵蓋的點點滴滴,其實你都可以親自活出來。

最多只是看你願不願意下這個決心,踏出你的第一步。

49 唯識,和這個人間有什麼關係?

你讀了這麼多,也可能偶爾還是會認為:就算唯識所講的是真的,但這跟我的現實、這個世界有什麼關係?對我,有什麼影響?

你會有這些疑問,是相當合理的。

畢竟,你隨時看到這個世界處處充滿了摩擦,隨時都帶來危機,而讓你受到創傷。各式各樣的衝擊沒有停過,不斷來到你眼前,讓你根本喘不了氣。

你只要去看,也就自然會看到,無論政治、社會、經濟、心理、生活條件、家庭、周邊,甚至你自己的心中,到處都有衝突、都有矛盾、充滿了牴觸和為難。你自然會覺得事事不順,而好像隨時都在面對不愉快的煩惱。

說實話,就算你懂了一些道理,這些道理,對你,又有什麼用?

當然,我還是要提醒你:會有這樣的感慨,其實是你的理解還沒有完全貫通。你沒有參通真實,也就自然會認為這個世界的確是再真實不過,也自然會有這些疑問。

然而,你的這個疑問,從另一個角度,其實也反映了你對現有的社會、經濟、組織架構的期許:既然樣樣都是顛倒的,那麼,為什麼我們眼前的這些架構會存在?你、我每一個人在其中又是扮演什麼角色?

針對這一點,我只能告訴你,其實,你不用擔心。任何一樣東西,無論是組織、觀念、制度或架構,如果它不符合真實(真實,最多也只是意識),那麼它是不可能永久的。

任何不符合真實的,最多只是一種無常的經過或過渡性的臨時架構,接下來,最多還是會被推翻,而需要重新整頓、重新開始。

如果下一次的新開始,還是偏離真實,那麼它還是要消失,要再來。還是無常,只是一個經過。

再一次。再一次,直到它符合真實為止。

只有符合真實,或說它的頻率可以呼應真實、和真實共振,才能永續存在。

這一切,就是如此。

只是人類也就只有幾千年歷史的記憶,難免也就會以為眼前這些無常的架構就是全部。然而,這個道理,可以套用在萬事萬物各種現象。你所關切的社會、組織、制度、經濟、日常生活……所有的層面,都是如此。

而你到目前為止所看到的,人為的種種制度、樣樣的觀念、各式各樣的組織、種種的理想,都不是能夠長期存續的。這一切,最多是靠著一套不存在的信念而存在。這套信念,也只是一種以物質為主的唯物主義,相信物質就是生命唯一的一切。然而,這套與事實顛倒的信念,其實根本不存在。它最多只是在短期內好像還可以延續下去。早晚,它會自己消失自己。

然而,它消失不消失,對整體,其實也沒有什麼影響,更不用講有什麼代表性。

我會在這個時候為你提出唯識的觀念,也是很誠懇地希望:未來,你、我、大家可以重新設立一種架構,而在這樣的架構上,讓我們得到一個比較符合真實的社會和人間。

是這樣,我才會選擇這個時候出來,和你談全部生命這些完全顛倒的觀念。

當然,這一切能夠多快或多慢實現?而又要多早或多晚才能讓你我看到一點改變?——這其實是另一回事,要看人類集體的命運或者說大家的福報如何。

接下來,你可能會遇到數不完的打擊和危機。你和這個世界、宇宙都一樣地,是從二元對立製造出來。也可以說,你就像是一個小宇宙,落在一個比較大的宇宙裡。

是這樣,無論是大宇宙或你個人的小宇宙,全部都一起受到頭腦和身心的影響。這種影響,你也可以稱為是業力的作用。你個人受到了衝撞,其實整個社會、地球、宇宙也一樣會受到衝擊。

即使在看得到的未來,你我都可能會遭遇數不完的這種大的衝擊。這樣的衝擊,有些人會稱為是災難。這樣的年代雖然含著種種的危機。但是,對我,它也是人類意識轉變的「黃金時代(Golden Age)」。

畢竟,假如沒有摩擦、沒有危機、沒有生存的威脅,你不會想接觸全部生命的觀念,而人類也不會有動機想要醒過來。

外在的危機會大到一個地步,讓你沒有第二個選擇,沒有任何替代的生路。從外在,你找不到任何答案,你也就只好選擇往回轉。

是這樣,我過去也說,外在的衝擊愈大,所含的恩典也是相對地愈大。

然而,坦白說,我用「黃金時代」並不是準確的表達。古人早就說過,這個年代其實是「末法」時代。到這個地步,人類已經從無限的心或意識,一路落到很細很窄的分別。

就算知識的整合,對我,其實還是分別。這種整合,是在物質的層面想得到一個獨立存在的根據。但是,在這方面做整合,其實也只是帶來更多層面的假設,延伸更多的信念,得到的最多是一種虛假的自主性。

在這個層面,你怎麼找,還是找不到真實。

這樣的分別,現在可以說是已經分別到底,而再也沒有地方可以讓人類繼續走下去了。或者說,再繼續往下走,繼續在分別中不斷地競爭,甚至惡性競爭,人類也只是早晚要自己毀滅自己。

在這個時代來到這個地球,許多人(或許你正是如此)心裡隱隱約約知道,這一次來,是要處理過去沒有了結的事(unfinished business)。是這樣,你自然可能會很珍惜來到這個人間幾十年的生命,而希望充分掌握這寶貴的一生,徹底投入真實的追求。

你或許也已經體會到,面對這樣艱難的時刻,我更寧願為你點出它的價值。是這樣,我才會採用「黃金時代」這種正向的表達。

但願在人類最艱困的時刻,你會遇到一位好的老師,為你把小我燒得乾乾淨淨,讓你像鳳凰一樣從大火的灰燼裡重生。

讓你,重新開始。

你如果能夠突然領悟了唯識,也就自然會發現樣樣都是平等。你也可能會明白,在這個地球的生存,其實是過去業力的組合,而在無明中透過二元對立所建立的。你既然清楚了,也自然會問自己——為什麼不現在就放下分別、放過競爭?為什麼不互相合作、互相支持?

也就這麼簡單,只是這一點心態徹底的轉變,地球的命運、個人的命運也就改了。

是這樣,我才會認為唯識這個新的意識科學,是最能夠呼應現代人的需求。而且,對你,對我,沒有任何一門學問,會比這裡所談的唯識更加重要。

結語

或許你已經發現,其實「全部生命系列」的作品,本身就是一個唯識的法門。

最多是之前的作品,在步調和架構上,與你現在手上這本《唯識》不同。之前的作品是站在人間的層面,和你一同走到意識的門口。這本書則剛好相反,是從意識來看一切。

有意思的是,你讀完《唯識》這本書,現在再回頭去讀最初的《全部的你》,也自然會發現當初對你很抽象的章節,已經是再清楚不過了。

我在寫這本書(當然也包括其他「全部生命系列」作品)的過程,也遇到許多同事或朋友想跟我分享一些建議。

當然,他們提供的觀念都是從各自的領域出發。有些朋友是佛教背景,自然會提出一些佛學的觀點或詞彙。基督教或天主教的朋友也一樣地,自然希望我分享耶穌的話或《聖經》裡的句子。這些建議,我都相當感激。我心裡也明白,他們的出發點完全是善意。是這樣,每次,我都會認真考慮。

這次在寫這本《唯識:新的意識科學》時,也有同事建議我可以進一步說明華人過去對唯識的探討,或對照彌勒佛透過無著菩薩留下來的《瑜伽師地論》和其他作品。

我知道這些提議,都是善意。正是因為他個人接觸過這些論述,他自然會想從這些資料得到一個更廣的理解,並且和這本書所談的做一個對照。

但是,這一次,我最後選擇都不做。

不做的原因,其實很簡單。

首先,我認為自己沒有資格對佛法或任何宗教做進一步的詮釋。這些法,從我的角度,都是人類最珍貴的寶藏,而我又有什麼資格在上面再多說什麼?

從另一個角度,我但願能用最誠懇的心情,向你坦白:所有「全部生命系列」的作品,最多是反映我個人的體驗。既然是個人的體驗,我用自己的白話來表達,應該已經是足夠的。為什麼還需要假借過去的經典,來支持這些對我再理所當然不過的事實?更何況,這些事實,是你、我、每一個人都可以親自去驗證的。

在這方面,我並沒有想要扮演一個學者的角色,也不會去論述、比較或分析,當然更不會想去爭辯。而且,坦白說,我認為這方面的辯論對你一點幫助都沒有。

我記得好多年前,我剛回到亞洲,接觸到一位很好的老師。這位老師用他的方法,很用心分享唯識的詮釋。既然我的中文能力很有限,我也就請別人把唯識的論讀一部分給我聽。

只是,我一聽就馬上知道,這方面的論是在一種比較理論的層面。接觸一個頭腦的理論,並不會帶來一種解脫或意識擴大的領悟,反過來還會讓人守在一個局部,好像它比全部還更重要。這種理論層面的探討,一不小心,也就自然把人吸引到一個頭腦的範圍,而讓人再也走不出來。

是這樣,當時我聽了幾段之後,也就把這件事擱到一旁。

說實在的,我並不認為這種分析對現代人會有幫助。

我心裡明白,唯識是彌勒佛(你也可以說是未來佛、未來的基督)的大系統。我們稱為彌勒佛的這個聰明的體,或說智慧,不可能不用最輕鬆、最簡單明瞭的方式來表達唯識。而且這樣的表達,會符合現代人修行的經過。是這樣,我才敢大膽採用「唯識」當作書名。

是站在這樣的出發點來寫這本書,我才能對自古以來的大聖人、上師有所交代。不然,以後接觸的人可能還會繼續把唯識當作一種學派。也可能有人會把它當作又一種學術,而可讀可不讀。

我對彌勒佛,對基督,是抱著最大的尊敬和信心。而這尊敬和信心是大到一個地步,讓我這一次敢鼓起勇氣,完全用我自己的話來表達。

然而,我的目的倒不是為了闡述一套完整的唯識科學。畢竟,這個主題是這本書有限的篇幅怎麼講也講不完的。反過來,我最多是希望開個頭,啟發你的興趣,讓你親自去衡量、去領悟。

你可能也注意到了,我在這本書已經把許多理念推翻。推翻的,不只是一般的觀念,也包括「全部生命系列」過去所強調的重點。

我會這麼做,也是擔心透過之前可能已經太詳盡的說明,反而讓你又落到一個理論或客體的層面,而甚至會想用你的聰明和邏輯去掌控。萬一如此,那麼,我反而不小心又害了你。

既然我這一次選擇了這種切入的方式,也自然讓這本書不可能是一套完整的闡述。當然,如果因為我解釋得不夠全面,而對你造出矛盾,這是我個人的限制,倒不能歸咎於唯識的大法門。

最後,你讀完這本書,倘若就是一個字都不記得、說不出任何重點,都沒有關係。說到底,還是你個人的領悟比較重要。

你也知道,這個領悟,並不是在於任何學問的整理和描述。最多,只是看你能不能活出來。

生命帶來的祝福

作者 :陳夢怡

熟悉「全部生命系列」的朋友可能會知道,寫這本《唯識》的時間點,正是在2020年3、4月,也就是COVID-19全球大爆發的期間。儘管這段時間楊定一博士正在出差,卻仍然在百忙之中抽空開始寫這本書,就像是有一種更強烈的急迫感,希望更快將「全部生命系列」真正想要轉達的唯識(意識為主)的觀念帶出來。

楊博士口述這本書的時候,我除了同時記錄下來,也會抓緊白天的空檔回頭整理文字。一般情況下,我會在整理告一個段落時,再讀給楊博士聽,一方面和他核對是不是貼切地表達原意,另外也是保留調整和補充的空間。

那天,很有意思。我通常讀完每一章,就會停下來,等楊博士補充。有時候他也會打斷我,直接修正。但是,那天,我讀完接下來的第24章,沒有任何回應。

我等了一會,確認手機還在運作,沒有斷線。接下來,才打破沉默問他是不是忘記打開聲音了

再過了比預期更長的時間,也許是半分鐘還是一分鐘,我才聽到電話那一頭有了聲響。

楊博士告訴我,他剛剛聽這一章,感覺它好像帶著一股全新的能量力道和前面的章節完全不同。正在想要怎麼調整時,一隻美麗的鶴,突然來到他眼前。

接下來,楊博士把鶴的照片發過來,也就是在這裡和大家分享的這一張。

確實,這樣的經過,在我們寫作的過程是一再地發生。有時是小鹿,有時是老鷹。對楊博士來說,這是生命來和他打招呼。讓他知道,這麼走下去,是對的。

尤其在寫《唯識》這本書的時候,楊博士後來告訴我,其實他周遭的祝福是豐盛得不可思議。鶴群的唱和此起彼落,就像是現場演奏的交響樂。也是因為這樣,他有時候還必須把手機調到靜音,免得我分心。

是這樣,後來楊博士也決定這一章不需要再做調整。它全然不同的流動和力道,本身其實就在說話。

最重要的是,從他的角度來看,唯識,不只是一種抽象的觀念,而是可以完全穿透身心,跟你、我眼前正在面對的挑戰結合。也只有落實唯識的觀點,讓我們能真正掌握地球變化所帶來的轉機,而活出每個人本來都有的醒覺。

至於是不是如此,相信讀者只要讀下去,也都能親自去實驗、去體會。

這一點,是最重要的。

祈禱

彌勒佛,我在這裡 

要特別感謝你 

這一生,帶我走到這裡

讓我有這個資格 

把你留下來的唯識跟大家分享 

這是我這一生最大的榮幸 

也是我過去連想都不敢想的 

同時,我也要感謝你 

給我勇氣,給我耐心 

帶著我一個作品,再一個作品 

試著打開你既完整又完美的唯識的法 

至於我有沒有做到

也只有你知道 

我,最多只能誠懇地向你表白 

我已經試著做到最好 

我對你,最多也只有一個請求 

請保護每一位接觸唯識的朋友 

讓他們進入你的光 

讓他們得到你的安慰 

讓他們體會到你的愛

讓他們活出你的全部 

讓他們可以跟我一同 

期待你的來臨 

我充滿著信心 

知道這一刻遲早會發生 

你是未來的基督,未來的科學 

我知道,只有你的大智慧 

可以統一全部的學問 

而這一天,即將到來

作者:楊定一

這本書,其實我等了很久才動筆。

本來我希望很早就分享出來──甚至,是當初寫完《全部的你》之後就想表達。遺憾的是,《全部的你》出版後,我才發現大家對用詞和我想表達的內容其實是陌生的。有些朋友還可能會認為它不符合一般的邏輯。是這樣,我只好先 踩一個剎車,把步調放慢,透過接下來一系列的作品,像搭建樓梯一樣,一步一步地為大家建立一個更穩健、更踏實的基礎。

什麼基礎?

也許你還記得,我不斷地強調,意識其實是一個譜(spectrum)。這個譜是很廣的,從一種有限而相對的範圍(finite, relative realm),一直到無限大而永恆的狀態。

這裡所談的「相對」,既包括你我在人間可以體會到的所有經驗,也包括微細得五官捕捉不了的現象,甚至念頭想 像不來的境界。至於無限大、永恆的狀態,我過去最多也只能稱為「絕對(absolute)」、一體、心、本性、主、神。

意識譜,就是這麼的廣。

這種廣度,不光是我們用頭腦想像不來,也沒辦法用語言表達。畢竟,我們表達得出來的所有觀念,沒有一個不是還在局限的相對範圍裡。

然而,你也一定還記得,我過去不斷強調──無限的絕對,其實遠遠比局限的相對更大、更長遠,而且是不可思議的大、不可思議的悠久。基於這個事實,我有必要建立一個穩定的基礎,幫助你我讓意識從一個相對、受限的角落擴大開來。這局限的意識如果能擴展到一個地步,自然會讓你我可以接受這裡談的絕對和一體,接受全部的生命。

接下來,透過「全部生命系列」的作品,我一邊寫,一邊建立一套完整的詞彙。這麼做,除了幫助我自己節省時間,同時也為你省下了許多光陰。有了共同的語言,我們才能一路走到這裡,而能準備好自己來接軌──跟一體接軌。當然,我也不斷提醒,你我還是要透過練習,而且是在生活的每一個角落,甚至是一天 24 小時、一星期 7 天、一年 365 天不斷地練習,才可以把這許多觀念沉澱到潛意識裡。甚至進一步,讓它隨時可以浮出來。

只有這樣子,你才不知不覺,讓「全部生命系列」所談的觀念能真正成為你生活主要的部分。並且,在練習中,你會建立起一個全新的、完整的迴路(neural network),而讓自己面對生命有一個嶄新的開始。

你可能會想問,到了這個時候,我為什麼還會想再一次動筆,重新把一個完整的意識相關的理論帶出來?透過練習,再加上過去累積的那麼多觀念,不就夠了嗎?

這麼講,當然也是對的。但是,我總認為,我們過去所談的,絕大多數還是從身心出發,是從一個角落、一個局部在表達。我們很少有機會站在一個更大、接近全部或一體的層面來回顧一切,包括這個人間。

對於你,既然已經走到了這一點,這種理論的架構,可能會是你現在這個階段最需要的。我透過文字和表達所嘗試的,也就是為你建立一個關於真實的架構,同時讓這個架構可以說明你個人從練習得到的體驗,甚至可以加深你的領悟,而讓你得到一種全面的整合。

我也希望透過這種全面的整合,讓你在迷茫中隨時擁有一個指南針,能夠為自己指引方向。

說到指南針,確實,你可能會迷路。然而,這不是你擔心得了的。這早就是你我活在人間的現況。你、我、每個人都會迷路,也隨時都在迷路。

你只要觀察自己:面對周邊的人、事、物、情況、考驗,是不是馬上就把注意力完全集中在眼前的一小點?

就這樣,你隨時忘記了自己真正的身分。

這一關,誰都過不了。更何況,你不見得有一位好老師在身邊提醒你。這時,你會更需要一個完整的理論架構、知識體或古人所說的「法」,帶著自己不知不覺走上──沒有回頭路的路。

此外,我常常聽到有些朋友說(你很可能也說過),理論是理論,實務歸實務。坦白講,我自己也說過類似的話,就好像心裡暗自認為兩者各走各的,搭配不起來。

然而,我寫《唯識:新的意識科學》這本書,所想表達的是──事實,並非如此。

會有這些表面的矛盾,也只是因為你我是透過身心、透過肉體的聰明在看生命。然而,這種聰明(我通常稱為小聰明、人間的聰明)對整體並沒有什麼代表性,也不足以全面地說明、解釋你透過練習而得到的體悟。

只是,這種從頭腦而來的限制,最多還是一種表面上的阻礙。透過這本書,我希望能打破任何限制,讓你可以透過每一句話、每一個念頭、每一個感受,整合你更深層面的領悟。這樣,才足以消除你全部的矛盾。

為了達到這個目的,我這次的分享,還是選擇用直接跟你對話的方式來表達。

如果你有科學背景和相關的訓練,也許會很驚訝這樣的選擇。畢竟,大多數人(包括我),只要講到科學,想到的會是一種中立而客觀的口吻,好像是一個第三者站在外頭來表達自己的看法,同時還要引用各式各樣的根據來佐證。

然而,意識這個主題,和一般科學截然不同。我認為是一個完全不同的考驗。

我不是沒有嘗試過用科學界熟悉的方式,來切入意識的主題。比如說,儘管 1998 年是我在美國東岸工作相當忙碌的時期,我仍然在巴西最大、擁有幾十萬讀者的科學期刊《科學和文化》(Ciência e Cultura)爭取到整整一期的篇幅來談意識。那一次,我不光是自己寫了引言和專文,更向各領域相當有地位的專家邀稿,希望達到一個整合。後來,我在美國擔任好些期刊的編輯,也試著用這種方法來整合意識的科學。不過,現在回頭看,當初的嘗試可以說每一次都失敗。沒有一次,能達到我一開始的理想。

當然,這個情況並不難理解。畢竟意識這個主題,其實沒有客觀的根據可以引用。我又怎能用這樣的方法來探討祂?

別忘了,我可以引用的任何根據或佐證,本身還是落在客觀現實的範圍。然而,從我個人的體會來說,任何可以觀察到、可以表達的客觀現實,都還是從主觀的意識延伸出來的。再進一步,這個世界、一切、包括物質,都是從無限大的意識延伸出來。

基於這一點,如果你也要探討意識這個主題,也就應該是採用顛倒的方法,倒不是依循傳統──從客觀觀察到的一個點,去理解這無限的整體。

從客觀的現實出發,去探討無限的意識,這本身完全違反最根本的定律,而是不可能成功的。你只要想用一個客觀、有根據的方法來面對意識,也自然會發現這根本是不可能的任務。畢竟,針對這無限大的意識、永恆的整體,又有什麼東西可以稱為根據?

是這樣,我才會把科學家熟悉的這種方法暫時擺到一旁,而選擇分享我個人最直接的體驗。也許會有那麼一天,未來的人的聰明可以達到一個地步,而真正為意識建立一個完整的科學基礎。

然而,我很有把握,這樣的基礎絕對離不開這本書所談的觀念。畢竟,科學離不開經驗,而一套理論首先要符合實務上的經驗和體驗,才能站得住腳。


贴主:哈哈嘻嘻哈哈于2023_03_30 9:58:58编辑
喜欢哈哈嘻嘻哈哈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内容来自网友分享,若违规或者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 密码: [--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创建您的定制新论坛频道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