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裕被诬陷的那份‘调兵命令’
建国初期,中央军委关于调兵的军队权限有明确的规定:“有关国防部署调整方案、计划,以及国防要地步兵师以上部队,特种兵团以上部队的调动,均应用军委名义批准,呈毛泽东主席阅后发出。”
这里既没有提到总参谋部,也没有提到国防部,只有中央军委。因此,出现总参谋部违规下达调中国人民志愿军回国的命令,显然是一个十分小儿科的错误。但是,这样的描述竟然就出现了,还被相信了几十年,至今在某些人下心里还是坚信不疑。此处就聊一聊这件事。首先这件事涉及到的直接当事者是彭德怀、粟裕、总参作战部。这些当事者背后的组织架构是中央军委、军委总参谋部和国防部。对于中央军委和总参谋部,读者们都很熟悉,这两个机构在建国之前就已经存在并运转了很长时间。国防部是建国后设置了国家机构以后新成立的一个部门,据说当时还没有独立的办公地点,军委、总参和国防部下属的办公部门‘办公厅’被表述为‘一个部门三块牌子’。那么,这三家的关系是什么呢?在中央军委、国防部和总参谋部三者之间,中央军委隶属于党的系统,是军队的最高指挥者,总参谋部隶属于军委,国防部与军委和总参谋部没有隶属关系,属于政府系统。涉及到调动军队,当然是由军委而不是由其它部门下达命令,但军委的命令由谁来起草、谁来执行下达?总参谋部就是这个执行机构,是总参谋部根据中央军委的命令下达调兵命令。
1957年11月,毛泽东与金日成在莫斯科商定将驻扎在朝鲜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撤回国,12月正式决定,并提出在1958年内分3批撤回。1958年2月,粟裕制定了撤军和军队回国后安置部署的两个方案,经军委143次会议讨论后,基本选定第二方案。2月14日,中国政府代表团访问朝鲜,主要成员周恩来、陈毅、张闻天、粟裕。2月19日,中朝政府发表了撤军声明。2月25日,军委召开会议讨论撤军后各项事宜。然后最关键的地方出现了:到底是谁领导起草了这份调兵命令?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表述。
第一种是来自粟裕大将的部下(乐时鸣 恽前程 张剑 徐充 朱楹 鞠开 秦叔瑾)的回忆
总参谋部在会后根据军委会议的决议着手一系列准备,包括起草调兵命令:1. 最先是起草了以军委名义调志愿军回国的命令,未获彭德怀同意;2. 又改用国防部的名义,仍然被彭德怀驳回,彭德怀主张命令要以总参谋部的名义或者以总参谋长的名义。3. 根据这项指示,总参作战部重新起草了以总参谋部名义下达调兵命令,送粟裕审阅。4. 粟裕认为以总参名义下达命令不妥,经过几次反复后,就在电报稿上写上了‘请彭总阅后发’。5. 彭德怀接到后,直接将电报稿拿到军委会议上讨论,被否定。6. 最终,调兵命令还是以中央军委的名义发出。
笔者分析,这一通操作最终还是回到了原点:调兵以中央军委的名义下达命令。这一通操作事实上只是在总参与主持军委日常工作的彭德怀之间进行的内部运作,并没有上报军委主席毛泽东,也没有向外下达。但是,总参作战部按照彭德怀的指示起草的以总参名义调兵的命令,就被包装成了粟裕‘越权调兵’。
第二种表述是来自《彭德怀全传》。彭德怀传记的写作组在《彭德怀全传》一书中将这件事指责为‘粟裕越权调兵’,并且将粟裕被迫作检讨时于5月28日所作的自我批评的话(‘很多事情,事先不请示,事后不报告,超越了职权,调动志愿军回国这样一件大事,却用总参名义发了电报’作为证据。
《彭德怀全传》关于调兵事件的描写:
1. 粟裕鉴于撤军事已准备了两三个月,回国后的驻地及分批撤离计划和单位都已有安排,毛泽东和彭德怀对此事都知道,或许是为了减少首长具体工作劳累,大概是于2月26日,粟用总参名义下达了第一批回国部队(第21军、炮5师、坦克5、6团及汽车7团等)3月8日回国的调动命令。2. 彭德怀、毛泽东看到后诧异,这明明违反师以上和特种兵团以上部队的调动规定。3. 彭德怀询问粟裕,粟说只看了电报首页,未看末尾的署名。4. 此事,粟在军委扩大会 5月28日小型会上作自我批评说:“很多事情,事先不请示,事后不报告,超越了职权,调动志愿军回国这样一件大事,却用总参名义发了电报。”
笔者注意到,以上两种表述的截然不同之处在于:那份以总参名义下达调兵命令的草稿,到底是彭德怀的指示?还是粟裕的主意?粟裕部下的回忆中给出了彭德怀几次驳回总参作战部起草调兵命令的过程描述,而彭德怀全传协作组隐去了彭德怀直接参与命令起草这件事,直接说明是粟裕领导起草了命令。按照第一种说法,显然粟裕是被诬陷的,按照第二种说法,粟裕被批判是应该的。这里,还涉及到当事人的所谓‘自我批评’的检讨言论是不是能算做证据。众所周知,那个年代的批判会,最后必须是被批判者要虚心接受批评的,不然问题就要一步一步升级,直到上升到敌我矛盾、置之于死地而后快。所以不仅粟裕刘伯承们做了‘违心的’自我批评,彭德怀也一样在一年后的1959年被迫检讨、违心地自污、‘敬爱的总理’不是也一次次做了违心的事、说了‘违心’的话?
贴主:QL于2025_02_15 10:16:51编辑
读者相信哪一种,显然是只能见仁见智。但当时的批判是客观存在的,谁也抹不去受害者心中当的伤痕。同样,刘华清和张震代表军委所判定的‘粟裕受到错误批判’,并声明这一观点
代表军委的意见,也是一种正式的结论,即便是粟裕本人已经作古、听不到了,还是可以告慰历史。
贴主:QL于2025_02_15 10:41:07编辑
已标注为QL的原创内容,若需转载授权请联系网友本人。若违规侵权,请联系我们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楼主前期社区热帖: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