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情知青 - 知青之情-给1776万同学拜年
知情知青 - 知青之情
马客
(一)
知青,这是一个在特殊时期特殊群体的特有名词。
上山下乡,这是一个动词。1968年12月21日,这是一个周六,伟大领袖有了最新最高指示(重点处下划线):
“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要说服城里干部和其他人,把自己初中、高中、大学毕业的子女,送到乡下去,来一个动员。各地农村的同志应当欢迎他们去。”
上山下乡的洪流毫无前兆的突然轰然启动,如同决堤的洪流,彻底搅动了城市父老乡亲街坊邻居习以为常的生活。1776万学生,其年龄跨度从1946年出生的高六六到1958年出生中学毕业TEENAGE,被卷入这个洪流,身不由己的流淌了整整十年。
关键词有“12-21指示”,有“知青”,对我们68年和69年的高中初中毕业生,还有的就是令人绝望的“一片红”,即不分青红皂白不由分说,全部下乡。
上山下乡驱动了多少“知青”?根据国务院知青办1978年的统计为1776.43万。(二)
如何回过头来看“上山下乡”和“知青”?
引用一对文革词汇,“好的很”和“好个屁”。
这源于1967年春天的南京。
南京有两派,争先恐后的向“走资本主义道路当权派夺权”。一派是以南大学生文峰来为首的《红总》,红总下手快,文同学认为夺权好的很,简称“好派”,一派是以南大老师曾邦元为首的《八二七》,曾老师认为夺权好个屁,简称“屁派”。
回到如何看“上山下乡”和“知青”。
好派:我们把我们一生最好的年华拿去建设祖国边疆和农村,错了吗?到底该怎么评价我们的一生呢?当我们回顾当年时,难道不是“青春无悔”?
屁派:知青运动对农村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方面,1700万城市青年到农村,很大一部分是到边疆和偏远山区,或多或少为当地带来一些新鲜的文化成分。但这种影响跟一代青年所付出的代价、知青家庭付出的代价,农民付出的代价、国家付出的代价相比,可以说是微乎其微的——1700万知青在最好的年华中断了正常的教育,这种损失无论是对于个人来讲还是从国家发展角度来讲,都是不可弥补的。
“屁派”在人数上碾压“好派”,用乒乓球赛,比分应该是21比0或者21比1.
(三)
我认为:
如果一个人或十个人或成百上千个中学毕业生,志愿到边远农村去,立志为那里的经济贫穷文化落后贡献青春,如邢燕子,如侯隽,如董加耕,如同清末民初那些到中国农村来的外国传教士,如同现代一些人立志到非洲去改善那里的贫穷落后,如同今天大学毕业后到“老少边”的学校去“支教”,对于这些志愿者的确是“青春无悔”,在历史上他们的贡献将会传颂。就这点,我是“好派”。
如果1700万名中学毕业生,被迫的、毫无选择的到农村去接受最长长达十年的所谓的“贫下中农再教育”,这应该算是一种什么呢?
用1971年林立果的《571工程纪要》:变相失业。
用1981年国务院知青领导小组的《二十五年来知青工作的回顾与总结》:严重失误。
谁人失误?伟人!
伟人有功勋是伟大的,但一旦犯错误,同样也是“伟大的”,1776.43万人的青春。
(四)
“时代的一粒灰,落在个人头上,就是一座山”,1700万座沉重的山。
在那个样板戏毛泽东语录歌曲或诗词歌曲“横扫一切牛鬼蛇神”“对资产阶级进行全面专政”的“文化革命”中,他们偷偷的唱着自己作词自己谱曲的歌
啊~南京,我可爱的故乡
啊~南京,何时才能回到你的身旁 你身旁
蓝蓝的天上,白云在飞翔,
美丽的扬子江畔,是我可爱的南京古城,我的家乡
告别了妈妈,再见了家乡,
金色的学生时代,已伴入了青春史册,一去不复返。
啊~未来的道路多么艰难,多么漫长.
生活的脚步,深浅在偏僻异乡。
跟着太阳起,伴着那月亮归,
沉重地修理地球。。。
啊~南京,我可爱的故乡
啊~南京,何时才能回到你的身旁,你身旁。。。
(视频1)
(五)
这支《南京知青之歌》是南京知青任毅创作的,他生于1947年,南京五中高66届毕业生,与这里的三届兄同级同届的。如果没有文革,那年是他们的高考。
他这支在知青中偷偷传唱,于无声处的悄悄“霸台”的、表达了小年轻们今天不知道明天的绝望,思念母亲和家乡的刻骨铭心的歌曲,与伟大领袖的12-21思想格格不入。
1970年6月6日,南京市公检法军事管制委员会判处25名不杀不足以平民愤的死刑,任毅是其中之一。他的罪行是:恶毒攻击无产阶级司令部;编写反动黑歌《可爱的家乡》,流传甚广,危害极大,严重破坏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罪大恶极。判处死刑,立即执行。
那天在法场“捞人”的是许世友许和尚,他骂人了:“一名知青,仅凭一首歌就被判处死刑,岂有此理。” 24名死刑犯被就地正法了,任毅改判有期徒刑十年。 在知青回城后的1979年,才重见天日。许和尚在文革中也做了不少荒唐事,也涉嫌制造“冤假错案”。但就此事,他有功。
(六)
如今,这1700万的人流从豆蔻年华流向并逐渐淌过了古稀之年。
在这股人流中,我算比较年轻的初六九届,我们在1970年3月“一片红”的“上山下乡”时,不满17岁(图1)。
十年前,我们聚在一起畅叙春秋,在银铃般的爽朗笑声过后,我的“初恋”不甘心的哽咽“我其实也应该考得取大学的”。 她78年从赣南回上海,错过了高考,但还是考入了国棉N厂,一直到上海纺织工业局解体。。。。
我的知青同学朋友们,基本上是四五后和五零后,我们每次聚会都感觉温馨和温暖。
祝福你们,一千七百七十六万同学们,希望你们健康、愉快,活得更HIGH,走得很远。。。
2024年12月31日星期二视频1:南京知青之歌
图1贴主:markmarkmark于2024_12_31 20:22:32编辑贴主:markmarkmark于2024_12_31 20:29:35编辑贴主:markmarkmark于2024_12_31 21:48:36编辑
贴主:markmarkmark于2025_01_01 9:34:52编辑
已标注为markmarkmark的原创内容,若需转载授权请联系网友本人。若违规侵权,请联系我们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楼主前期社区热帖: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