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阿莱夫 - 有限与无限的探讨
博尔赫斯是阿根廷的国宝级作家,他的作品融合哲学、数学、神学与幻想,形成了其独特的哲学观,模糊了小说和诗歌的界限,深刻影响了包括中国作家陈春成在内的众多后继者——陈春成在其荣获第四届宝珀理想国文学奖的作品《深夜的潜水艇》开篇便向这位文学大师致敬。作为阿根廷国家图书馆的传奇馆长,博尔赫斯以其渊博的学识著称,对历史掌故、人物轶事如数家珍。他尤其擅长在短篇小说的有限篇幅里,通过"故事嵌套故事"的套盒结构,构建出层次丰富、意蕴深远的叙事迷宫。尽管多数作品篇幅不长,却需要读者花很多时间理解,初度便觉耐人寻味,再读一次又会有不同体会。《阿莱夫》是博尔赫斯最有名的短篇之一,属于半自传的作品,以他本人为叙述者,讲述了一个奇妙的故事,讨论了有限与无限的相对性。他对已故恋人贝亚特丽斯念念不忘,每年都会去恋人家中感怀往事,贝亚特丽斯的表兄达内里是个自命不凡的人,想要创作一首名为《大地》的史诗,覆盖地球上所发生的事情,描绘它的整体样貌,实际上却是个平庸的作家。在多次打交道后,达内里向主人公透露了一个事情,他之所以在创作如此无边无际的作品,是因为他家的地下室有一个叫做"阿莱夫"的神秘空间,可以让人看见世间万物。主人公起初觉得对方在讲天方夜谭,但还是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一窥究竟,于是在那里,他看到了过去、现在、将来的一切事物,但有限的头脑不容得他将之放到一起记叙,只能用有限的文字尝试描述那无限的可能(所有景象同时存在,毫无重叠或混淆)。摘抄原文三段对阿莱夫的描述如下:"在那了不起的时刻,我看到几百万欢快的或者骇人的场面;最使我吃惊的是,所有场面在同一个地点,没有重叠,也不透明,我眼睛看到的事情是同时发生的:我记叙下来的却有先后顺序,因为语言有先后顺序。。"“阿莱夫的直径大约为两三厘米,但宇宙空间都包罗其中,体积没有按比例缩小。每一件事物都是无穷的事物,因为我从宇宙的任何角度都清楚地看到。我看到浩瀚的海洋、黎明和黄昏,看到美洲的人群、一座金字塔中心一张银光闪闪的蜘蛛网,看到一个残破的迷宫(那是伦敦),看到无数眼睛像照镜子似的看着我,看到世界上所有的镜子,但没有一面能反映出我。。我看到鬃毛飞扬的马匹黎明时在里海海滩上奔驰,我看到一只手的纤巧的骨骼,看到一场战役的幸存者在寄明信片,我再米尔扎普尔的商店橱窗里看到一副西班牙纸牌,我看到温室的地上羊齿类植物的斜影,看到老虎、活塞、美洲野牛、浪潮和军队,看到世界上的所有的蚂蚁,看到一个古波斯的星盘。。”“我看到阿莱夫,从各个角度在阿莱夫之中看到世界,在世界中再一次看到阿莱夫,在阿莱夫中看到世界,我看到我的脸和脏腑,看到你的脸,我觉得眩晕,我哭了,因为我亲眼看到了那个名字屡屡被人们盗用但无人正视的秘密的、假设的东西:难以理解的宇宙。我看到无限崇敬、无限悲哀。”浅析这部作品背后的寓意和启发,尝试结合心灵的概念去理解阿莱夫,分享一下。错漏在所难免,还请见谅。1.有限与无限的统一阿莱夫是博尔赫斯哲学理念的象征,“是包含着一切点的一个空间的一个点”,体现着一与多的统一,有限与无限的统一。它既是空间中的一个有限点,又可以将无限的宇宙尽含其中;既可以在某个瞬间被感知,又可以将永恒凝固其中。阿莱夫是所有可能性的总和,是时间的交汇处,是无限的缩影。它可以向你展现无穷尽的可能,包括那些让你遗憾或是欢喜的事情。总之,有了它,就可以让所有岔路汇聚为一条路。 2.时间与可能性的迷宫如果时间是小径分岔的花园,每一条路都代表一种可能性,那么阿莱夫则是对这些可能性的超越。它让所有未被选择的路径在某个平行的时间中继续延伸,成为另一种“当下”,在某个时空继续延伸。在这层结构下,即使是放弃了的路,依然以某种形式存在着。博尔赫斯的书里有位'狂人',想要在他的笔下穷尽人生的所有可能,他花了十三年工夫,为故事的主人公创造了数不清的路线。'他在第三回里死了,第四回里又活了过来','他可能杀死不速之客,可能被他杀死,两人可能都安然无恙',每个结局又是另一些分岔的起点,如同迷宫连着迷宫,让作品逐渐成为'无限'。而要做到这点(不考虑时间和精力的限制),唯一的办法就是循环不已、周而复始。如果要给它冠以一个概念,那就是阿莱夫,它是所有路径的交汇点,让你看到所有可能的‘你’。 阿莱夫或许只能存在于梦中,但它却是对无限性的一种妥协,正如有限的存在是对无限时间的一种妥协。在无限的宇宙中,有限的生命反而赋予了存在以意义。反之,一旦能够穷尽所有可能性,时间就会变成无序的迷宫,因果、业力、善恶的界限也会消失。3.道德与存在的虚无正如博尔赫斯在《永生》中所描述的那样,在无限的时间中,所有的行为既无可指摘,也毫无意义。道德与精神价值在这种无限性中变得可有可无,最终走向虚无。原著写道:“由于过去或未来的善行,所有的人会得到一切应有的善报,由于过去或未来的劣迹,也会得到一切应有的恶报。正如赌博一样,奇数和偶数有趋于平衡的倾向,智与愚、贤与不肖也互相抵消,互相纠正。”到了这个程度,道德与精神价值也变得可有可无了。在永生的世界里,时间不再是线性的,而是循环往复的。每一个举动和思想都是过去与未来的回声,时间是一个分岔的迷宫,每一条路都通向不同的未来,而这些未来又在某种意义上是同时存在的。身处其间的人,以为跳出了时间的洪流,却又陷入了另一个往复循环,直到走向虚无。无尽的时间和道路仿佛一个研磨石轮,将文字和生活的意义碾成细末,即使像荷马这样的诗人,也只得隐居到洞穴里(永生者认为一切努力均属徒劳,他们建立了城市,把它泡在脑后,然后住在洞穴里。他们冥思苦想,几乎不理会物质世界的存在)。 当'我'既可以是这样,也可以是那样,'我'就什么都不是。假如'我'是一根蜡烛,被放在永无止境的白昼里,便感受不到自我的存在,唯有置身黑暗,才能意识到自我的使命。4.内心与万物的映射空海和尚描述过帝释天宫殿的圆珠,与阿莱夫有异曲同工之妙。宫殿的天花板上的网格连接处有一颗圆珠,它将殿内的一切都映射在内,如同我们的内心将外界的万物映射在内一般,但它们又都存在于万物之中。‘我’自然是大千世界中的一粒尘埃,但我的内心却也折射出了大千世界,并且是重重无尽的缘分相互作用产生的存在,如同将两面镜子互相对照,因此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清醒地活》将人的内心比作一个无限的空间,日常的想法、感官、情绪等,原本如同大地上的流云来去自如,但我们的头脑不断伸出"触手",将其中的一些抓着不放,逐渐以它们作为基石,在内心建起了一座房屋,将自己保护了起来。我们竖起层层墙壁,将那些不愿面对、不愿放下的事物隔离在外,又在屋内分隔出小房间,把一些过去事物的片段保留其间,不让它们像其他事物那样离开。我们抓着这些记忆、情绪、想法,逐渐稳固房子的地基和墙面,然后呆在屋里,每当想要逾越那些边界时,就会彷徨不安,被心底的恐惧拉回来。这就是把无限变成有限的过程,也是人的心路历程。杨定一博士在《我是谁》里讲述,由于头脑的二元相对性,分辨思维无法解读无限(正如阿莱夫的主人公看到那个"无限"时的感触),因此创造了一个有限的思想构成的"世界",把它作为替代物固定在内心,而我们所有的心理活动、选择、思维都在这里展开。本来是一棵树,却把自己当成了一片叶子,这就是其的本质。 事实上,每一个事物都是无限的,即便看到"无限"这个字眼,也是在使用有限的感知去理解它,这点就像阿莱夫里所述"我记叙下来的却有先后顺序,因为语言有先后顺序"。观点、偏好、喜爱、概念、过去的记忆、观念等,都成为了构筑有限的手段,把一个完整的空间打碎,选取了其中的一小部分,成为了内心房子的"材料"。这一心理模式成为了感受的现实,如果有什么事物激起了过去的业力,挑战了已有的看法,内心就会反击、防卫,进而产生了精神内耗,如果内心感到不安,就是因为有它无法容纳的现实。而要超越认知的自我设限,就需要不断越过给事物划定的界限,以见证者的"意识"去理解过去、现在、未来,让感受的事物变成客体的存在,而不被其吸附过去;尽管这样也只是把"内心的房子"扩宽一些,却也对心灵成长大有帮助。5.结语阿莱夫或许只能存在于梦中,但它却是对无限性的一种妥协和致敬。站在时间的岔路口,我们仰望阿莱夫,将梦想在掌上轻轻放飞。阿莱夫让我们意识到,有限的存在或许正是对无限性的一种救赎,而每一个选择,都是对无限可能性的致敬。
贴主:千晨临窗于2025_04_27 6:04:25编辑
已标注为千晨临窗的原创内容,若需转载授权请联系网友本人。若违规侵权,请联系我们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楼主前期社区热帖: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