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第一次看书流泪
第一次看书流泪
泪洒小商河英国人培根 在《Of Studies》——《论读书》里说读书可以冶情,增才,还可以吹牛,显摆。他好像还说知识就是力气。最著名的培根名言就是“Knowledge is power——Francis Bacon” 既“芝士就是力气,法国就是培根。”我读书少,因此没吃到啥芝士。所以至今没有多大力气。培根倒是没少吃,但法国好像也没啥损失。对我来说,读书只是在小学的时候发挥了冶情这唯一的功能。喏,你看就是这种书了。俗称小人儿书,在正式语境中,它被称为连环画。说它影响了几代人不过分。我的启蒙教育,包括部分三观有大多是从这里得来的。记得小学三年级吧,我七岁(特殊原因,五岁上学)。爱看岳飞传,看到我最喜欢的武将杨再兴被乱箭射死在小商河时,我放声大哭。唬得我母亲不明就里,以为我中邪了。此前看过许多小人儿书,接触的战争多是“七进七出”,“百万军中取首级”的浪漫化叙事,也有喜欢的武将或者好人就义,心里也难受,却不至于掉眼泪。但不知为什么,当我看到小商河杨再兴就义时,尤其难受,顿时悲从心来,止不住地大哭。这就是我第一次看书流泪的经历了。 这之后,我在作业本上,照着小人儿书,临摹了好多杨再兴就义场面,那些画里,画满长枪白马,我执拗地用橡皮擦反复修改铠甲上的箭孔数量,杨再兴身上的箭越画越少,仿佛少画几支箭就能改变结局。最后一幅,只是身中一箭。。。可是这样也没有使我的心情好起来。
童年时期的情感投射,将所有书中人物简化为“好人—英雄/坏人—敌人”"二元对立,死亡即正义挫败。多年以后,我知道,以前看的演义小说里,绝大部分的英雄事迹是编出来的。如赵云的长坂坡,张飞的当阳桥等等。。。但杨再兴却是正史里记载为数不多的千人斩,万人敌。非虚幻人物事迹。杨再兴被誉为“南宋第一猛将”,其单骑冲阵、血战殉国的形象深入人心。《宋史》及《建炎以来系年要录》称其“气吞山河,千军难挡”,宋高宗赵构亦赞其“郾城之战,单骑入阵,几殪兀术。”《金佗稡编》卷八《鄂王行实编年》:郾城之战后,完颜宗弼(金兀术)又率其众并力复来,顿兵十二万于临颍县。十三日,杨再兴以三百骑至小商桥,与贼遇。再兴骤与之战,杀虏二千余人,万夫长(忒母孛堇)撒八、千夫长(猛安孛堇)、百夫长(谋克孛堇)、五十夫长(蒲辇孛堇)等将校百余人。最终身陷小商河,中数十箭阵亡。遗体火化后竟得箭镞两升,其悲壮事迹震动世间。
现其墓位于河南临颍小商桥旁,1963年被列为文物保护单位,民间尊称“杨爷墓”。当我以这本小人书为引,散开思维,了解了史书中的杨再兴之后。原来悲壮不是史书里的薄纸,是马蹄踏穿泛黄的纸页,径直踩进孩童的心窝。果然我哭的是一位真实的英雄,直观的惨烈冲击了孩童对“英雄”的简单认知——原以为英雄总会胜利,但那一刻突然明白,悲壮的本质是明知必死仍不退。突然间我与那个捏着橡皮擦修改画作七岁的孩子重逢。我明白了,他在做一件事,虽然于事无补,但他是在用自己的方式抵抗历史的冰冷。上中学以后,好像就很少尝到及格的滋味。偶尔成绩高于六十分,我就像别人得了一百分那样高兴。所以从课本开始,我痛恨几乎一切正经书籍,根本读不下去,那些东西读起来一概头疼。当然闲书除外,比如《射雕英雄传》,在那里,我看到了杜撰的完颜宗弼(金兀术)的后代——完颜洪烈,和杨再兴的后代——杨铁心,与包惜弱,穆念慈,杨康。。。各种人物的恩怨情仇。这本小人儿书,是我一个大哥哥送给的。很早以前,我同他说过关于我看这本书哭鼻子的事儿。结果某次回国,他特意到潘家园旧货市场给我淘换到这本儿《小商河》,当做惊喜送给我了。再看这本书,我看的是书吗?我看到的是一颗真心。。。看封底,地址:北总布胡同32号,熟悉的出版社——人民美术出版社。八十年代初,母亲带我去看望朋友,这个大院儿,周恩来总理手书的“人民美术出版社”七个大字的横匾端庄大气和封底印刷的一样的啊!北平,建国门内。这个叫北总布的胡同,是根据明清时代布政司衙门所在,起的名字。民国时,这里住过许多文化人,如梁思成、林徽因、金岳霖、叶浅予、李可染等等,他们在这里留下诸多轶事,以至于当时少年的我还能隐约闻到书香墨染。 32号是个大院子,曾是北平国立艺专的旧址。徐悲鸿为第一任校长。后来新中国成立,搬到王府井成立了中央美院。这里就改为新中国出版总署机关,胡愈之、叶圣陶每日来此上班。再后来成为人民美术出版社的社址,历经六十余年,直到拆迁。所以,北总布胡同32号,北京人亲切地称呼为“人美”,拆迁后叫“老人美”。好了,不散发思维了。由这一本小人书,扯出一堆胡言乱语,我这算是看了一本百科全书了吗?再说一句北京土话,沿儿可沿儿到五十金了。打住不说了。。。
已标注为sw1799的原创内容,若需转载授权请联系网友本人。若违规侵权,请联系我们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楼主前期社区热帖: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