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自由文学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坛主管理]

沉默的大多数

送交者: 花似鹿葱[☆★★声望品衔12★★☆] 于 2024-07-22 17:31 已读 3153 次 3赞  

花似鹿葱的个人频道

+关注

这不是我说的,只是照抄王小波的书《沉默的大多数》。王小波的著作曾经震撼了同龄人的心灵,至今余音缭绕。比如我,很久以前买了他的书,这几日又重读。

下面就算我重读的笔记。

王小波这部书是个杂文集,他取了第一篇文章冠以全书题目。

王小波在序言里讲:在一个喧嚣的话语圈下面,始终有个沉默的大多数。既然精神原子弹在一颗又一颗地炸着,哪里有我们说话的份?但我辈现在开始说话,以前说过的一切和我们都无关系——总而言之,是个一刀两断的意思。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中国要有自由派,就从我辈开始。

(下面开始,所有照抄皆用黑体标出)

于是,他在第一篇杂文《沉默的大多数》里,开篇就说君特·格拉斯在《铁皮鼓》里,写了一个不肯长大的人。小奥斯卡发现周围的世界太过荒诞,就暗下决心要永远做小孩子。在冥冥之中,有一种力量成全了他的决心,所以他就成了个侏儒。这个故事太过神奇,但很有意思。人要永远做小孩子虽办不到,但想要保持沉默是能办到的。

在我周围,像我这种性格的人特多──在公众场合什么都不说,到了私下里则妙语连珠,换言之,对信得过的人什么都说,对信不过的人什么都不说。起初我以为这是因为经历了严酷的时期(文革),后来才发现,这是中国人的通病。龙应台女士就大发感慨,问中国人为什么不说话。她在国外住了很多年,几乎变成了个心直口快的外国人。她把保持沉默看做怯懦,但这是不对的。

是的,我们这代人听过看过经历过很多祸从口出的悲惨故事。我以为只是我们历次政治运动造成的后果。没想到龙应台也这么讲,说明台湾人的大多数也是沉默的,为什么呀?我问过台湾同胞,他们回答,我们也经历过老蒋的戒严时期啊!

这一段来自BBC报道:“1949年,在当时的中华民国总统蒋介石的命令下,自520日起台湾省全省戒严。戒严令宣布的背景是在国共内战,国民党战况恶化之后。同年12月,蒋介石与大约200万军民撤退到台湾,国共展开长期对峙。

戒严令让政府得以对台湾实施战争紧急状态时的军事控管,人民的言论、出版、集会、旅行自由受限,社会上实施“三民主义”意识形态教育,对于所有可能危害政权稳固的行为,特别是可能与“大陆匪谍”相关联之事,采取高压手段监视及审判,知识分子因言获罪的“白色恐怖”,就是在戒严的背景之下产生。

原来如此。

可是现在台湾人真敢说话呀!你看那些谈话节目时事节目,闭上眼睛以为是CCTV呢!可是他们在台湾是安全的,进出自由言论自由人身自由。虽然我不喜欢民党,也不喜欢赖清德,长得不好看,一笑上牙床一排红肉就露出来了,说明上唇短,人中短,不是好面相。但是今天台湾让人说话这一点,不是做得最好,还是挺好的。

回头说我们大中国往上追溯,两千年封建专制的统治,顺者昌逆者亡,谁敢批龙鳞?公共场所的通用标语就是莫谈国事。渐渐地,沉默凝结在基因里沉淀在文化中,造就了民族的大多数的特征:沉默。然后衍生出沉默是金

前些年回国,学会了一句话:假话全不说,真话不全说。头半句够爷们,大义凛然的形象;可后半句闹不懂,真话为啥还不敢说,不说真话不就是说假话吗?请教智者,他告知可以沉默。沉默是金

还是照抄王小波:

中国人有句古话:敬惜字纸。这话有古今两种通俗变体:古代人们说,用印了字的纸擦屁股要瞎眼睛;现代有种近似科学的说法:用有油墨的纸擦屁股会生痔疮。其实,真正要敬惜的根本就不是纸,而是字。文字神圣。我没听到外国有类似的说法,他们那里神圣的东西都与上帝有关。人间的事物要想神圣,必须经过上帝或者上帝在人间代理机构的认可。听说,天主教的主教就需要教皇来祝圣。相比之下,中国人就不需要这个手续。只要读点书,识点字,就可以写文章。写来写去,自祝自圣。这件事有好处,也有不好处。好处是达到神圣的手续甚为简便,坏处是写什么都要带点“圣”气,就丧失了平常心。我现在在写字,写什么才能不亵渎我神圣的笔,真是个艰巨的问题。古代和近代有两种方法可以壮我的胆。古代的方法是,文章要从夫子曰开始。近代的方法是从“毛主席教导我们说”开始。这两种方法我都不拟采用。其结果必然是:这篇文字和我以往任何一篇文字一样,没有丝毫的神圣性。

我们所知道、并且可以交流的信息有三级:一种心知肚明,但既不可说也不可写。另一种可说不可写,我写小说,有时就写出些汉语拼音来。最后一种是可以写出来的。当然,说得出的必做得出,写得出的既做得出也说得出;此理甚明。人们对最后这类信息交流方式抱有崇敬之情。

“我曾经是个社会科学工作者,那时我想,社会科学的任务之一,就是发掘沉默。就我所知,持我这种立场的人不会有好下场。不过,我还是想做这件事。

第二个问题是:我当初为什么要保持沉默。这个问题难回答,是因为它涉及到一系列复杂的感觉。一个人决定了不说话,他的理由在话语圈子里就是说不清的。但是,我当初面对的话语圈和现在的话语圈已经不是一个了──虽然它们有一脉相承之处。

在今天的话语圈里,也许我能说明当初保持沉默的理由。而在今后的话语圈里,人们又能说明今天保持沉默的理由。沉默的说明总是要滞后于沉默。”

读完了,供各位参考。

 

喜欢花似鹿葱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已标注为花似鹿葱的原创内容,若需转载授权请联系网友本人。若违规侵权,请联系我们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 密码: [--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创建您的定制新论坛频道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