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为何这二人会成为千古意难平?
2025-04-22 16:41 来源: 历史大微鉴 发布于:新加坡“时运不济,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是王勃在《滕王阁序》中的一声喟叹, 道尽了千百年来文人将相的郁郁不平。为何这二人会成为大家心中的意难平呢?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冯唐易老
“冯唐易老” 常用来感慨一个人生不逢时,才高难遇。冯唐,是西汉文帝时期的一位贤臣,才华横溢,直言敢谏,可惜生不逢时,一生不被重用。
在文帝朝,"黄老无为"的治国理念盛行,冯唐的直言敢谏与时代基调格格不入。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了他当面批评文帝"虽得廉颇、李牧不能用"的耿直事迹,这种不趋附时势的性格,注定了他早期的仕途坎坷。
到了景帝朝,朝廷忙于削藩平叛的紧急事务,需要的是晁错这样的激进改革派、周亚夫这样的平叛统帅,而非冯唐这类讲究长治久安、渐进改良的文臣。
令人唏嘘的是武帝即位后,广纳人才,尤其是直言敢谏的贤臣,于是推举了冯唐。可惜此时的冯唐已经垂垂老矣,根本不能为官了。
“冯唐易老”的遗憾,不仅是个人际遇的蹉跎,更是时代变迁中贤者凋零的写照。即便身负经天纬地之才,也可能在漫长的等待中耗尽毕生抱负。
李广难封
“李广难封”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典故,指西汉名将李广,历经文帝、景帝、武帝三朝,战功赫赫,却终生未能封侯的遗憾。
文帝时,匈奴大举入侵,年轻的李广就以"良家子"身份从军,屡立战功。景帝时,他先后任陇西、北地等七郡太守,成为震慑匈奴的边疆守护神,他"飞将军"的威名让匈奴闻风丧胆。
然而,这样一个战功赫赫的将领,却终身未能封侯。究其原因,在于汉代严苛的军功制度。汉代封侯遵循的是"斩首虏率"标准,要求将领必须取得大规模歼敌的战果。而李广擅长弹性防御和运动战术,难以量化统计。
到了武帝时,军事战略从防御战转向大规模骑兵进攻,卫青、霍去病等新一代将领顺应时势,屡立战功。
而此时李广已经年过六旬,他的防御战术成为了"过时的技能"。“漠北之战”更成为压垮这位老将的最后一根稻草,由于迷路失期遭到问责,李广不愿受辱,于是留下了:"广年六十余矣,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的悲叹后,拔刀自刎了。
李广的悲剧,不仅是个人命运的坎坷,更是时代变革下英雄末路的缩影。
结语:
冯唐与李广之所以成为千古意难平,就在于他们的人生际遇,触碰了中国文化中最敏感的两根心弦:一个是"士不遇"——怀才不遇,至老难伸其志;一个是"功不酬"——战功赫赫,却终生未得封侯。
王勃在《滕王阁序》中将二人并提,实则是看透了这种集体创伤。当他说"时运不齐,命途多舛"时,不仅是为古人悲,更是为天下寒士一哭。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内容来自网友分享,若违规或者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楼主前期社区热帖: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