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六言,悟一句,醒半生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不读《道德经》一书,不知中国文化。”
有人说,《道德经》一书,虽短短几千字,却将世间看得透彻,将天道讲得通明。
纵观历史,探求“道”者不计其数,可如老子一般,看得通透,活得自在之人,却寥寥无几。
人这一生,或长或短,总有一个抉择,一个际遇,左右他的命运,影响他的一生。
其实,一个人的成功,从不是战胜了命运,而是顺应了天意。
当我们明白了老子《道德经》的魅力,学习了他智慧,人生也将受用无穷。
1
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有”(存在、物质)给人带来便利,而“无”(虚空、不存在)则发挥着实际的用途。
正如车轮的中空、陶器的内膛、门窗的间隙,它们之所以被创造,正是因为“无”的存在,赋予了它们实际的用途。
人亦如此,外在的形体服务于生活,而内在的空灵,则让我们包容万象。
周国平曾说:“世上有味之事,包括诗,酒,哲学,爱情,往往无用。吟无用之诗,醉无用之酒,读无用之书,钟无用之情,终于成一无用之人,却因此活得有滋有味。”
无用之用,方为大用,很多时候,恰是一些看似无用的行为给自己带来了了不起的变化。
有用意味着一种奴役。无用意味着只为自己而存在,无用才是真正的自由。因为无用,才能自用。
2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
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
老子以江海做比,告诉人们:百川之所以投奔江海,正是由于它善于处在低下的地方。
地低则成海,人低便成王,能成事者,皆源于低,起于卑。
《三国演义》,虽讲的是三国乱世,战争攻伐,但背后谈的是人性间的博弈。所谓成功,不过耐心;所谓谋划,不过退让。
袁公路张狂,得玉玺而妄称帝,最后引得天下讨伐;曹孟德自傲,得宛城而色心死,最后遇伏大败而回。
反观刘玄德“三让徐州”,凭借仁德,赢得了百姓尊敬;司马懿“隐忍十年”,凭借耐心,收得了曹魏权力。
古往今来,锋芒毕露者难赢,克己让人者易得。
低头,看似是一种懦弱,实际却是为人处事的一种姿态,也是人生必备的通达智慧。
若不懂隐忍退让,纵使能力再强,智商再高,也难免事与愿违、风摧流湍。
真正有大智慧的人,往往处事低调,越有本事,越谦卑。
俗话说:“谦卑含容是贵相;平静谦和是分量。”
为人处世,尽量多几分低调,少几分高傲。
持“强者”品质,留“弱者”姿态,这样的智慧,岁月中得以成功。
3
挫其锐,解其纷;
和其光,同其尘。
三国王弼将这句话解释为八个字:“随俗而处,不露锋芒。”
人生就是这样,知晓收敛藏拙,就有机会在这万千世界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价值。
年轻时,或许觉得自己与众不同,自己的坚守独一无二,可是年纪越大就越会发现:想要有所成就,就要与光同尘。
《大江大河2》中,宋运辉一开始,只以为自己努力了就有好的结果,一个人就做完了三个人一年的工作量。
可领导并没有嘉奖他,其他人也开始排挤他,这让他的日子越来越难,最后只能去问老师水书记。
水书记劝诫他:“现代社会组织,一讲分工,二讲协作,若你一味前冲,只会变得离心离德。工作要在妥协和博弈中完成的,收敛锋芒,才能容于众人。”
俗话讲:“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在这个世上,总有着许多人情世故,与我们本愿事与愿违,若一味坚持自我原则,那么无论你有多么伟大的抱负,多么光辉的理想,都终将湮灭于世俗之中。
这虽然残酷,却是这个世界的真实。人活一世,不要自恃清高,更不要固执己见,学会藏拙本心,才能把事情做得圆润。
《菜梗谭》说:“忧勤是美德,太苦则无以适性怡情;淡泊是高风,太枯则无以济人利物。”
纵使看穿一切,也要保持“难得糊涂”的心境。
那些与光在一起,并接受尘的存在的人,才是真正的聪明人。
4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天下的难事,一定是从简单开始;天下的大事,一定是从细小开始。
一部《红楼梦》,半部清代史。
87版电视剧《红楼梦》,已经播出三十多年,至今依然是无法逾越的巅峰之作。
总导演王扶林在全国海选演员,面试了近万人。
先初步确定几百人,再进行三个月的表演培训,最终定下来150多个演员。
剧中的角色,都经过近乎苛刻的筛选。
林黛玉的扮演者,被“筛”到40多个,最后才定下陈晓旭。
经过岁月的沉淀,有了“今日一别陈晓旭,人间从此无黛玉”的美誉。
化妆师杨树云精益求精,每个主要角色都要做资料卡片、画造型草图。
给演员试妆后,出现一丁点问题就不厌其烦地修改。
《红楼梦》从筹备到完成历时4年,这不仅仅是一部电视剧,更是一种呕心沥血的工匠精神。
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离不开难事必作于易、大事必作于细的智慧。
5
天下莫柔弱于水,
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以其无以易之。
水,因何被老子格外青睐?
缘由在于水无形无态,能依据地势随意变化,遇圆则圆,逢方则方,看似柔弱无力,实则蕴含惊人力量,常常能达成意想不到的效果。
人生之路,又何尝不该如此?
随机应变,因势利导,方能从容应对形形色色的挑战。
诸葛亮在《将苑》中曾提到:“善将者,其刚不可折,其柔不可卷,故以弱制强,以柔制刚。”
回首春秋时期,楚庄王曾三年佯装荒淫无道,不理朝政。
有忠臣看在眼里,急在心中,进谏道:“陛下,可知有一种鸟,三年时间不飞不叫?”
楚庄王闻之,淡然一笑:“三年不飞,一飞冲天;三年不鸣,一鸣惊人。”
原来,这三年间楚庄王是在暗中积蓄力量,静待时机。
待时机成熟,他便雷厉风行地重新执掌朝政,迅速稳定动荡大局。
事实胜于雄辩,行事过于刚硬者,往往事倍功半;真正的智者,恰似大象无形,深谙以柔克刚之道。
其实,人生越往后走,越要学会因人而异说话,因地制宜做事,这绝非是世故圆滑,而是巧妙规避不必要麻烦的良方。
懂得示弱,却不失智慧锋芒;拥有力量,却不失温柔底色。
说软话,办硬事,这既是一种生存智慧,更是一场人生修行。
6
致虚极,守静笃。
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
在纷扰的世界中,保持内心的宁静和空虚,是达到精神平和的途径。
很多时候,我们习惯了外求,求财富、求名利、求安全感,但生命的智慧在于向内看,反求诸己,回归内心,看清欲望,看清真相。
最终明白外界一切都是内心的投射,通过内观,洞察生命的本质,找到真正的自我。
每一个内在圆满的人几乎无一例外地选择远离喧嚣,跟自己在一起。
陶渊明,东晋时期的文学家,以其归隐田园、崇尚自然的诗风而闻名。
他放弃了官场的繁华与纷扰,排除了物欲的诱惑,选择隐居乡间,过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宁静生活。
这种生活方式,使他得以洞察生命的本质,回归虚静的本性,从而达到了一种内心的空明宁静状态。
在物欲横流、复杂多变的现实生活中,只有内心无欲,清净安宁,才能在诱惑之下坚守本心。
尝尽人间百味,看遍世事繁华,便会发现,生命的意义并非身的轻松,而是心的宁静。
内容来自网友分享,若违规或者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楼主前期社区热帖: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