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中华精品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坛主管理]

关于禅宗的最高境界

送交者: 慧可道一[★品衔R5★] 于 2025-01-12 9:09 已读 5129 次 19赞  

慧可道一的个人频道

+关注
佛教各宗派的终极目标都是开悟佛之知见。释迦牟尼佛通过开悟成佛,并将其亲证境界转化为语言文字传播教义。在众多宗派中,禅宗尤其强调开悟,其原理和方法都具有独特风格。

其他宗派虽然也讲开悟,但多认为开悟是渐进的,需要按照特定次第修行。相比之下,禅宗主张顿悟,不拘泥于次第。这种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思想使禅宗在佛教各派中独树一帜。禅宗的开悟观念对中国佛教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了解中国佛教特色的重要切入点。

百丈怀海禅师(749-814年)是唐代著名的禅宗祖师,他在开悟时曾用“灵光独耀,迥脱根尘”来描述自己的开悟境界。他指出,开悟时心性如灵光般独耀,超越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和六尘(色、声、香、味、触、法),达到一种无分别、无执着的境界。这种境界无法用语言描述,只能通过亲身体验来领悟。

洞山良价禅师(807-869年)是曹洞宗的开创者之一。据记载,洞山禅师在临水照影时,看到自己的影子映在水中,忽然开悟。他作偈曰:“切忌从他觅,迢迢与我疏。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

虚云老和尚是中国近代禅宗的代表人物之一。据记载,虚云老和尚在高旻寺禅堂参禅时,因茶杯落地而顿悟。他作偈曰:“杯子扑落地,响声明沥沥。虚空粉碎也,狂心当下息。”

通过以上例子,可以理解无论是哪位禅师或修行者,开悟时都会体验到心性的清净、无分别和超越性。这种境界超越了语言和思维的局限,是一种直接的、当下的体悟。正如六祖慧能所言:“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种对自性的体认是禅宗悟境的共同核心。

但由于修行者的根器、因缘和修行路径不同,悟境的表现和体验可能会有所差异。有些人通过顿悟直接体认自性,如六祖慧能;有些人则通过渐修逐步接近悟境,如神秀。

悟境有深浅之分,初悟者也许只是瞥见自性,而大彻大悟者则能彻底证悟佛性,达到“法身向上”的境界。

表现形式也有差异,不同禅师在开悟时的表现可能不同,有的禅师通过机锋棒喝展现悟境,有的则通过诗偈或日常行为体现。

彻悟的师父通常通过观察弟子开悟后的言行来判断其修行程度。根据弟子的表现,师父会给予进一步指点,如唐代黄檗希运禅师对临济义玄的棒打,以助其更深入体悟。个别徒弟在开悟后,也会出现打师父的行为。这是因为他们发现,悟境其实如此简捷,本来如此,而师傅让他们兜了一大圈。这里所说的“打”,力道是有分寸的。


初入禅门的弟子都会好奇问,禅宗最终的境界是什么样子的?

对于禅师来说,这个问题却并不好用语言表达:若给出明确的“答案”,必然会误导了弟子;而若不回答,又可能让弟子感到困惑。

禅宗强调“不可说”,并非否定语言描述的作用,而是提醒修行者不要执着于语言和概念。语言和概念只是指向月亮的手指,而非月亮本身。正如《楞严经》所言:“如人以手指月示人,彼人因指当应看月。若复观指以为月体,此人岂唯亡失月轮,亦亡其指。”

勉强可以说,禅宗的最终境界是一种无分别、无执着的状态,超越了思维的局限。思维依赖于概念和逻辑,而禅宗的悟境是直接的、非逻辑的体验。例如,禅师常用“空”“无”等词来描述悟境,但这些词本身并不能完全传达悟境的真实含义。

在禅宗中,最终的境界并非可以用语言清晰描述的概念,而是一种超越思维与语言的体验。它涉及到心灵的觉醒、无我无执的状态,以及与宇宙万物的和谐统一。禅师们往往通过日常生活中的教导和体验,引导弟子在实践中体悟,而非单纯依赖言辞。禅宗强调真正的理解在于亲身领悟,而非他人所言。

禅宗宗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认为语言文字只能描述相对的现象,而无法完全表达绝对的真理。禅宗的最终境界是“明心见性”,即体认自性、证悟佛性,这种境界超越了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如《金刚经》所言:“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

佛陀开悟后,在菩提树下感叹道:“我法妙难思,不信云何解”,“辛勤我所证,显说为徒劳”,“宁愿不开演,速急入涅槃”。这些话语深刻揭示了佛陀所悟之法的深奥难解。他认为自己证悟的真理玄妙至极,难以用言语表达,也难为未经修行者所理解。佛陀甚至一度考虑不传法而直接入涅槃,足见其所悟之法的不可思议。

然而,对禅宗修法有深度体验的学人就比较容易理解,禅宗的最高境界超越了所有概念和理论,包括华严宗的四法界(事法界、理法界、理事无碍法界、事事无碍法界)。

宋代圆悟克勤禅师(1063-1135年)认为真正的禅境界应超越华严的四法界观,达到“更须知有向上全提时节”。这提示了禅的最高境界应超越一切概念,包括四法界在内,体现了禅宗追求绝对超越的特性。这里懂的自懂,笔者还没有资格评说。

开悟者在修行中和日常生活上,有哪些具体表现?

在禅宗中,开悟后起修是一个至关重要的修行阶段。开悟并不是修行的终点,而是一个新的起点。通过开悟,修行者能够更深刻地理解自我与万物之间的关系,从而在日常生活和修行中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毫无例外的,开悟后的行者坚定了对佛法的信心!他们会更加注重内心的观察。虽然他们已经获得了“明心见性”的体验,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的烦恼和习气都已消失。相反,开悟后的修行者意识到,自己仍需面对内心深处的执念和见解误区。

因此,他们会在日常生活中不断观察自己的行为和思想对错,不可能再自我欺骗,必将每一次的体验视为进一步净化自我的机会。这种自我反省的过程,是开悟后持续修行的重要组成部分。

《十牛图颂》是宋代廓庵禅师创作的一部重要禅宗作品,通过十幅图画展现修行者如牧童般逐步消除烦恼执着,彰显自我般若佛性。每幅图代表一个修行阶段,从“寻牛”到“入廛垂手”,描绘了修行者从迷失到觉醒的过程。

开悟后的在家弟子,在处理日常事务时显得更加从容与自在。他们以平和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如工作压力、家庭矛盾和人际关系,内心保持观察对待。这种从容源于对“缘起性空”道理的理解,明白一切现象因缘而生,因此不再执着于个人得失。开悟者展现出宠辱不惊的态度,使他们在复杂世界中保持清净,并升起智慧方便去解决对立纷争。

此外,开悟后的行者更关注他人的福祉,展现出强烈的慈悲心。在交往中,他们更加包容和理解,通过行动支持他人。此处出于发心,利益他人的神通处处显现,渐渐接近菩萨境界。发自内在的心境,开悟者注重与自然和社会的和谐相处,轻松做到“随缘而行”,在日常生活中找到抉择。这种持续的内心觉察与实践是禅宗的重要特征,也是实现智慧与慈悲并行的途径。

贴主:慧可道一于2025_01_12 9:11:22编辑
贴主:慧可道一于2025_01_14 6:23:30编辑
喜欢慧可道一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已标注为慧可道一的原创内容,若需转载授权请联系网友本人。若违规侵权,请联系我们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落空尤为可畏! (无内容) - 水空流 (0 bytes) 01/14/25
一步都未走,讲平常心? (无内容) - 水空流 (0 bytes) 01/13/25
那有啥境界,更何谈最高 ! (无内容) - 川无流 (0 bytes) 01/13/25
(^-^) 慧可道一 给 如莲 送上一盆蝴蝶兰! - 慧可道一 (89 bytes) 01/14/25
谢谢您的答疑解惑。 (无内容) - 吉祥福禄喜 (0 bytes) 01/13/25
佛教主张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平等无别。 - 慧可道一 (602 bytes) 01/13/25
修禅宗者,上上根器也! (无内容) - 狂心中 (0 bytes) 01/12/25
有时间我会去欣赏您的作品。 (无内容) - 慧可道一 (0 bytes) 01/13/25
谬赞了😂 (无内容) - 仁剑 (0 bytes) 01/14/25

用户名: 密码: [--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创建您的定制新论坛频道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