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中华精品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坛主管理]

武汉86岁老妇豪捐1000万,吓得银行报警,亮明身份后全场肃然起敬

送交者: 狂心中[♂☆★★★★如狂★★★★☆♂] 于 2024-05-12 19:20 已读 2302 次 3赞  

狂心中的个人频道

+关注

“我好像是一只牛,吃的是草,挤出的是奶、血”,这句话出自于伟大的文学家鲁迅先生之笔,那么当今社会是否有同样的人物呢?答案是肯定的,而且他们的故事更加精彩。


在2018年的一天清晨,中国工商银行武汉机场河支行,来了两位白发苍苍的老人,从面相看两位老人应该已经八十岁以上了,但奇怪的是两位老人都穿着一身迷彩服,工作人员见状紧忙走上前去询问:“爷爷奶奶,请问您要办理什么业务?”。


办理业务中

老人回答道:“姑娘,我们是来转账的”。


在填完单子以后,工作人员被上面的内容惊呆了,只见上面写着要汇款一千万,而汇款地址却是遥远的东北,银行工作人员第一反应就是,老人不会遇到电信诈骗了吧,赶忙跑到银行后台,找到银行副行长说明了情况。


副行长很快就把两位老人带到大客户接待室,并安排保安报了警,因数额较大,当地派出所也是第一时间出警,并很快就赶到了银行,其中一位民警向老人出示了证件,并说道:“老人家,我们没有其他意思,就是想核实一下您的身份,害怕您的财产受到损失”。


马旭捐款

老人也明白警察的好意,随后她从怀里掏出一个塑料袋,里面装着一些零钱和一个红色的小本本,老人慢慢地把这个红色小本递给了警察。警察仔细翻看了一下里面的内容,突然间作出了一个让在场所有人,都出乎意料的动作,挺直身板整理了警服和警帽,向老人行了一个标准的军礼。


那么这两位老人究竟是谁?他们怎么会有如此巨款?又为何要全部捐赠给远在东北的木兰县教育局呢? 这一切的一切,还要从头说起。


穷苦年代

这位老太太名为马旭,与她一同前往的,正是她的丈夫颜学庸。


马旭,出生于1933年的哈尔滨木兰县,自幼家境贫寒,父母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而那个年代的东北,正在饱受日军的侵害,日军在当地实行了高压政策,不仅抢夺各种资源,还疯狂剥削当地百姓,在马旭四岁那年,他的父亲被日军抓去做苦力,没过多久就死在了铁路工地上。


残暴日寇

这个家庭也因为父亲的去世,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让本不富裕的家庭更加雪上加霜。但她的母亲并没有被困难打倒,含辛茹苦把两个孩子拉扯长大。在母亲将父亲的事情告诉她时,她握起了小小的拳头,发誓一定要把日本鬼子赶出去,可生不逢时的她,由于年龄问题并未完成这个愿望。


马旭夫妇

数十年后,每每回忆起这件事,马旭都是满脸愤怒,仿佛有一根刺在她的心头从未拔去。


直到1947年,解放军队伍进入了木兰县,看着英姿飒爽的解放军战士,马旭再也按耐不住参军的念头,于是她找到母亲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她的母亲是一位特别有远见之人,很支持她的决定。就这样,年仅14岁的马旭顺利加入了解放军,由于她的年龄过小,而且常年营养不良,导致她显得十分娇弱瘦小,部队只好安排她去东北军政大学读书,在学校里她学了半年医护知识。毕业后就成了随军卫生员,负责救治前线伤员。


女兵救助伤员

在战场上她也没有放弃学习,毕竟救死扶伤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学会的,每次有不懂的地方,就询问经验丰富的老医生,她凭借着聪明的头脑,和夜以继日的努力。很快就从一名普通的卫生员升为外科医生,这让她在部队里显得格格不入,因为与她同龄的女兵,基本都是给医生打下手的护士。


就这样,她随着解放军南征北战,先后参加了辽沈战役、平津战役、解放中南等重大战役,并且在战场上救了一个又一个的生命。在解放战争结束以后,马旭还被授予了“解放勋章”。


解放勋章

时间很快来到1950年,就在新中国成立,举国上下百废待兴之际,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多次轰炸中朝边境, 战火一度过了三八线烧到我国丹东边境,并且完全无视中方警告,经党中央决定,派出志愿军出征朝鲜。


而身为医务兵的马旭首当其冲报了名,跟随第15军一同渡过鸭绿江,去往朝鲜战场。与她同队的就有特级作战英雄黄继光,在这里马旭见到了比解放战争更恐怖的战场,当时的敌军装备精良,并且掌握了绝对的制空权,而反观我军要装备没装备,要资源没资源,可我军战士面对敌人的飞机大炮,没有任何一个人退缩,他们在战场上浴血奋战,个个视死如归。


要说朝鲜战场上哪场战役最惨烈,慕容置疑正是上甘岭,这场战役被后人称为“绞肉机之战”。在这场战斗中,马旭废寝忘食,没日没夜地救治伤员,为无数志愿军战士减轻了痛苦,挽回了不计其数的生命。


也就在此时,她结识了同为军医的战友颜学庸,两人一见钟情,很快结为了夫妻。


马旭和丈夫

战后,马旭凭借着在战场上出色的表现,荣获了多枚勋章,被保送军医大学深造,毕业之后顺利进入武汉军区总医院工作。


1961年,国家成立了第一支空降兵部队,可由于前期经验缺乏,各种设施也不完善,条件异常艰苦,很多战士都不愿意去。而且当时最缺的就是医疗人员,因为没有及时得到医治导致战士伤情加重,甚至失去了宝贵的生命。


空降兵

马旭得知该情况后,主动向部队申请前去空降兵部队,但是令她没想到的是,这里的情况比她预想得更加严重,当时整个空降兵部队只有两名女兵,一个是她自己,另外一个则是组织给她安排的助手,而且在战士们高空跳伞训练时,医务人员只能在后方等候,等有人出事后才能赶去救援,这种情况不管增加多少医务兵,都无法做到第一时间救援。


经过再三考虑马旭决定,向上级报告和战士们一起接受训练,但很快就被领导驳回了请求,马旭一气之下找到空降兵师长,大声说道:“我必须要和战士们一起训练,这样才能第一时间救治伤员!”。师长自然明白马旭的意思,可部队有硬性规定,女兵不许参加跳伞,而且马旭还是一名优秀的军医,她的安全关乎整个空降兵战士的生命,他自然不能为马旭开先例,抛开这些不说,马旭的身体素质根本达不到空降兵的标准。


马旭本人

但马旭并不甘心,自然也没有放弃。她偷偷在自己的单人宿舍里,挖了一个沙坑,把椅子放到桌子上当做跳台,按照战士们的训练要求,每天下班之后在屋里训练,每天大约要跳五百余次,就这样坚持了半年之久,她再次找到师长,提出自己想要跳伞的想法。


最后师长拗不过她同意她尝试一次,如果不行永远不能再提。


结果在训练教官的见证下,马旭以十分标准的动作平稳落地,当场就惊呆了师长和在场的众人。


也正在此刻,马旭成为了新中国第一位空降女兵。在此后的20多年里,马旭作为空降女兵,参加了多场高空任务,一直从青年跳到老年,也成为了空降兵历史里,跳伞次数最多的女兵,也是年龄最大的女兵。


老年时马旭

在马旭50岁的时候,她和丈夫一起从武汉军区退休,成为了一名普通的离休干部,本该子孙满堂的他们,膝下并没有子嗣,因为跳伞的工作性质,对于生育来说有极大的风险。但丈夫颜学庸是个顾大局之人,他明白如今跳伞刚刚起步,国家需要马旭这样的优秀人才,所以他无条件支持马旭的决定,并且亲自为妻子做了结扎手术。虽然他们没有孩子,但彼此相互理解和包容,过得也是非常幸福。


马旭和丈夫

退休后的马旭和丈夫也没有闲着,从没有忘记自己身为医生的本职,时常在当地为百姓义诊,经常天不亮门口就排满了人,上到军区首长,下到贫苦百姓,她都一视同仁。


但二人的生活却十分节俭,住在一个很小很破的房子里,常年穿着部队的军装,很少购买衣服。


后来马旭关注到军区遇到了难题,伞兵战士们落地时着地的一瞬间,由于惯性地冲击,导致腰部、脚部经常受伤,甚至严重到骨折。


马旭夫妇二人苦心研究,查询大量资料,先后研发出“充气护踝”和“单兵高原供氧背心”分别拿到了国家专利,促进了中国空降事业的发展。


随着年龄的增长,马旭也渐渐怀念那个许久未回的故乡,在得知家乡依旧没有脱贫时,她便和丈夫商量为家乡做点什么。于是两人决定将积攒多年的专利费、稿费、退休金凑到一起,共计一千万,分两批捐赠给木兰县教育局。木兰县政府也非常感谢马旭的善款,并决定在城内建筑一座“马旭文博艺术中心”,用于宣传革命教育。这座艺术中心在2021年的6月30日建成了,马旭与丈夫颜学庸一起为其揭碑。


文博艺术中心

孟子的一句名言:“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用在马旭夫妇身上正合适。


在这个金钱至上的时代,马旭夫妇犹如天空中的星星,照亮着人们最朴实的心灵。


谨以此文,向人民英雄马旭夫妇,表示崇高的敬意!

喜欢狂心中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内容来自网友分享,若违规或者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 密码: [--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打开微信,扫一扫[Scan QR Code]
进入内容页点击屏幕右上分享按钮

楼主前期社区热帖: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创建您的定制新论坛频道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