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中华精品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坛主管理]

王阳明心学的佛学渊源及对后世的影响

送交者: 北望中原[★★★声望勋衔13★★★] 于 2024-03-28 7:57 已读 2926 次 1赞  

北望中原的个人频道

+关注
来源:艺溯档案

关于王阳明的心学渊源,学者们研究很多。有的从孟子心学中探索源头,还有的从陆九渊心学中比较异同,大多体现的是王阳明心学的儒家正统。

其实,王阳明早年学佛,禅宗“明心见性”、天台宗“性无善恶”等心学思想自然渗透到他的思想中,可以说王阳明是援佛入儒的先行者。后世熊十力先生也是援佛入儒或援儒入佛的新儒家代表人物。熊先生的《新唯识论》引起了各方争鸣,人们纷纷寻找熊先生的佛学经历和思想渊源。可是,很少有人将王阳明心学与永明延寿《宗镜录》、传灯法师的《性善恶论》等佛学中的心学进行比较,寻找它们之间的渊源关系。以下我们试着探讨一下两者之间的关系。

心外无物(龟甲以金文出) 郦文龙书

一、“心外无物”论

“心外无物”是王阳明哲学的重要命题。这里的“物”其实是“物事”或者就是“事”。是“动词”而不是“名词”。“看花”、“读书”、“事亲”、“事君”、“治民”、“听讼”都是物,其实就是心与物之间的切身性、同体性、意向性。

回看一下佛学史,早在宋代的永明延寿法师在《宗镜录》早就提出了“心外无物,物即是心。”这里的“心”指的也是“本心”,“物”也是动词,即“转物”。“转物”比起王阳明的“格物”更具有动感。格,至也;物,事也。格物是关照、观看、感应,如“岩中看花”,看花而抵达花之性相,花一时明白起来。转物其实是转境,心具转山转水的能量,境随心转,这里的本心更具有主观能动性。

王阳明心学与永明延寿的心学之间的联系是显而易见的。《传习录》中说:“圣人之心如明镜,只是一个明,则随感而应,无物不照。”“明镜“就是“照心”。《宗镜录》开宗明义,一开头就提出“举一心为宗,照万法如镜”。这里的我们不难找出他们在立论和用语之间蛛丝马迹的联系。

知行合一(始皇诏版意) 郦文龙书

二、“知行合一”论

王阳明的思想核心是“知行合一”。“知”就是良知良能,“行”就是践履躬行。这一点在永明延寿禅师的《万善同归集》中也早有体现。雍正皇帝在“御制万善同归集序”中说:朕尝谓佛法分大小乘,乃是接引边的事。其实小乘步步皆是大乘,大乘的的不离小乘。不明大乘,则小乘原非究竟。如彼净空,横生云翳;不履小乘,则亦未曾究竟小乘。如人说食,终不充饥。大乘是知是慧,小乘是行是修,知行须合一。在寺院的大雄宝殿中我们常常看见两尊菩萨,一尊是文殊,一尊是普贤,代表着知与行。佛教也是在倡导知行合一,万千法门终究还是不二法门。可见王阳明心学中的核心理念“知行合一”也是渊源有自。

王阳明常用“明镜”来比喻“本心”,用“磨镜”来比喻“致良知”。这又让我们想起神秀与慧能的偈语。神秀的偈语是:“身是菩提树,心是明镜台,时时勤拂拭,不使惹尘埃。”慧能的偈语是:“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神秀和慧能各自代表了渐修与顿悟。从王阳明的比喻来看,他的思想与渐修派的神秀更加接近,强调磨镜功夫,渐顿互补,知行交互。事实上“渐与顿”与“知与行”都是合一的,大乘与小乘也是合一的。

格物(二世诏版) 郦文龙书

三、“四句教”论

王阳明的四句教:“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这四句教其实也有它的佛学渊源,只是此时阳明已从禅宗而转向台宗。

“无善无恶心之体”中的“无善无恶”是指超越善恶的“至善”,系指“本心”。他又说:“不思善,不思恶,时认本来面目……本来面目,即吾圣门所谓良知。”心之本体“常应常寂”,因而也就无善无恶可思,超越了善恶,故为无善无恶; “有善有恶是意之动”。“动意发用上,也原是可以为善,可以为不善的。”因为意有私欲、情蔽,这些人伪之杂即恶也;“知善知恶是良知”。良知,常觉常照,则如明镜之悬。良知一旦发用,善恶自辨,有如“灵丹一粒,点铁成金”;“为善去恶是格物”。“为善去恶”,王阳明自释为“正其不正,以归于正”。“格物”就是“是去其心之不正,以全其本体之正”。王阳明是主张“心物同一、体用一源”的,根据他的“意之所发,必有其事”,得出“只要心正,必然事善”的结论。

致良知(楚简笔意) 郦文龙书

我们再来看看天台宗传灯的“性善恶论”。明万历年间的传灯把佛教儒化,被后人称为天台宗的明代的中兴人物。传灯“性善恶论”的要点有: 第一,“性之为理,本非善恶。”他认为,善恶是相对而言的,是具体事物的名言概念,而作为真如理体,是超越具体事物、绝对自待的,所以是没有什么善恶可言的。这点是与王阳明“无善无恶心之体”的思想异曲同工,而且论证的手法都与王阳明一样。第二,“古今之立论以善恶言者,无乃寄修以谈性,借事以明理。”传灯认为,虽说真如本体无善无恶可言,但从修、事看则善恶可言,也就是说:体发为用,就分善恶。这点也类于王阳明的“有善有恶意之动” 。第三,“乃以本具佛界为性善,本具九界为性恶。”传灯把佛界作为划分善恶的标准。这与王阳明的“知善知恶是良知”也是同一个意思,区别只不过是善恶标准,一个是“良知”,一个是“佛界”而已。

通过以上三个方面比较,可以看出,王阳明虽然生活于禅宗兴盛时代,难免要与禅师接触,受禅风影响,同时他的心学思想也与天台宗思想的相互激荡

四、有心无心论

王阳明在《传习录》卷三中说:“有心俱是实,无心俱是幻。无心俱是实,有心俱是幻。”王龙溪言下领悟,遂作解曰:“有心俱是实,无心俱是幻,是本体上说功夫。无心俱是实,有心俱是幻,是功夫上说本体。” 这句话也可从禅家中找到根据。禅家云:“即心是佛,无心为道。”本体与功夫俱到。

心学(小篆意从天发神籤) 郦文龙书

综上可知,王阳明的思想渊源与佛学心学颇有交集,但他没有停留在空谈心性上。中国文化与哲学的两种基本形态:一是儒家为代表的强调社会关怀和道德义务的境界;一是佛老为代表的注重内心宁静平和与超越自我的境界。王阳明援佛入儒,由佛学心学得到启示,将佛学心学的精粹揉入进儒家心学体系中,集历代心学之大成,创转出经世致用的心学体系;强调知行合一,践履躬行,因而创造性地开辟出儒家心学的至高境界;在源远流长的心学史上开一代风气之先,起到承体启用、承上启下的作用。阳明心学对后世的影响直接从教学传承中形成体系庞大的“学统”。

比如心学殿军人物刘宗周“早年不喜象山、阳明之学”,认为陆、王心学“皆直信本心以证圣,不喜言克己功夫,则更不用学问思辨之事矣”,容易导致禅学化。但到了中年,他的学术主张发生了很大变化。解官后,他闭门读书,“悟天下无心外之理,无心外之学”,转向了陆王心学,著《心论》一文,阐发了自己的心学观,认为“只此一心,散为万化,万化复归于一心”。他认为“君子之学,慎独而已矣”,《大学》之道,一言以蔽之,曰慎独而已矣。《大学》言慎独,《中庸》亦言慎独。慎独之外,别无学也。

可见刘宗周把“慎独”提到到很高的地位。“学问吃紧工夫,全在慎独,人能慎独,便为天地间完人。”那么什么是“独”?刘宗周的学生陈确解释说:“独者,本心之谓,良知是也。”“独”即是本心,即是良知,是人具有的一种主观道德能力;“慎独”则是一种内省的道德修养功夫。刘宗周把“独”提升至本体论高度,而把“慎独”说成是最重要的修养方法:“独之外别无本体,慎独之外别无功夫。”“独即天命之性所藏精处,而慎独即尽性之学。”所以,“独”是“至善之所统会”,所谓“致知在格物,格此而已。”“独者,物之本,而慎独者,格之始事也。” 刘宗周的弟子,明末清初大思想家黄宗羲也是一例。他提出“盈天地皆心也”的观点。这与黄宗羲服役阳明学,深受其影响有关。黄认为王学中“致良知”的“致”,就是“行”,两者别无二致。他提出的“工商皆本”和“民重君轻”的观点都是从阳明学所开显出的“知行合一”精神在后世的实践和运用。他说:“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他所编的《明儒学案》,也都是围绕着阳明心学而展开的。黄宗羲“学贵履践,经世致用”这种理论实践并重的教育学习观点与他阳明学中“知行合一,知行并进”密不可分。 王阳明的意义在于他站在一个转折点上,上承先秦儒学、魏晋道家的玄学、隋唐佛教禅学,下启清代朴学事理学和近代西学东渐后的物理学,直至今天仍影响不衰。

有才识者自多高见

为公益使先去私心

(战汉金文) 郦文龙书

“心性之学”也叫作“内圣之学”。“内圣”与“外王”相对。“内圣外王”语出《庄子·天下》篇:“内圣”者,内而抵于心性;“外王”者,外而达于天下。王阳明哲学正是力纠先学“内圣”工夫有余,“外王”事功不足之弊,而在“致良知”的心学基础之上开显出事功型的“知行合一”哲学(知为知天,行为践仁)。

王阳明的心学固然是性理之学,而“性理”,如牟宗三先生所言并非性底理,乃即性即理。同样心学不是心底学,更不是心理学,而是即心即理,即心即学。王阳明的心学可谓渊源广大,海纳百川,众派归流,包罗万象,同时由性理之学启迪出事理之学。

最后借用牟宗三先生在《从陆象山到刘戢山》序中的一段话作为本文的结句。牟先生说:夫宋明儒学是先秦儒家之嫡系,中国文化生命之纲脉。随时表而出之,是学问,亦是生命。


贴主:北望中原于2024_03_28 7:59:54编辑
喜欢北望中原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内容来自网友分享,若违规或者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 密码: [--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创建您的定制新论坛频道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