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闲谈古今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坛主管理]

儿皇帝石敬瑭:割地卖国亡后唐,中原屏障自此失

送交者: 布南温[♂☆★★声望品衔11★★☆♂] 于 2025-04-25 9:58 已读 201 次  

布南温的个人频道

+关注
儿皇帝石敬瑭:割地卖国亡后唐,中原屏障自此失
2025-04-25 13:41·AiPhone

一、后唐末年:大厦将倾的内忧外患(一)五代乱局与后唐兴衰


在唐朝灭亡后的历史舞台上,五代十国时期犹如一场混乱的大戏,政权更迭频繁,战火纷飞。后唐,作为五代中疆域最广、军力最强的政权 ,本有着一统中原的潜力,却最终在短短 14 年内走向灭亡,其中的缘由令人唏嘘。


后唐的崛起,始于李存勖继承晋王爵位。这位沙陀族的杰出领袖,凭借着卓越的军事才能,在梁晋争霸中脱颖而出。公元 923 年,李存勖于魏州称帝,建立后唐,随后迅速灭掉后梁,开启了后唐的统治。在李存勖的统治下,后唐疆域东至海滨,西抵陇右,北至长城,南达江汉,“五代领域,无盛于此者”,成为当时最为强大的政权 。


然而,李存勖未能守住这份辉煌。他晚年沉迷享乐,纵容宦官、伶人乱政,疏远功臣,导致政治腐败,军队士气低落。公元 926 年,李存勖在兴教门之变中被流矢射中身亡,他一手建立的盛世也随之走向衰落。此后,李嗣源即位,虽然他努力整顿朝政,使得后唐出现了短暂的 “小康之治”,但也未能从根本上解决后唐的内部矛盾。李嗣源去世后,后唐的政权更迭愈发频繁,李从厚、李从珂先后登上皇位,却都未能挽救后唐的颓势。


(二)末帝李从珂与石敬瑭的权力死结

李从珂是后唐明宗李嗣源的养子,他身材高大,状貌雄伟,以骁勇善战著称。早年,李从珂跟随李嗣源南征北战,立下赫赫战功,深受李嗣源的器重。然而,李从珂的皇位来得并不光彩。公元 934 年,他以 “清君侧” 为名,起兵反叛,推翻了李从厚的统治,自己登上了皇位,史称后唐末帝。


李从珂即位后,面临着诸多内忧外患。其中,最让他头疼的,便是手握重兵的河东节度使石敬瑭。石敬瑭是李嗣源的女婿,同样以骁勇善战闻名,在军中威望颇高。李从珂对石敬瑭猜忌已久,担心他会威胁到自己的皇位。而石敬瑭也深知李从珂对自己的不信任,心中早有反意。


公元 936 年,李从珂终于对石敬瑭下手了。他下令将石敬瑭调任天平节度使,试图以此削弱他的兵权。石敬瑭自然不愿坐以待毙,他拒绝调任,并公开反叛。李从珂随即派张敬达率大军讨伐石敬瑭,双方在晋阳展开了激烈的战斗。石敬瑭自知兵力不敌,于是向北方的契丹求援,以割让燕云十六州为代价,换取契丹的支持。这一决定,不仅改变了后唐的命运,也深刻影响了此后数百年的中国历史。


二、石敬瑭的背叛:以地换兵的疯狂赌局(一)生死存亡下的 “卖国计划”


石敬瑭反叛后,面对后唐大军的征讨,局势对他极为不利。后唐军队在兵力和装备上都占据优势,石敬瑭帐下仅有 5 万兵力,难以抗衡中央军。在这生死存亡的关头,石敬瑭的谋士桑维翰献上了一条 “毒计”—— 借契丹兵以解危局。桑维翰深知,仅凭石敬瑭自身的力量,难以抵挡后唐的进攻,而契丹作为北方的强大势力,拥有精锐的骑兵和强大的战斗力,若能得到契丹的支持,石敬瑭便有了一线生机。


然而,石敬瑭为了换取契丹的援助,竟提出了令人震惊的屈辱条件:割让燕云十六州,每年向契丹进贡三十万匹绢,并且认契丹皇帝耶律德光为父皇帝 。燕云十六州,这片广袤的土地囊括了今天的北京、天津以及山西、河北北部的大部分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中原王朝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天然屏障。

这里地势险要,山峦起伏,长城蜿蜒其中,是中原地区的重要防线。一旦失去燕云十六州,中原大地将直接暴露在游牧民族的铁骑之下,再无险可守。石敬瑭此举,无疑是将中原的门户拱手相让,等同于开门揖盗,置国家和民族的安危于不顾。


(二)契丹铁骑南下与后唐防线崩塌

石敬瑭的请求正中耶律德光下怀,契丹早就对中原虎视眈眈,渴望南下扩张。936 年九月,耶律德光亲率 5 万骑兵南下,这支契丹铁骑,兵强马壮,装备精良,一路上势如破竹。后唐名将张敬达奉命阻击,却在太原城外被契丹军队打得大败。

张敬达是后唐的一员猛将,他所率领的军队也是后唐的精锐之师,但面对契丹骑兵的强大攻势,却难以抵挡。契丹骑兵擅长骑射,机动性强,他们在战场上纵横驰骋,如入无人之境,后唐军队在他们的冲击下,防线迅速崩溃。


石敬瑭出城拜见耶律德光时,全然不顾自己年长耶律德光 11 岁,竟然行父子之礼,甘为 “儿皇帝”,其卑躬屈膝的姿态令人不齿。此后,石敬瑭与契丹联军一路南下,所到之处,河北诸镇望风而降。这些藩镇将领,或是畏惧契丹的兵威,或是为了自身的利益,纷纷选择投降,后唐的防线就此土崩瓦解。河阳节度使苌从简更是不战献关,将洛阳的门户拱手让给了敌人。洛阳,这座后唐的都城,此时已完全暴露在敌人的面前,岌岌可危。


三、洛阳悲歌:自焚君王与王朝落幕(一)玄武楼最后的火光


随着石敬瑭与契丹联军的步步紧逼,洛阳城陷入了一片恐慌之中。后唐末帝李从珂深知大势已去,却仍不甘心束手就擒。他试图组织最后的抵抗,然而,人心已散,军队士气低落,一切都已无力回天。


清泰三年闰十一月二十六日 ,这是一个注定被历史铭记的日子。李从珂眼见各路援军迟迟不至,洛阳城危在旦夕,他的心中充满了绝望。在这最后的时刻,他做出了一个悲壮的决定 —— 携曹太后、刘皇后及皇子李重美登上了玄武楼。这座曾经见证了后唐兴衰的建筑,此刻成为了他们最后的归宿。


刘皇后望着城下的敌军,心中充满了仇恨与不甘,她提议焚烧洛阳城,让石敬瑭得到一座空城,同时也为后唐陪葬。她的眼神中透露出决绝,似乎只有这样,才能挽回后唐的尊严。然而,李重美却站了出来,他劝阻母亲说:“新帝入城之后,必定会劳民伤财地重建洛阳。我们为何不能给百姓留下一线生机呢?” 李重美的话语中充满了对百姓的怜悯,在这乱世之中,他依然保持着一份难得的善良。刘皇后听后,沉默不语,最终放弃了焚城的念头。


李从珂怀抱传国玉玺,静静地站在玄武楼上,俯瞰着这座即将易主的都城。他的眼中没有泪水,只有无尽的悲哀。他想起了自己曾经的雄心壮志,想起了后唐曾经的辉煌,然而,这一切都已成为过去。

如今,他即将走向生命的尽头,后唐也将随着他的死亡而灭亡。他缓缓举起火把,点燃了周围的柴草,瞬间,大火熊熊燃烧起来,吞噬了他的身体,也吞噬了后唐的最后一丝希望。后唐,这个曾经辉煌一时的王朝,在历经 14 年后,终于落下了帷幕。


(二)石敬瑭的 “胜利” 与千古骂名

石敬瑭与契丹联军顺利进入了洛阳城。曾经繁华的洛阳,如今已满目疮痍,百姓们在战火中流离失所,哭声、喊声交织在一起,仿佛是对这个乱世的控诉。石敬瑭望着眼前的景象,心中却没有丝毫的喜悦。他知道,自己虽然赢得了这场战争,成为了这座城市的新主人,但他也将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


在契丹人的支持下,石敬瑭在洛阳称帝,建立了后晋政权。他登上皇位的那一刻,心中或许有着一丝得意,但更多的却是不安。他明白,自己的皇位是靠出卖国土和尊严换来的,他将永远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事实也正如他所料,他的所作所为遭到了后世的唾弃和谩骂。人们称他为 “儿皇帝”,指责他割让燕云十六州的卖国行径。他的名字,成为了千古罪人,被后人所不齿。


欧阳修在《新五代史》中评价石敬瑭:“轻万乘之尊,耻一国之弱,屈身于穹庐,却遗恨于永世。” 这句话精准地概括了石敬瑭的一生。他为了一己之私,不顾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做出了令人发指的行为。

他的行为不仅导致了后唐的灭亡,也让中原地区陷入了长达数百年的战乱之中。燕云十六州的割让,使得中原地区失去了北方的天然屏障,契丹铁骑可以长驱直入,给中原百姓带来了沉重的灾难。此后的宋朝,为了收复燕云十六州,多次与辽国展开战争,却始终未能成功。石敬瑭的这一行为,深刻地影响了此后数百年的中国历史,成为了中国历史上一段难以磨灭的伤痛。


四、历史余震:燕云十六州的蝴蝶效应(一)中原失去北方屏障

燕云十六州的丢失,犹如一道沉重的伤疤,深深地刻在了中原王朝的历史上,带来了深远的影响。这片土地,自古以来就是中原王朝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重要防线,其战略地位极其重要。它地势险要,山峦起伏,长城蜿蜒其中,构成了一道天然的屏障,阻挡着北方游牧民族的铁骑南下。然而,石敬瑭的这一卖国行径,使得中原王朝失去了这道重要的防线,华北平原从此无险可守,契丹、女真、蒙古等游牧民族的骑兵可以长驱直入,如入无人之境。


此后的 400 余年里,中原王朝始终笼罩在北方威胁的阴影之下。北宋时期,虽然宋太祖赵匡胤意识到了燕云十六州的重要性,曾在内府库专置 “封桩库”,打算用金钱赎回失地,但最终未能实现。宋太宗赵光义更是两次北伐,试图收复燕云地区,却在高梁河之战和雍熙北伐中遭遇惨败,宋军损失惨重。这两场战役的失败,不仅让北宋收复燕云十六州的梦想破灭,也使得北宋在军事上陷入了被动防御的局面。

此后,北宋与辽国进行了长期的战争,却始终未能收复燕云旧地。1004 年,北宋真宗抵澶州北城,与辽国在澶州定下了停战和议,史称 “澶渊之盟”。根据盟约,北宋每年要向辽国进贡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以换取暂时的和平。这一盟约虽然维持了宋辽边境长期的相对稳定状态,但也让北宋在外交上处于弱势地位,每年的岁币成为了北宋沉重的负担。


到了南宋时期,靖康之耻更是让中原王朝遭受了沉重的打击。由于燕云十六州的丢失,北宋失去了北方的屏障,金兵得以长驱直入,攻破汴京,俘虏了徽钦二帝,北宋灭亡。宋室被迫南迁,建立了南宋。靖康之耻成为了南宋人民心中永远的痛,也让南宋在面对北方政权时始终处于劣势。南宋虽然也曾多次北伐,试图收复失地,但都以失败告终。燕云十六州的丢失,不仅让中原王朝失去了大片领土,也让中原地区的经济、文化遭受了严重的破坏,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二)五代更替与华夷之辨

石敬瑭以 “儿皇帝” 的身份割地称帝,不仅改变了中原王朝的政治格局,也开创了一个极其恶劣的先例。他 “借外兵夺权” 的模式,犹如一颗毒瘤,被后世军阀纷纷效仿,成为五代时期政权更迭频繁、短命化的重要因素之一。


后汉高祖刘知远,在石敬瑭称帝后,曾担任河东节度使,手握重兵。他目睹了石敬瑭借助契丹力量登上皇位的过程,心中也燃起了野心。当契丹灭后晋,中原陷入混乱之际,刘知远趁机在太原称帝,建立后汉。他同样借助了契丹的势力,在一定程度上向契丹妥协,以换取支持。然而,后汉仅仅存在了四年,就因内部矛盾重重而灭亡。


郭威,作为后周的开国皇帝,也未能摆脱这种模式的影响。他在起兵反叛后汉时,虽然没有像石敬瑭那样直接向契丹借兵,但他也利用了当时的政治局势,与一些势力勾结,以增强自己的实力。郭威建立后周后,试图进行改革,整顿朝政,但由于五代时期的积弊太深,他的努力未能从根本上改变局势。后周在郭威和柴荣的统治下,虽然出现了一些起色,但也仅仅存在了九年就被北宋取代。


石敬瑭的 “儿皇帝” 行径,更是对儒家传统的华夷观念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在儒家思想中,华夷之辨是一个重要的观念,强调华夏民族的正统地位和文化优越性,认为华夏是文明的中心,而周边的少数民族则是夷狄,应该接受华夏文化的熏陶和统治。然而,石敬瑭的行为却打破了这种观念,他向契丹称臣纳贡,认契丹皇帝为父,这种卑躬屈膝的姿态,让人们对传统的华夷观念产生了怀疑。


在石敬瑭之后,中原地区的政权更迭频繁,许多政权为了争夺皇位,不惜借助外部势力,甚至向少数民族政权称臣。这种现象让人们开始反思华夷之辨的真正含义,也让人们意识到,传统的华夷观念已经无法适应当时的政治局势。为了重构中原文化认同,强化 “正统” 意识,宋代的统治者和思想家们开始进行一系列的努力。

他们强调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推崇理学,试图通过加强文化教育和道德规范,来重塑人们的价值观和民族认同感。同时,宋代的统治者也在努力加强中央集权,削弱地方势力,以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稳定。这些努力,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五代时期的混乱局面,但也为宋代的政治和文化发展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


结语:短视者的历史审判

936 年的这场巨变,如同一记重锤,狠狠地砸在了历史的长河中,泛起层层涟漪,久久无法平息。它不仅是后唐的终点,更是中原王朝命运的转折点,让中原王朝从此走向了被动防御的艰难道路。石敬瑭,这个被权力和欲望蒙蔽了双眼的人,为了满足自己的一己之私,竟然将国家的战略要地燕云十六州拱手相让。他以为这样就能换来自己的皇位和一时的安稳,却没想到,他的这一行为,如同打开了潘多拉的盒子,给中原百姓带来了长达数百年的战火与苦难。


石敬瑭的名字,注定要被永远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成为后人唾弃和批判的对象。他的故事,就像一面镜子,警示着我们每一个人:在权力与利益的诱惑面前,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坚守自己的底线和原则。

任何短视的妥协,或许能带来一时的利益,但从长远来看,终将成为历史的沉重枷锁,让我们的国家和民族付出惨痛的代价。在追求个人利益的同时,我们更应该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放在首位,为了国家的繁荣富强、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喜欢布南温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内容来自网友分享,若违规或者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 密码: [--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打开微信,扫一扫[Scan QR Code]
进入内容页点击屏幕右上分享按钮

楼主前期社区热帖: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创建您的定制新论坛频道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