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小1和爸爸谈历史:朱元璋大杀功臣
这一期我们谈谈朱元璋大杀功臣,在中国古代的开国皇帝中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大杀功臣,怎么会是“前无古人”呢?我们之前谈过,刘邦就大杀功臣,所以韩信才会感叹,“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
刘邦是杀功臣,可对比朱元璋,那是小巫见大巫了,刘邦只能算“小杀”,朱元璋才是“大杀”。刘邦是把韩信等一批大将杀了,也有牵连,但是为数不算多,朱元璋一杀就是好几万,绵延十好几年。
他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朱元璋大杀功臣是和我们上一期谈的建立开国制度相联系的。
一是朱元璋的建章立制和过往不同,不是小修小补,是推倒重来。比如,秦皇汉武唐宗宋祖都不喜欢宰相分皇帝的权,但是,谁也没有废宰相。朱元璋废了宰相,不仅不任命宰相,把宰相的机构——中书省连根拔了,他是通过彻底打破旧世界的方式来建立新世界的,是“破坏性创新”。
二是朱元璋的性格,吴晗先生说他是个“十足自私惨刻的怪杰”,一语中的。这种性格就决定了在打破旧世界的过程中,明太祖不会像唐太宗那样善言纳谏,更不会像宋太祖那样“杯酒释兵权”,而是要杀杀杀,杀他个干净。
那他到底是怎么大开杀戒的呢,总要有个理由,不能平白无故的杀人呀。
他首先杀的就是宰相胡惟庸,杀了胡惟庸之后又罗织了一个“胡党”,以此为借口做了我们上一期谈的废宰相的事情。后来又杀了大将军蓝玉。把两个没啥关系的案子放在一起,成为“胡蓝党狱”,前后绵延十几年,胡惟庸案牵连三万多人,蓝玉案牵连一万五千多人,还牵连到开国第一功臣李善长。
到了后来,朱元璋疑心更重,觉得满世界都是胡惟庸一党,必须肃清,这个时候就不仅仅是杀功臣了,而是要无限制扩大打击面,写有《明史稿》的万斯同(后来清代官修《明史》就是以万先生著作为蓝本)说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京城居民有一半被杀,一半被流放,看似夸张,却可能接近事实。是不是前无古人了?
我的天,这也太吓人了,能大致说说这样的大案是怎么发生的吗?
我们谈谈大致的线索。
明代刚刚建立,朱元璋就已经对李善长不满意了,只是不好直说。朱元璋曾经和他的“诸葛亮”——刘基有过一次推心置腹的“密谈”,开门见山就说要更换李善长。刘基说:“李善长是开国元勋,能调和各路将领,还是应该让他当宰相。”朱元璋说:“他多次要害你,你还为他讲好话,如此高风亮节,我要任命你为宰相。”
刘基是什么样的人物,当然不愿意蹚浑水,赶紧推辞。朱元璋接着问,“你觉得杨宪怎么样?”杨宪和刘基的私交很不错,但是,刘基没有因为私交而废国家大事。他说,“杨宪有相材而无相气。”没有做宰相的气度。朱元璋接着问,“那汪广洋怎么样?”刘基说,“汪还不如杨。”朱元璋说,“那么胡惟庸呢?”刘基不屑一顾,说了一句分量很重的话:“此小犊,将偾辕而破犁。”意思是,用这样的人驾驭大明,那是要翻车的。
朱元璋说,恐怕还是要劳烦先生你出来做宰相。刘基说自己“疾恶太甚,又不耐繁剧”不是做宰相的材料,推辞了,并且说,天下还是有很多人才的,希望朱元璋留意。
那朱元璋接受了刘基的建议吗?
完全没有。
杨宪先做了中书左丞,如刘基所料,此人确实有才能,但缺乏气度,想把之前的功臣都罢免了,换自己人。不仅得罪功臣集团,更为朱元璋所不容。皇帝换李善长是要削弱宰相权力的,上来一个新的宰相,马上全面启用自己人,想干啥。所以,洪武三年(1370年),杨宪就被杀了。汪广洋成为新的宰相,汪是个只会喝酒赋诗的文人,不久就离开了权力中枢。
接任的就是胡惟庸。胡惟庸是李善长推荐的,他和李善长还是姻亲。胡惟庸是个厉害的角色,很会逢迎皇帝,朱元璋也觉得胡惟庸能力很强。但是,这个人人品糟糕,他擅权结党,甚至扣留对他不利的奏章。他得知刘基对他的评价后怀恨在心,诬告刘基找了一片有王气的地方营造自己的墓地,戳中了朱元璋的痛点。根据各种史料,刘基最后死于胡惟庸之手。胡惟庸还想害大将军徐达,只是一时没能如愿。
这样的人,朱元璋能容得下吗?
开始的时候还好。胡惟庸很善于拍朱元璋马屁,在功臣里面算是后辈了,与皇帝冲突不大。但是,时间一长,朱元璋那种自私、猜疑就显露出来。
洪武十三年(1380年)正月春节期间,朱元璋突然宣布,以“擅权植党”罪处死胡惟庸,同时废除宰相制度,并且规定,以后子孙都不许提出恢复宰相制度,《皇明祖训》记载了朱元璋的圣旨,“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将犯人凌迟,全家处死。”
胡惟庸杀了,宰相制度也废了,不就好了嘛,怎么还杀了三万多人?
胡惟庸擅权结党,挟私报复,害死功臣,他的死是咎由自取。但是,从朱元璋的角度看,小小胡惟庸何足挂齿,他要肃清的是整个功臣集团。结党营私处死胡惟庸够了,但是要牵连功臣集团,就得罗织更大的罪状。
为了达到目的,朱元璋在洪武十五年(1382年)设立特务机关——锦衣卫,宣布胡惟庸不是一个人,而是有一个”胡党“(胡惟庸集团)。锦衣卫立刻逮捕“胡党”,刑讯逼供,罗织罪状,胡惟庸的罪名就不止于结党营私,而是逐步升级,最后定为叛国罪(勾结日本和蒙古)和谋反罪,牵连到李善长。
根据刚才谈的李善长卸任宰相之后,上来的是杨宪、汪广洋,再是胡惟庸,老李都“退休”那么久了,怎么还被牵连啊?
因为李善长功劳太大,权威太重,而且在退休之后依然对朝政有很大影响,朱元璋是无法容忍的。
李善长被比作萧何,是低估了的。他的功劳要比萧何大。萧何的功劳在于“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就是后勤部长。李善长不仅是后勤部长,还有定策之功。朱元璋还是小头领的时候,李善长就去投靠了。见面就说了极有分量的话,”秦末大乱,布衣出身的刘邦豁达大度,知人善任,用了五年时间成就帝业。现今天下土崩瓦解,你如果以刘邦为榜样,天下指日可定。“打下滁州,朱元璋提升他为参谋,言听计从。从这个角度上来说,李善长对于朱元璋差不多相当于萧何+张良。
后来,李善长地位越来越高,李善长以中书省左丞相主持政府日常事务,册立后妃、太子、诸王,建立各种制度,事无巨细,全权处置。所以,到了洪武三年(1370年),大封功臣,李善长以太师、左丞相的身份,封为韩国公,岁禄(年薪)四千石粮食,还得到了皇帝赏赐的“免死铁券”,可以免除自己“二死”,儿子“一死”。
等一下,这里有问题了,他有“免死铁券”,怎么还被杀了?而且,李善长都已经被封为公爵了,还谋反干啥?
问的好。
免死铁券是有例外条款的,“谋反”是不能“免死”的。为了要杀李善长,他就必须“谋反”,至少必须和“谋反”挂钩。最后认定,李善长知道胡惟庸要谋反,但是没有及时报告,包藏祸心,等同于参与谋反。于是乎,七十七岁的李善长,和他的家属七十余人,被一并处死。受到株连的开国元勋还有一长串儿。
关于第二个问题,当时已经有人想到了。明初大才子解缙就写了为李善长辩污的“鸣冤状子”,由人冒死代为上奏。概括起来很简单,“李善长为陛下打天下,功臣第一。如果帮助胡惟庸谋反,即使成功了,也不过是功臣第一。他已经年迈,根本没有精力,何苦如此!”朱元璋看后哑口无言,也没有治罪。可见,朱元璋也知道是冤案。
胡惟庸杀了,李善长全家都杀了,还牵连了三万多人,这下差不多了吧?
并没有。刚才概括谈到过“胡蓝党狱”,“胡党”除掉了,还有“蓝党”呢。
蓝就是大将军蓝玉,蓝玉是鼎鼎大名的常遇春的小舅子,打仗百战百胜,功劳极大。洪武二十六年二月八日早朝时,锦衣卫指挥蒋某突然控告蓝玉“谋反”,说他伙同他人企图趁皇帝到郊外举行“藉田”仪式时,发动兵变。蓝玉当场被拘押,突击审讯。次日,蓝玉连同家属一并处死,同样罗织的“蓝党“,株连处死的高官,有公爵一名、侯爵十三名、伯爵二名,连坐处死的功臣及其家属达一万五千人。
这也太惨了,朱元璋杀人没完了吗?
朱元璋杀胡惟庸和蓝玉以及胡蓝党人是明着干的,他还暗着杀了一位大功臣。
谁呀?
大将军徐达!
武将里面,徐达功劳是最大的,朱元璋对徐达一直称兄,称徐达的夫人为嫂。徐达从来不居功,为人很低调。但是,朱元璋却对他很猜忌,多次试探,徐达为了不引起反感,一直没有在京城置办“豪宅”,朱元璋就说,“徐兄功劳大,我想把吴王旧邸送给你。”徐达再三推辞。有一天,朱元璋邀请徐达在吴王旧邸饮酒,乘他酒醉,命人把他抬到吴王寝宫就寝。徐达醒后大惊失色,跑到阶下叩头,连呼死罪。朱元璋大为喜悦,随即在吴王旧邸前为他建造甲第,并且在牌坊上题写“大功”二字。等装修好了,朱元璋看了说:“可以了。”徐达便不敢再装潢,朱元璋更加高兴了,不时“车驾临幸”。
就这样一位功臣,朱元璋也不放心,不放过。据明史专家吴晗先生记载,洪武十八年病了,(徐达)生背疽,据说这病最忌吃蒸鹅,病重时皇帝特赐蒸鹅,没办法,流着眼泪当着使臣的面吃,不多日就死了。
功臣宿将之中,唯一逃过一劫的是和朱元璋一起放牛的儿时伙伴——汤和。他早早地主动交出军权,请求归隐,晚年“益为恭慎,入闻国论,一语不敢外泄”,完全看透了皇帝的心思,不让皇帝感到功高盖主。小心谨慎地隐居乡下,才得到善终。
这也太狠了,开头时候谈了,他为了打破旧世界,建立新世界,要杀人,但是也没有必要这么杀人,徐达已经那么低调了,还是被杀,我觉得应该还有其他原因。
朱元璋作为农民造反的领袖,当了皇帝之后,首要考虑的是江山不能丢。他和之前朝代的开国皇帝又都不一样,他出身太低下了,身边的功臣大多出身比他好,比他有文化,当年平起平坐打天下,得了天下一时间没有适应角色的转换,朱元璋就不能忍了。
而且,朱元璋称帝时已经四十一岁,天下大定时六十岁。他不像李世民那么年轻,十八岁起兵,二十七岁定天下,诸功臣到他年老时也都老了,子孙即位没有后顾之忧;他也不像赵匡胤,三十三岁黄袍加身,身边还有其弟赵光义驾驭功臣。朱元璋面对的是一群比他年轻的文武功臣,子孙幼弱,万一自己去世,子孙怕是驾驭不了这群功臣宿将,必须大开杀戒。
他的太子朱标就颇有微词,曾劝朱元璋不要滥杀无辜。朱元璋当时没有说什么,第二天,拿着一根满是荆棘的棍杖丢在地下,让朱标去捡。朱标看到上面都是刺,面有难色。朱元璋拿起棘杖,用利剑削去上面的荆棘,交给太子说:“你不能拿有刺的棍子,我把刺都给你削掉,不好吗?”意思很明显了,我把功臣给你都杀了,你做太平天子,不香吗?
朱元璋没有想到的是,朱标先于他去世了,朱标的儿子——朱允炆被立为太子。朱元璋去世,朱允炆继位,就是建文帝,朱允炆的叔叔燕王朱棣起兵造反。胡蓝党狱加起来牵连四万五千多人,功臣宿将杀没了,朝廷也就没人能抵御燕王了。
贴主:布南温于2025_04_21 21:30:05编辑
内容来自网友分享,若违规或者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楼主前期社区热帖: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