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语胡言:阿根廷的启示
1.阿根廷是“中等收入陷阱”的典型国家,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期曾经是南美最发达的经济体。凭借潘帕斯草原的肥沃土地,成为全球重要粮食和牛肉出口国,被誉为“世界粮仓和肉库”,还凭借丰富的自然资源(如铍矿、铀矿、石油)等,成为重要的资源出口国。1900年人均GDP为美国的一半,超过日本及多个欧洲国家(如芬兰、挪威),1913年建成南美首条地铁,识字率高达65%,在当时拉美国家中独树一帜,汽车和电话普及率超过法国、日本,一时风头无两,妥妥要成为发达国家的势头。但好景不长,1930年军事政变终结了长达70年的经济稳定,开启政权频繁更迭的时代。后续政策摇摆不定,导致经济结构失衡。著名的贝隆主义更是发生了划时代的影响(1946年后),一方面是国有化与保护主义成为国策的基调,政府大量干预经济,建立庞大的国有企业体系,但效率低下,严重依赖补贴,抑制市场了竞争。另一方面是民粹主义兴起,通过超发货币来维持高福利政策,埋下通胀隐患,并且开始孤立于国际市场,导致工业产品失去了国际竞争力。外部因素主要是二战后的欧洲需求下降、石油危机、国际债务问题等,都加剧了经济衰退。而1982年的马岛战争进一步激化国内矛盾,致使国民经济一蹶不振。针对内忧外患,阿根廷也进行过新自由主义改革,1991年实施比索与美元1:1挂钩的固定汇率,虽然短期抑制了通胀,但导致美元债务激增,外汇储备枯竭,2001年爆发史上最大债务违约(950亿美元),经济崩溃,失业率飙升,贫困率突破50%,货币贬值与资本外逃导致民众储蓄蒸发,社会动荡频发,改革宣告失败,其后继续着通胀与债务恶性循环,2023年通胀率高达211.4%,贫困率超40%,外债压力巨大(欠IMF超440亿美元)。这一次米莱政府的激进改革已经广泛铺开,采用的休克疗法,主动让比索一次性贬值54%(1美元兑800比索),削减政府部门,推动国企私有化,取消价格管制等措施初见成效,最终成功与否还需拭目以待。2.阿根廷人民对“中等收入陷阱”感受殊深,很愿意反思一番,检讨检讨这个陷阱是否可以避免。有相似经历的国家更愿意研究研究,避免自己也进入陷阱之中。阿根廷快速发展的转折点在1930年的军事政变,也就是政治不稳定,各种政治势力斗争激化,表明政治体制有明显的弱点,经过一番角力,最后强权的势力占了上风,产生了相对稳定的贝隆政权,开始了“贝隆主义”的实践。在经济上开始国有化,一开始还是有效果的,政府掌握了大量财富,能够建立庞大的政府机构(对政治稳定有利),也有足够的财政能力建立福利制度,获得了民众的支持。但是,政府一旦掌握了通过税收进行社会二次分配的权力,同时又掌握了初次分配的权力(通过国有企业),民营经济就被边缘化,从而失去了发展创新的热情,因为无利可图,资本也就没有进入实业的积极性,财政收入自然也就下降了。为了让政府有足够的财政能力,开始了染上了一种“财政顽疾”,就是不断地举债和印钞,结果就是无法遏制的通货膨胀和债务违约,从此再也没有逃离出来。另外,为了解决日益严重的失业问题,开始不断扩大由财政养活的管理机构和人员,造成机构臃肿人浮于事,财政负担难以为继,只好继续举债和印钞的恶性循环。这些都是为了国家的利益而采取的措施,不能说是别有用心,只能说“出发点是好的”,因此,对“贝隆主义”的评价一直是两面的,毁誉参半。作为旁观者,我们不得不说,“贝隆主义”就是让阿根廷经济状况积重难返的罪魁祸首。至于他引领的民粹主义思潮是另外一个问题,虽然也十分重要,但此处暂且存而不论。3.国家的发展要考虑国际形势的影响,但更紧要的是国家政策的取向。阿根廷在用印钞和举债的方式推动经济发展的时候,经济自主能力就逐渐丧失掉了,货币汇率和“债务陷阱”任何一个都足以打垮其经济体系,更何况是两大摧毁力同时出现。在经济问题显现出来的时候,不是考虑如何增强产业竞争力,也不考虑经济转型,而是一味地加大印钞的数量和举债的力度,导致一时的危机变成了长期的衰退,而且愈演愈烈,让后代来到世上就成为负债累累的债务人,哪里还有“创富”的精神?政府没有能力,社会没有动力,国民经济自然陷入泥潭,而且大多数人都感到无计可施,终于想到一种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办法,这就是促使信仰新自由主义的米莱上台,用壮士断腕的方式进行彻底的改革。极端的情况采用极端的手段,米莱改革的方式完全与“贝隆主义”相反,从这一点讲,称为“反贝隆主义”也不为过。换言之,阿根廷这数十年的历史就是在错误的道路上狂奔的过程,错过了无数机会,耽误了大好的时间,留下了一个破败不堪的烂摊子。两三代人的沉痛代价,不能不说太过残酷,而肇始就是政府垄断带来的短时福利,短视的普罗大众接受了“贝隆主义”,最终陷入“中等收入陷阱”中难以自拔。阿根廷的悲哀不是停滞不前,而是长时间的“陷落”,从一个比较富裕的国家变成贫困的国家,从一个比较发达的国家变成落后的国家。越陷越深源于他们醒悟得太晚,也源于他们对政府的错误选择了容忍,不得不让人感慨系之。
4.任何经济改革都要立足于利国利民,而不应该是“利政利管”。政府习惯于从自己所处的地位考虑问题,从有利于自身的立场制定政策,往往就会带偏了社会。很多“民粹主义”的表现是“国粹主义”,实质上是“政粹主义”,就是张扬政府的正确性,忽视了自省的价值,忘记了纠错的意义,甚至造成一错再错错上加错的危险趋势,积重难返沉疴难治,最后只好“病笃乱投医”,或者用另一个错误掩盖原来的错误,或者通过“加码”的方式缓解痛苦,或者用权宜之计以解燃眉之急,从而积累更大的危险。长期债务要让后代偿还,无异于把风险转嫁给了后代,这样就会打击年轻人的积极性,甚至对未来失去希望,导致整个社会失去了动力。衰退的惯性是十分强大的,错误的政策还会不断地强化衰退的趋势,竟然会持续数十年。不是没有人想改变现状,但是阻力实在太大,没有巨大的力量推动,期望的改变很难发生,导致整个社会都随波逐流了。米莱政府的改革力度是前所未有的巨大,无论如何都会产生效果,在糟糕透顶的情况下,任何改变都不会比以前更差,所要观察的是激烈的改革是否能达到民众的预期,或者说能否让大众认为眼前的付出是值得的。不管最终会是什么状况,米莱政府的改革确实为阿根廷开启了希望之门。
特别声明:本文援用数据资料均通过DeepSeek-r1获取。
贴主:布南温于2025_04_21 17:15:00编辑
内容来自网友分享,若违规或者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楼主前期社区热帖: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