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闲谈古今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坛主管理]

月下虫鸣:野生朝鲜传

送交者: 布南温[♂☆★★声望品衔11★★☆♂] 于 2025-04-12 19:36 已读 369 次 1赞  

布南温的个人频道

+关注

明洪武二十五年,以兵变皇袍加身的原高丽部将李成桂向当时的明皇朱元璋派去使臣,在表示臣服的同时并请更国号。当时李朝所申请的两个名字,一为朝鲜,一为和宁。第二年,明朝使者带着皇帝的回信来见李成桂


“东夷之号,惟‘朝鲜’称美,且其来远,可以本其名而祖之。”


说成白话就是:“朝鲜这名咂我看就挺好,而且由来已久,可以用它。”于是李氏朝鲜王朝就这样应运而生了。


【就从朝鲜说起】


若说起朝鲜半岛的民族起源,很多朝鲜族人一定会充满傲娇地告诉你那必须是生于那长白山顶的檀君,他老人家可是有千年的历史,堪称半岛民族最古老的祖先。关于此事,多为神话传说,具体的放在最后再说。现在,还是先从信史上来说一说有关早期朝鲜的故事吧。


我们需将时间先调回到公元前1046年的某天。那一天周武王伐纣。在攻破朝歌后,周人联军从地牢中解救出一位垂死的囚徒。他就是曾誓言与比干一起死谏纣王,最终却被关入监狱的殷商太傅--箕子


虽然周武王对这位前朝贤者非常敬重,但箕子还是无法接受商亡的现实。周天子只能将位于遥远东方蛮夷之地的朝鲜册封给他,任其带领他的人民迁徙居住!这位箕子便是有史可寻的朝鲜君主一代目!而他治下的朝鲜则被史家称为箕子朝鲜(或箕氏朝鲜)。


关于箕子是如何带领他的人民历经各种磨难最终抵达封地的,史料上语焉不详。只知道他最终到达了朝鲜,并给生活在那里的人民带来了殷商的文化和礼教,以及农桑种植的技术。箕子还在朝鲜大力推行所谓“八条之教”,也就是类似汉高祖“约法三章”之类简明的律法。


据说他所治下的朝鲜,民风极其淳朴,可以说“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妇人贞信,饮食皆用笾豆(中原民族使用的食具)。以至于孔夫子都曾经羡慕不已


箕氏朝鲜从周武王时期一直延续到汉惠帝初期,八百多年,历经四十一世。在今天的平壤,甚至还可以看到箕子的墓碑(当然只是徒具象征意义)。

中原进入战国时期后,逐渐强大起来的燕国开始对包括朝鲜在内的东方领土虎视眈眈。朝鲜侯(箕子的某位后代)自然不会束手待毙,他立即作出战略部署准备好好教训一下无礼的燕人,并重新竖起遵奉周天子的大旗。关键时刻有位叫作”的朝鲜大臣及时喊停,在为朝鲜侯申明利害后又前往燕国说服燕王打消了东进的念头。这是箕子朝鲜在中国史料中不多的一段记载。


但俗话说“躲得过初一,躲不过十五”。在伟大的燕昭王使燕国再次伟大后,燕军在大将秦开的率领下一鼓作气拿下了包括辽西、辽东在内的两千多里土地。其边境已拓至朝鲜境内。燕人在那里还修筑了长城鄣塞(朝鲜大宁江长城遗址)。而朝鲜的国势也因此遭到了严重削弱,从而不得不向燕国俯首称臣,这就是《史记.朝鲜列传》中所说的“自始全燕时尝略属真番、朝鲜”。


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后,在原燕国东方疆域的基础上又进行了外扩,这片地方就是《史记》中所提到的“秦故空地上下鄣”(据考古学家考察在今朝鲜清川江南岸安州至江西郡咸从里一带)。此时的朝鲜侯为箕子第四十代孙箕否,在强秦面前,他也怂了,自甘成为秦国辽东郡的外徼,臣服于秦。


始皇晏驾后,天下就乱了套,山东六国诸侯后裔便借着陈胜、吴广的起义再次反扑。数年战争后,汉接替了秦成为天下共主。新生王朝暂时无力东顾,与朝鲜的边境便又退回至燕时的边塞,两国以浿水(今清川江)为界。


这个时候,箕否已经去世,他的儿子箕准即位并称王。成为箕氏朝鲜第四十一代也是最后一代君主。


【改天换日】


汉高祖刘邦末年燕王卢绾叛逃匈奴。当消息传到辽东边塞时,一个叫做卫满燕人默默改换上朝鲜人的装束,率领着一千余人的燕国亡民越过辽东塞,东渡浿水进入了朝鲜。虽然史籍并未明言,但他很可能是参与卢绾叛乱的燕国贵族之一。


此后他主动谒见朝鲜王并成功骗取到宠信,在以边臣的身份居住在西部封地时,他不停地招募中原流民,招兵买马。当羽翼丰满后,他先是诡称汉人大军已杀入朝鲜,后又表示愿率精锐宿卫王都。


朝鲜王批准了卫氏的请求。当卫满率领着杀气腾腾的军队出现在国都王险城时,一切都晚了。在短暂抵抗后,王师被击溃,末代朝鲜王箕准带着数千人民狼狈地从海路向南逃窜。


据说箕准最后从朝鲜半岛南部登陆,成功袭破那里的马韩部落,自立为王。此后,箕氏灭绝,王权重又交回马韩种人手中。


卫满成功篡位,国号仍为朝鲜,历史上称之为“卫氏朝鲜”。这时的朝鲜西北与汉接壤,北方是被称作貊的东北蛮夷(包含高句丽),东方是沃沮和秽人,南方为真番和临屯等小国。辽东郡太守看上卫满的能力与其约为汉之外臣,令其管理塞外蛮夷并保护边界安宁,作为回报汉则提供军事及经济援助。就这样,卫氏朝鲜逐渐强大起来,开始逐步臣服周边小国。到汉武帝时期,朝鲜已成为朝鲜半岛上最强大的国家。


【灭国建郡】


汉武帝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为警告不断膨胀的朝鲜,汉朝派出使者涉何交涉。但显然自我感觉良好的朝鲜王卫右渠(第三代朝鲜王,卫满之孙)并未将此当一回事。


出使失败的涉何竟在浿水河边擅自杀死了护送自己的朝鲜裨王。为了复仇,朝鲜派出军队闯入辽东干掉了时任辽东东部都尉的涉何但这也彻底激怒了汉朝,导致朝鲜之战的爆发。


同年秋天,武帝招募了很多罪囚,组成了朝鲜远征军(汉朝时的瓦格纳部队)。汉军近六万人分为水、陆两部,分别由楼船将军杨仆左将军荀彘率领,齐头并进。虽然声势浩大,但战况却并不尽如人意。水、路大军分别在王险城下(今平壤)和朝鲜西边碰了钉子。


眼见军事打击未见成效,汉武帝再次派出特使卫山想借兵威劝降朝鲜。朝鲜王这次很给面子,他不但答应愿意投降而且还派太子亲自同卫山一起面君谢罪。不过在浿水岸边,朝鲜人和汉人却因彼此猜忌致使和谈崩毁,朝鲜太子回返王险城。而调停失败的卫山也被汉武帝砍下了脑袋。


接下来便是新一轮的猛攻,两路汉军终于都有了突破,两军最终将王险城包围。但是,由于荀、杨二将贪功心切,彼此不和,导致大军围困王城数月而不破。后来在朝廷派来的“监军”公孙遂的帮助下,荀彘夺军成功。


此时王险城内,在汉军威压下,人心思变。朝鲜尼谿相趁机杀死了朝鲜王右渠,奈何大臣成巳又反,荀彘又派出已经投降的右渠之子长降和朝鲜相路人之子回城煽动朝鲜百姓,最终成巳被诛,王险城坡,享国八十余载的卫氏朝鲜就此灭亡。


元封三年夏(公元前108年),汉军传檄而定沃沮、真番、临屯等地,武帝在此设立乐浪、玄菟、真番、临屯四郡,至此整个半岛北部全为汉朝所有。


【南方故事-三国传奇】


同一时期的半岛南部,正是所谓三韩之地,其中盘踞半岛南部西北的称作马韩(前面说过此时为箕氏所占),它是半岛南部最大的一股势力。而另外两国则为横亘在东部和南部拥有大量燕秦亡民后裔的辰韩和弁韩。


三韩此后逐渐发展为三国势力,分别是新罗、高句丽和百济。


新罗


到汉元帝五凤元年(公元前57年),辰韩六部共立朴赫居世(据传说此人生于如瓢形状的卵中,故其国人以谐音为其取姓“朴”氏)为王,立国名为新罗。东汉光武帝时,该国王位又被昔氏取得。到明帝永平三年(即公元60年),据传一只金柜从天而降,里面有个小孩自称金閼智,他的后代金未邹在曹魏景元三年(即公元262年)又接掌了昔氏新罗,此后王室一直由金氏把控。2009年的韩剧《善德女王》描写的就是金氏新罗著名的女王德曼的故事。

新罗在朝鲜半岛的历史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因为在唐朝时它曾短暂统一了半岛,也许从那时起作为朝鲜民族的觉性便开始出现了。


高句丽


该国的创建者朱蒙是从北方夫余王族逃来的王子。他于汉元帝建昭二年(公元前37年)建立了高句丽,最初都于纥升骨城(位于今辽宁桓仁县境内)。最初他们受汉辽东郡管辖,自昭帝建立玄菟郡后便又受玄菟郡节制。

王莽篡汉后,在新莽与高句丽间的矛盾被激化了,使高句丽渐渐叛离了中原王朝。东汉建立后,逐渐强大的高句丽开始了与汉即周边民族的和战生活。他们的势力也在此时逐渐向南渗透进原朝鲜和东沃沮的领土。


三国时,毋丘俭曾大破高句丽,北魏时他们又渐渐强大起来,其势力甚至覆盖了整个朝鲜半岛北部。与南部的新罗和百济成犄角之势。


百济


西汉成帝鸿嘉三年(公元前18年),高句丽王朱蒙之子温祚为躲避王位之争率领部分人民来到朝鲜半岛南部的慰礼城(即韩国首尔)建立了百济国。


由于该国位置与日本列岛较近,在接收了大量中原亡民的同时也有大量的倭民迁徙生活其中,对日后该国的政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啊!檀君】


最后让我们再回到一开头谈到的檀君问题。几乎所有现存的朝鲜史料中都将其尊奉为朝鲜民族的始祖,然而他的事迹却最早出现在十世纪成立的高丽王朝的一部著作中。

话说檀君的父亲-桓雄是朝鲜神话中天帝桓因的庶子,他来到下世的白头山(即长白山)聚徒三千,在山顶神坛树下建立神市。


那时,有一熊一虎同居一穴,时常祈求桓雄想要化身为人。于是桓雄就给它们灵艾一炷,大蒜二十枚,并嘱咐它们道“你们就吃这些,并躲在不见日光之处百日,便能化为人形。”熊虎按照他说的只吃大蒜等物,但是那头老虎却不能不见日光,所以只有那头黑熊最后化为一名妇人。


此后,熊女思春,每每于神坛树下咒愿能有身孕。这些都被桓雄听到,于是他便化为一英俊男子与熊女婚配,使其诞下一子。此子因生于神坛树下,故名“坛君”(也有说是在长白山顶神檀树下,所以也写作“檀君”),名字叫做王俭


你还记得朝鲜王城的名字吗?王险城,这与传说中檀君的名字只有一字之差。有些学者就认为所谓“王险”即来源于檀君王俭的误传(如高丽历史学者金富轼在其《三国史记.高句丽本纪》中就记载道:平壤者,本仙人王俭之宅也),这就从一个层面承认王俭即檀君在历史中可能真实存在的可能性。

而至于檀君此人所处的历史时期,如按李氏朝鲜史书《东国通鉴》的记载被认为公元前2333年是檀君王俭元年,即我国传说尧帝在位时期。而其统治下限即是箕子到达朝鲜的那一年。《三国遗事》中就记载道:“周虎王(即周武王,高丽时代为避高丽惠宗王武之讳而改)即位己卯,封箕子于朝鲜,檀君乃移于藏唐京。后还隐于阿斯达(山名,即今韩国黄海道殷栗郡、安岳郡交界处的九月山)为山神,寿一千九百八岁。”


由于对檀君信仰深信不疑,很多韩国的百姓都会虔诚地来到我国长白山(他们叫白头山),以此祭拜他们的祖先。上世纪90年代,据说人们发现了檀君的墓葬,就在今日朝鲜首都平壤东北三十八公里文兴里的一座古墓,但其真实性却仍被质疑。

喜欢布南温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内容来自网友分享,若违规或者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 密码: [--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创建您的定制新论坛频道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