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闲谈古今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坛主管理]

梁先生私塾:王健林没跑,但还有多少企业家敢留下?

送交者: 布南温[♂☆★★声望品衔11★★☆♂] 于 2025-04-09 8:20 已读 580 次  

布南温的个人频道

+关注



如果你还记得2017年的热搜名场面,那句“先定一个小目标,比如先赚它一个亿”响彻大江南北,王健林,成了“中国首富语录”的代表。



但今天,他不再是那个意气风发的地产王者。



在这个以“做空时代”为主旋律的商业世界里,王健林的名字,像极了一位还坚守在风口上的老兵。



2025年3月,极目新闻披露,王健林持有的80亿元股权遭全面冻结,冻结期限三年。一时间,坊间哗然——这个三年前还被誉为“6000亿债务清零奇迹”的企业家,再次被拉入风暴中心。




王健林的新闻再次刷屏,不是因为扩张、上市、并购,而是——还债



要知道,从2017年起,万达的“去地产化”转型就已开始;到2020年疫情冲击时,万达的重债结构一度摇摇欲坠;而到了2023年,王健林用三年时间还清6000亿,堪称房地产史上最强自救。



可现在,这位已经71岁的企业家,还没来得及喘口气,又一次被推到悬崖边上。



而另一边,那些曾和他并肩冲上顶峰的地产明星,很多人已经消失在海外,带着亿万资产,从容退场。



但如果你问我,我怎么看王健林?我会毫不犹豫地说:敬佩,甚至认同。



是的,在一个可以跑的年代里,他没有跑。


01
王健林没跑,但他们都跑了

恒大许家印,被曝转移资产百亿港币,疯狂融资、挪用、兑付、骗贷。2023年被刑事立案,身陷囹圄,留下千万烂尾楼和几百万断供业主。




SOHO潘石屹,早在2014年就开始套现出售北京、上海核心地段写字楼,2020年全面收割,2021年移居海外,期间还多次被曝海外巨额捐赠、回避国内投资责任。




绿地张玉良,在2022年“财务爆雷”前已悄然辞职,一度被质疑关联资金外流,留下数十个停工项目。



他们都是曾经叱咤风云的地产大佬,但当泡沫破裂时,他们选择了“个人止损,集体买单”的模式




而王健林呢?他没跑。




他没有移居国外,没有放弃万达这个品牌,没有通过“技术性破产”逃避责任,没有选择“儿子当甩锅侠”就抽身而退。



他选择的,是——还钱,用三年还清6000亿债务。这是多么不可思议的数字,几乎是每年还掉一个中国中型上市公司的总资产。



他曾经卖掉了20多个城市的万达广场,砍掉了大半海外项目,甚至向阿里、苏宁、京东引入战略资本,依旧没有放弃企业主体。



而结果呢?现在的他,却再次面对80亿股权冻结。



当我们谈企业家的“成功”,往往是市值、并购、IPO敲钟那一刻。但哲学家的视角告诉我们:企业家最重要的,是向历史交代、向社会交代,而不是向财富交代。



所以,当恒大像一座倒塌的金字塔暴露出贪婪和空心的结构,当潘石屹在“套现-捐赠-跑路”的链条中精准完成财富转移,而留下中国市场一地鸡毛时,我反而看到王健林在“逆哲学”的方向上选择了留下



他说:“万达还钱是企业家的本分。”



是的,本分。




02
商人的维度:什么是责任?什么是失败?



身为一个商人,我当然知道数字的力量。




六千亿不是一个简单的“还清了”就能说明的问题,那背后,是多少管理架构的拆除、团队解散、金融结构重组、资产流动性牺牲,以及从“地产-文旅-轻资产运营”的战略跳跃。更不要说这三年期间王健林还要面对儿子王思聪的“舆论绞杀”,资本市场对万达的冷眼,和公众情绪的分裂。



但就是这样的背景下,他还是做了几件很多人不敢做、也不愿做的事:


没有跑路,没有技术性破产;


没有将资产转到海外,也没有设法逃脱法律与道德责任;


没有让万达“变成一个壳”,而是仍在尝试用内容、影院、体育等文旅方式,继续保有“万达”的精神内核。



所以我想说,王健林其实是这个时代为数不多,还相信“企业家精神”的商人。



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在71岁的年纪重新出发;不是每一个企业家都在跌倒之后,还能不怨天尤人,默默修复伤口。


你可以说他固执,可以说他没有互联网时代的轻盈,可以说他的“儿子问题”影响了品牌公信力。但我宁愿选择一个“固执地还债”的企业家,也不要一个“漂泊地套现”的商人。




那么我们该问的不是“他失败了吗?”,而是——“他承担了吗?”



在“赚快钱”的时代,很少有人谈责任,因为责任不上市,也不分红。但王健林却偏偏选择了一条最笨的路:承担




这是哲学意义上的孤勇者。




但也正因如此,他的结局才值得反思——在今天的中国商业语境下,企业家还敢承担吗?还值得承担吗?



03
商人的视角:留在中国的企业家,为什么越来越少?

身为长期研究家族办公室和资本出海的我,看到的是一个现实趋势:




当财富没有护城河、当政策不可预测、当公共叙事越来越功利,越来越多的企业家选择了“悄悄转移资产,静静等待退出”。



这是一个不能说破的潜规则。



于是我们看到:




企业家集体“技术性失踪”,用法人轮替、信托隔离、海外架构等手段,从容抽身;


企业财富“表面流血,实则早已脱壳”,最终让社会、市场和购房者买单;


资本结构悄然变化,境外信托成为标准配置,海外身份成为隐形盾牌。




而此时此刻,王健林的选择显得如此不合时宜——甚至让人怀疑,他是不是“太相信规则了”。




04

争议的背后:


中国需要怎样的企业家



这场关于王健林和潘石屹的对比,不只是两个名字的命运分岔,更是我们这个时代对“企业家角色”认知的分水岭:




是“生意为本”,还是“社会为本”?


是“套现安全”,还是“信义担当”?


是“跑了算赢”,还是“扛住算强”?




一个国家的企业家,不只是GDP的来源,更是文明的具象化承担者。他们是这个时代的叙事者,是价值观的隐喻投射者。




如果我们只敬佩聪明的、套利的、轻盈的企业家,而对那些“用肉身抵债”的老兵视而不见,我们将失去的不只是商业伦理,更是时代的尊严。


05
历史不会奖励完美的选择,但会记住有担当的灵魂



王健林的故事还没有完结。




他的轻资产模式能否真正解救万达,我们无法预言;他的股权冻结是否只是资本游戏的又一轮博弈,我们也不便揣测。




今天我敬佩王健林,不是因为他还清了6000亿,也不是因为他还愿意“扛”,而是他提醒了我们:企业家,不该只是生意人。企业家,应该是时代的担当者。




但我愿意相信,每一个企业家,在年逾七旬、负债压顶、风口已过时,仍愿意挺身承担的瞬间,不是天真的妄想,而是那个我们时代最后的浪漫




一个国家真正需要的企业家,从来都不是“离开的人”,而是那些在艰难中仍愿意留下的人



正如我始终相信的那句话:



财富的尽头,是哲学。哲学的尽头,是生命。生命的尽头,是存在的价值。



王健林,或许不是最成功的商人,但他是这个时代,还值得敬佩的企业家




你说他天真,我说他浪漫。

喜欢布南温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内容来自网友分享,若违规或者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 密码: [--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打开微信,扫一扫[Scan QR Code]
进入内容页点击屏幕右上分享按钮

楼主前期社区热帖: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创建您的定制新论坛频道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