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与树:人口爆炸!孟加拉凭什么养活1.71亿人?
孟加拉国土面积14.7万平方公里,介于安徽省(14万km²)和辽宁省(14.8万km²)之间。
1.71亿又是个什么概念?相当于2个四川省,50个蒙古国。按世界人口排名,孟加拉排在第8位,其国土面积不足俄罗斯的1%,却刚好排在俄罗斯前一位。
其人口密度高达每平方公里1265人,相当于中国北京的6倍。
01
“人口地狱”:高密度人口、贫穷和灾害
孟加拉国是亚洲最贫穷的国家之一。2023年人均GDP约2551美元,人均GDP不到中国的四分之一,约40%人口日均生活费低于2美元。国土的80%属恒河三角洲平原,地势低洼,每年雨季约1/3土地被洪水淹没,台风、海平面上升更威胁着沿海地区数千万人,在全球自然灾害风险指数里排第五。
然而,这里也是全球最“农村化”的社会之一:农村人口占比超60%,人均耕地不足0.05公顷(约半个篮球场)。尽管被贴上“亚洲最穷国”标签,孟加拉国却未出现大规模饥荒,稻米自给率超90%。
这碎片化的土地,支撑起稻米年产量超3800万吨的农业奇迹。
02
农业奇迹?恒河馈赠与代价
孟加拉极高密度的人口,都源自于脚下的这片土地——恒河三角洲。
恒河-布拉马普特拉河冲积平原提供全世界最肥沃的土壤,每年淤积沉降的厚度可达1厘米。丰饶的土地,英国曾因之成就帝业,如今仍是恒河流域的沃土,但令人唏嘘的是为何土地富饶,生长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民却极其的贫困,贫穷和富饶为何同时存在?自然灾害为何频频光顾这个天府之国?
1. 恒河三角洲的“黑色黄金”恒河冲积平原的肥沃土壤富含有机质,最肥沃的耕地,年沉积淤泥厚度达1厘米,土地肥力天然再生,配合年均2000毫米的降水与密布的水网,形成天然“粮仓”。孟加拉国水稻种植面积占耕地75%以上,单位面积产量达4.74吨/公顷(全球平均为4.6吨)。
2. 三熟种植与绿色革命遗产热带季风气候使农作物可全年生长,通过推广高产品种(如IR8杂交水稻)、化肥与灌溉技术,孟加拉国实现了水稻一年三熟的种植模式。单位面积产量接近中国水平,基本满足国内粮食需求,过去30年,其水稻产量翻倍,成为全球第四大稻米生产国。
3. 土地碎片化和过度开发
90%农户耕地不足2公顷、家庭平均耕地不足0.4公顷,机械化难以推广,70%农民依赖手工劳。为最大化产量,农民采用精耕细作模式:稻田养鱼、间作蔬菜、屋顶种植……这些“碎片化创新”虽提升土地利用率,却也加剧劳动力过剩与生产效率瓶颈。
4.水资源悖论:每年洪灾摧毁农田,但洪水带来的养分与淡水灌溉支撑了农业韧性。5.收益递减:化肥与农药过度使用导致土壤退化,单产增长趋缓;农业占GDP比重从1971年的60%降至2023年的13%,却吸纳43%劳动力。6.马尔萨斯阴影:人口增速虽从1970年代的3%降至1.1%,但由于基数过大等原因,每年仍净增约200万人,粮食需求持续攀升。案例:诺阿卡利地区的农民拉赫曼一家,5口人耕种0.3公顷土地,年收入不足1000美元,却需供养3个孩子——“我们像蚂蚁一样劳作,但永远追不上物价”。
*马尔萨斯陷阱:人口增长是按照几何级数增长的,而生存资源仅仅是按照算术级数增长的,多增加的人口总是要以某种方式被消灭掉,人口不能超出相应的农业发展水平。
7.全球气候变化。若全球升温1.5°C,海平面上升将淹没孟加拉国11%的土地,威胁1800万人生存。2020年洪灾曾摧毁70万吨粮食,造成40亿美元损失。
气候变化可能使2050年稻米减产17%(国际粮食政策研究所预测)。
03
人祸?殖民遗产与现状困局
是的,孟加拉的灾难除了自然灾害,还有人祸。
2023年河北省受到洪灾影响,最大淹没面积占全省的0.75%,而孟加拉全国有80%都属于洪水泛滥区域,就像是一个巨大泄洪区伪装成了国家。印度靠北就安全得多了,所以印度在和孟加拉边境交界的地方修筑了法拉卡大坝,孟加拉极力阻挠,搞不好哪天两国关系不好,天灾会直接变成“人灾”。
孟加拉人民赖以生存的土地需要稳定的自然气候,以及用尽可能多的田地来种植农作物。但这类关系着肚子的农业,却无法快速带来经济收益,尤其是对于殖民者来说。
从1767年开始,英国殖民者“改稻种鸦”,他们毁掉大量农田,种植各种来钱快的经济作物,其中就有罂粟,再做成鸦片,向中国贩毒。
于是乎,孟加拉国内脆弱的粮食生产供应直接崩塌,加上每年频发的自然灾害,富裕丰饶的恒河三角洲居然饿殍遍野。目前公认的数据是死亡大约一千万人,而当时孟加拉人口只有三千多万人!当时的驻印度英国总督Warren Hastings也承认饿死了三分之一的人,几乎就是在执行种族灭绝。
1943年英国殖民时期的孟加拉大饥荒导致300万人死亡,孟加拉出生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阿玛蒂亚·森在《贫困与饥荒》中尖锐指出:饥荒源于殖民政府强推经济作物(如黄麻)取代粮食,“丰饶中的贫困”揭示饥荒源于分配制度而非产量。
独立后的路径依赖
这一创伤至今影响深远——1971年独立后,孟加拉国仍依赖黄麻出口,但合成纤维冲击致产业萎缩,未能完成农业向工业的转型。
尽管孟加拉国已是世界第二大服装出口国,但农业仍被锁定在低附加值链条,工业与农业的断层加剧内卷。
政策滞后和阶级固化:土地改革失败,地主阶层垄断资源,农村贫困固化;前10%人口掌握28%财富,底层50%人口仅拥有17%的财富。
04
破局,“人口炸弹”到人口红利?
1.计划生育的意外成功
1970年代起推广避孕与女性教育,生育率从6.9(1971年)降至2.0(2023年),成为南亚生育率下降最快国家。
代价:重男轻女导致性别比例失衡(男女比104:100),童婚率仍达51%(UNICEF 2023)。
2.工业化的曙光与阴影
成衣业崛起:吸纳500万女性就业,出口占比超80%,但工人月薪仅100美元,劳工权益问题频发。
土地与能源瓶颈:工业用地价格10年涨3倍,电力缺口达30%,制约产业升级。
3.环境和气候危机的终极考验
若全球升温1.5°C,海平面上升将淹没11%国土,3000万人流离失所;盐水入侵已威胁内陆20%耕地。
专家警示:孟加拉国经济学家侯赛因·齐勒·拉赫曼指出:“我们的农业已接近生态极限,必须用工业化创造非农就业,否则人口红利将转为灾难。”
顺带提一下,孟加拉最大的化肥厂——沙迦拉化肥厂,是中国企业建设的。孟加拉的水稻单产面积如今大大提高,离不开培育良种和使用化肥,大米产量从1971年的1000万吨大幅提高到3500万吨,这才接住了最近50年的人口大量增长。
05
未来畅想:行走刀锋之上
孟加拉国的生存逻辑,是一场与自然、历史和全球化的艰难博弈。
恒河三角洲的馈赠让它暂时避开了马尔萨斯陷阱,但严重开发的农业、脆弱的经济结构和气候危机,正在将1.7亿人推向新的临界点。
如何在有限资源下,将“人口负担”转化为“人力资本”?答案或许有一个核心和两个方向
一个核心:工业革命。
两个方向:①技术突围。推广耐盐碱水稻、垂直农业技术,提升土地效率;②制度革命。打破土地垄断,完善社会保障,释放女性劳动力潜力。
06最后
孟加拉国的农业内卷化,本质是经济结构单一的产物。其成衣出口业虽吸纳400万工人,却仅贡献GDP的11%。要打破“高密度贫困”循环,必须推动产业升级:发展化肥、农机、食品加工等涉农工业,将劳动力从土地中解放。
毕竟,养活1.7亿人不能仅靠精卫填海式的农业内卷,更需要普罗米修斯式的工业之火。
这片土地上正在发生的故事,不仅是孟加拉国的生存史诗,更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所有人口大国在经济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性之间的永恒抉择。
内容来自网友分享,若违规或者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楼主前期社区热帖: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