愁死!农民赚了美国人的钱
从“乡下人”到副总统:J.D.万斯与中美话语风波背后的复杂心理图景近日,美国副总统J.D.万斯(J.D. Vance)在接受福克斯新闻采访时,将中国人称为“农民”(peasants),语气之中似有贬意。这番言论迅速引发中国政府与网民的强烈反应,批评其言辞无礼、缺乏风度。然而,若将这句话放回万斯本人的成长背景与心理轨迹中审视,也许我们可以读出一个更复杂、更矛盾的内心世界。J.D.万斯出生于1984年俄亥俄州一个经济拮据、家庭动荡的社区。他成长于美国的“锈带地带”,那是一片曾经的工业繁荣地,如今却被全球化浪潮冲刷得几乎面目全非。他的母亲长期深陷毒瘾,父亲缺位,他自小由外祖父母抚养长大,生活艰难而混乱。可以说,他是美国“草根阶层”的典型代表——也正是他自己在自传《乡下人的悲歌》(Hillbilly Elegy)中所定义的“hillbilly”。从这样一个背景出发,万斯通过自身奋斗进入耶鲁大学法学院,跻身精英阶层,最终成为美国副总统。这种跨阶层、跨身份的飞跃,本身便是一段极具戏剧张力的励志故事。但也正因如此,他对“乡下人”的身份是复杂的:既认同、也排斥;既自豪、也羞耻。当他说出“中国人是农民,还赚美国人的钱”这句话时,表面上似乎是一种经济民族主义的攻击姿态,但深层次或许更像是对自身成长背景的一种投射——那种“我们这些低贱出身的人也能翻身”的宣告,也可能隐含着对中国这个曾被视为“落后国家”的强势崛起的一种扭曲的“认同”:你们和我一样,出身低微,却能成就伟业。从这个角度看,这句话或许并非单纯的贬低,更像是一种粗鲁但真实的“敬意”,只不过在政治语言中,少了修饰与克制,多了锋芒和情绪。中国方面当然有理由感到不快,因为作为一国副总统,这种措辞本就带有强烈的外交冒犯意味。但如果稍加剖析,也许可以理解——这并不是一个精英傲慢的蔑视,而是一个“曾经的乡巴佬”对另一个“正在成功的群体”的矛盾心理。万斯今年不过40岁,对于一个政坛新星来说,这个年龄承载着理想、野心,也未免带着些许鲁莽。他的“失言”是政治不成熟的体现,也是一种情绪化的真实表达。在一个全球语境愈发敏感的时代,这种话语往往会被放大、被误解。但正是这种话语,也让我们看到一个政治人物不加掩饰的内心——哪怕其中包含矛盾、冲突与不自知。也许未来的J.D.万斯会学会如何更好地用词、如何在尊重与批评之间寻找平衡。但在这次风波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从美国底层走来的年轻政客,他面对另一个“底层逆袭”的国家时所表现出的复杂心态。既是警惕,也是敬畏;既是批评,也是投射。
已标注为梅华书香的原创内容,若需转载授权请联系网友本人。若违规侵权,请联系我们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楼主前期社区热帖: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