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老 炮 儿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坛主管理]

李嘉诚,最后还是被查了。说2句。

送交者: 太湖清奇[★★★实事求是★★★] 于 2025-03-29 17:12 已读 3400 次 4赞  

太湖清奇的个人频道

+关注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有感于李嘉城被查

最近,李嘉诚的事情搞得沸沸扬扬,最新的新闻是中共当局下场,“依法查处”李嘉诚卖港口一案。这一决定,不仅让李嘉诚的交易陷入停滞,更让整个市场对中国政府的干预政策感到不安。当局此举,试图用行政手段控制资本流动,但真正的后果,是让投资者对中国市场的稳定性产生深深的怀疑。有人惊呼:“市场不自由了,资本要逃离了!”也有人拍手叫好,认为这是对“资本无序扩张”的有力反击。也有人拍手叫好,认为这是对“资本无序扩张”的有力反击。然而,在这场风波的背后,真正值得深思的,却是政府与市场信心,谁更重要的问题。

许多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都经历了自由市场与国家干预的权衡。然而,事实证明,凡是长期依赖国家直接控制市场的经济体,最终都会面临结构性危机,甚至导致经济衰退。资本市场的稳定性和投资者的信心,比政治控制更为重要,而中国政府当前的政策,正严重损害了这一点。

李嘉诚到底做了什么?

这场风暴的导火索,是李嘉诚旗下的和记黄埔计划出售其海外港口资产给贝莱德公司。然而,事情远没有表面上那么简单。官方的审查理由是“反垄断调查”,但熟悉反垄断法的人都知道,审查的重点通常应该是收购方的市场影响,而不是卖出方。

换句话说,政府要查的是贝莱德是否会形成市场垄断,而不是李嘉诚是否能卖!然而,现实是,李嘉诚却成了众矢之的,被视作资本家“背信弃义”的典型,甚至被扣上“卖国”的帽子。港口还没卖出去,罪名倒是先砸在了李嘉诚的头上。

市场信心,比政治控制更重要

中国经济奇迹的核心,在于改革开放。在过去四十多年里,中国依靠市场化改革,吸引了全球资本,使企业家们得以利用市场机制实现增长,最终形成了今天的经济规模。然而,近几年,政府对市场的干预越来越多,甚至直接干涉企业的正常商业交易,这种做法,不仅破坏了市场规则,更让投资者对中国市场的可预测性产生了深深的质疑。
资本是最敏感的,一旦嗅到风险,就会撤退。 这次政府插手李嘉诚的交易,向市场发出了一个危险信号:即使是合法的商业行为,也可能因为政治因素被叫停。今天是李嘉诚,明天是谁?外资还能放心吗?
政府干预不会增强经济,反而会让企业更害怕投资。 在一个随时可能被行政命令打破规则的市场,企业家们唯一能做的选择就是尽快套现、撤资、寻找更安全的市场。
市场最怕的是“不确定性”。 资本市场需要稳定的规则,而不是随时可能被政治考量推翻的政策。如果中国政府可以随意阻止商业交易,那么国际投资者会如何看待中国市场?

李嘉诚并非不知道这次出售会引发争议,所以采取了“缓兵之计”——和黄公司宣布暂缓交易,至少在4月2日之前不会签署协议。这是典型的“风头过去再说”策略。然而,问题是,这场风暴不是一时兴起,而是一次系统性调整的结果。 但是,李嘉诚可能低估了一个问题:现在的政策环境已经变了。从过去的“欢迎外资、尊重市场”,到如今的“政府随时可以干预”,这不仅是一次对个别交易的干涉,更是在向所有企业家发出一个信号——政府可以随时叫停你的一切商业决定,明白不?

市场是有记忆的,资本是胆小的。当一个企业家如履薄冰时,其他企业家会更加小心,甚至选择“润出去”。试问,谁会愿意在一个不确定性极高的环境中投资?

这次对李嘉诚的审查,并非孤立事件,而是近年来政府频繁干预市场的延续。从“共同富裕”到平台经济整顿,再到教培行业的急刹车,每一次政策调整,都让资本市场经历一次剧烈震荡。

有人会说:“市场经济怎么可能没有政府干预?”当然,政府干预是必要的,问题在于干预的尺度。如果政府频繁以行政手段介入企业决策,动辄用“国家安全”“反垄断”来限制市场行为,那么企业家的信心就会被彻底摧毁。

企业家需要的,是稳定、透明、可预期的商业环境。如果政策朝令夕改,企业家不仅要担心市场竞争,还要随时提防政府干预,那他们唯一的选择,就是尽快抽身而退。

对企业家的误解,最终伤害的是市场

近年来,一种奇怪的论调在舆论场上盛行:资本家天然逐利,因此政府必须牢牢“管住”他们,以防止他们背叛国家利益。但事实是,一个健康的市场经济,必须建立在企业家自由经营的基础上。

李嘉诚并不是第一个被误解的企业家,未来也不会是最后一个。马云的故事还历历在目,当年一句“银行当铺思想”,直接让蚂蚁金服IPO戛然而止。如今,李嘉诚的海外交易也被按下暂停键,下一个又会是谁?

市场的繁荣,不仅依靠政策红利,也依赖于企业家的信心。如果今天我们用行政手段打压一个企业家,明天谁还敢在这个市场中施展拳脚?

中国市场正在失去国际资本的信任

过去几年,中国市场经历了大规模的资本外流,这并非巧合,官方的否定我觉得很苍白。我认为,既然前几段是真实的,如果我是外资,我也会选择暂时离开。

GPT给出信息,我认为还行,请参考:

1. 在过去几年里,外资企业对中国市场的投资兴趣正在减弱:
2023年,中国吸引的外国直接投资(FDI)同比下降超20%。
多家跨国公司,包括苹果、三星、奔驰等,正在逐步调整供应链,减少对中国市场的依赖。
国际资本对中国市场的信心下降,更多资金流向印度、东南亚等地。
2. 资本管制的增加,让企业和投资者更不安
除了限制资本流动,中国政府还在加强对资金跨境流动的监管。例如:
严格外汇管制,企业和个人难以自由转移资金。

GPT小结说:
加大对外资企业的审查力度,导致许多跨国公司担忧未来在中国的经营环境。 这使得资本市场的流动性下降,导致企业对未来市场的不确定性增加,进而影响投资决策。


自由与尊重,是市场繁荣的基础

企业家并不完美,他们逐利、算计、精打细算,但正是这些特质,让他们创造了财富,提供了就业,推动了经济增长。政府可以规范市场,但不能让市场窒息。

未来的中国经济,不能只靠国家投资拉动,而必须依靠市场的活力。如果政策继续走向“强干预、弱市场”的方向,投资者会逐渐丧失信心,资本外流将成为现实,而最终受到伤害的,还是整个经济体系。

我认为,古今中外的政府的角色,应该是维护市场规则,而不是随意干预市场运行。市场经济的核心是公平、透明、可预测,政府的职责是保证法律法规的公正执行,而不是根据政治需要干预正常的商业交易。
1. 让市场决定资源配置
市场的作用是通过供需关系调节资源流向。如果政府过度干预市场,企业就会失去动力,最终导致经济活力下降。
2. 建立稳定、可预测的商业环境
一个健康的市场,需要清晰、稳定的规则。政府如果可以随意改变政策,投资者就会对中国市场失去信心。
3. 避免短期政治考量影响长期经济发展
政府干预市场,往往是出于短期政治考量,但这些政策的长期影响,可能会造成经济增长放缓,甚至导致金融危机。

结论:市场信心的崩溃,比任何外部打压更具破坏性

李嘉诚的交易被阻止,损害的不是“资本家”,而是中国经济的信用。投资者不会相信一个可以随意更改规则的市场,更不会相信一个政府随时可能叫停交易的国家。中国的经济奇迹,是在改革开放后依靠市场化改革实现的,而非依靠政府的直接干预。 如果中国政府继续试图通过行政命令控制市场,那么最终受害的,将是整个中国经济。市场信心的崩溃,比任何外部打压更具破坏性!

是让企业家如履薄冰,还是让他们自由驰骋?答案,不应该太难。

回到本题,李嘉诚应该是下决心了,放弃大陆市场,再也不回来了。


曾经春风舞轻袖,
今朝寒意透独梁。
李氏苦心含冤去,
爱国古意离人肠。

贴主:太湖清奇于2025_03_29 19:15:43编辑

https://youtu.be/pcULdP21P14


贴主:太湖清奇于2025_03_29 19:36:36编辑
喜欢太湖清奇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已标注为太湖清奇的原创内容,若需转载授权请联系网友本人。若违规侵权,请联系我们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商战不争取商人支持,如何赢? (无内容) - 太湖清奇 (0 bytes) 03/30/25
国家不应该有立场啊。中立才对 - 太湖清奇 (33 bytes) 03/30/25
(^-^) 没心没肺小兔子 给 太湖清奇 吹响一个大法螺! - 没心没肺小兔子 (89 bytes) 03/29/25
(^-^) 没心没肺小兔子 给 太湖清奇 掰来三根黄瓜! - 没心没肺小兔子 (89 bytes) 03/29/25
长叹一声 (无内容) - 铜心铜德 (0 bytes) 03/29/25
尘埃落定。 (无内容) - 太湖清奇 (0 bytes) 03/29/25

用户名: 密码: [--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创建您的定制新论坛频道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