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老 炮 儿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坛主管理]

荒城诗话:赏析苏轼和辛弃疾的两首《西江月》

送交者: 荒城冰月[♂★★★声望勋衔13★★★♂] 于 2025-02-20 6:48 已读 1052 次 6赞  

荒城冰月的个人频道

+关注
********************************************
********************************************
********************************************


荒城诗话:赏析苏轼和辛弃疾的两首《西江月》


请看M兄转贴来的趣文:同是贬官后无眠,苏轼和辛弃疾各作一首《西江月》,谁意境更高?(黄小兔)
https://web.6parkbbs.com/index.php?app=forum&act=view&tid=5233989


苏轼的是这模样儿的:《西江月·照野弥弥浅浪》(北宋·苏轼)
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
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

苏轼这首酒喝忒多了,说话稍嫌啰嗦:

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
障泥未解玉骢骄,

- 这里说“未解障泥”,跟下句的“欲醉眠”一起来看,其实就是说已经顾不上管马了。

我欲醉眠芳草。

过片:

可惜一溪风月,
莫教踏碎琼瑶。

- 上片已经顾不上管那马了,可这里却又啰嗦说“要把马栓上”,别让它踏碎地上的“月光(琼瑶)”。(文里对“琼瑶”的解释不对:“马儿啊,你莫要用蹄子踏碎了水中的琼瑶”,要干嘛?马要下水?)

解鞍欹枕绿杨桥,

- 这句最啰嗦:先说顾不上马,又说把马栓上,最后又把马鞍子解下来了。一首【西江月】总共才八句话,苏轼跟马没完没了地就写了三句。揣摩他心里就是为了显摆他是多么得潇洒不羁,潇洒得枕个马鞍子在桥上就睡了。其实就算跟俺一样喝多了瞎写,也没这么啰嗦。比俺还人老话多。哈哈

杜宇一声春晓。

- 别说,最后这句厉害!一觉睡到天亮,让杜鹃给叫醒了。这酒肯定没少喝啊。全篇一直跟马折腾的闹出来的“啰嗦”让最后这句给缓解了不少!

还是没忘了再逗一下小D,荒城问道:

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
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

上面是苏轼的一首西江月,发现八句话他竟然用了三句来写马,是不是显得重复啰嗦?

小D答道:

苏轼的这首《西江月》确实在八句中多次提到马,但并不显得重复啰嗦,而是通过不同的角度和情境来描绘马的形象,从而丰富了诗歌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障泥未解玉骢骄”:这句写马的状态,马儿还未解下障泥(马鞍下的垫子),显得骄傲而精神抖擞。这里的马象征着诗人的豪情与不羁。

    “我欲醉眠芳草”:虽然这句没有直接写马,但“醉眠芳草”暗示了诗人与马在自然中的和谐共处,马的存在为诗人的醉意增添了一份闲适与自由。

    “莫教踏碎琼瑶”:这句写诗人对马的叮嘱,不要让马儿踏碎了溪水中如琼瑶般美丽的月光。这里的马不仅是诗人的坐骑,更是诗人与自然之间的桥梁,马的存在使得诗人与自然的关系更加紧密。

    “解鞍欹枕绿杨桥”:这句写诗人解下马鞍,倚靠在绿杨桥边休息。马的存在为诗人的休憩提供了一个具体的场景,马的形象与诗人的闲适生活融为一体。

通过这三句对马的描写,苏轼不仅展现了马的形象,还通过马这一意象,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对自由生活的向往,以及他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心境。因此,这些描写并不显得重复,而是层层递进,丰富了诗歌的内涵。

荒城小结:
俺昨天挑李白的毛病,今天又挑苏轼的,估计颇有高手会嘲俺忒狂了,连李白和苏轼这类天花板人物的诗都敢挑刺儿。哈哈。其实此二人诗词固然厉害,但也不是每首都是经典。一看作者是这二人,不论写的啥都拍案叫绝,这是受了名人效应的影响,连小D,这么个机器人也沾染了人类的习惯。


再看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南宋·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苏轼是北宋,辛弃疾已经南宋了。都逃到临安偷安了。写嘛涅?只好写庄稼地。

明月别枝惊鹊,
- 这好像也骑着马呀,所以才惊动了树上睡觉的喜鹊。

清风半夜鸣蝉。

- 蝉是否半夜里还鸣?不记得小时候听到过。开篇这两句扣住了题目的“夜行”。

稻花香里说丰年,
- “说”是谁在说?一起夜行的人?还是下句里的蛙声?

听取蛙声一片。

过片:

七八个星天外,
- 近景写完了,自然该往远处写了。辛弃疾还是会填词滴!另外酒喝得也不像苏轼那么多,所以没啰嗦起来。哈哈。

两三点雨山前。
- “两三点”恰对“七八个”,用笔轻松巧妙。【西江月】上下片开头两句一般要求对仗,但古人一首【西江月】只对一次的多。俺也以为上下片都对仗的话反而显得句式木有变化。

旧时茅店社林边,
路转溪桥忽见。

- 结尾这两句虽稍微乏力(诗词的发力通常要在最后),但顺便忆个旧,再突然看见座新桥,却也非常生动。


********************************************
********************************************
********************************************


贴主:荒城冰月于2025_02_20 6:54:54编辑
喜欢荒城冰月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已标注为荒城冰月的原创内容,若需转载授权请联系网友本人。若违规侵权,请联系我们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 密码: [--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创建您的定制新论坛频道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