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诚精准解读习近平!逃过灭顶之灾
李嘉诚过去于多个关键时刻“自主走位”来守江山。尤其是早于2012年习近平上台后,他就大举将中国资产业务减剩至10%。(粤语组制图)
本台整理发现,李嘉诚过去于多个关键时刻“自主走位”来守江山。尤其是早于2012年习近平上台后,他就大举将中国资产业务减剩至10%,并同时增强其外资定位,借扩展欧洲和澳洲基建、能源等业务,建立其最大的资产实力,成功在中国经济危机和美中政治对垒等冲击下脱身,并稳健增长。不少分析认同,即使李嘉诚被禁绝中国市场,长远对其业务影响有限。
李嘉诚的长和集团,今月初拟出售巴拿马运河港口等43个国际港口资产给美资贝莱德财团(BlackRock),并获利228亿美元,惹北京强烈不满,近日被红媒连番狙击,斥李为“忘恩负义”、“卖国商人”。美媒《彭博》周四(27日)引消息报道,中国政府拟再施压,要求国有企业暂停与李嘉诚相关企业建立新合作,亦不排除限制现有合作项目,惟李嘉诚仍会如期于4月2日前签署完成交易。
北京如今威胁封杀李嘉诚,惟10年前又因为李嘉诚大举撤资中国,转投向欧洲,扬言“别让李嘉诚跑了”。然而,李嘉诚的商业王国仍按自己的计划迈向国际,10年间资产总额由10329.4亿港元,增至10645.5港元,升逾3%。表面数字上增长很轻微,但相较于不少其他中资民企近几年的风风雨雨,甚至是香港房地产商面临的结构性衰退,李嘉诚的商业王国可谓逃过了一劫。究竟李嘉诚是如何守得江山?若被禁绝中国市场,对他的王国影响有多大?
1989年“六四事件”后,曾公开支持学生的李嘉诚,却以“港资”身份大举进军中国市场。(粤语组制图)
1989年后顺着中国发展大势大举投资
翻查资料,早于1989年“六四事件”,解放军血腥镇压北京学生,国内陷入动荡危机,外资大举撤离中国。曾公开支持学生的李嘉诚,及后却以“港资”身份大举进军中国市场,成为当时中国最大的投资者,并走上时任领导人邓小平开展“经济改革”的顺风车。同时,他亦分散风险,开始扩展国际市场,在加拿大、英国和澳洲等地,透过收购和并购等方式,包括收购加拿大石油公司赫斯基(Husky Oil)、及英国主要货柜港菲力斯杜港等,将业务迅速遍及港口、石油、天然气、基建、电信等多元化核心业务。
而当时亦正值香港“九七大限”将至,李嘉诚当时在接受《泰晤士报》访问时表示,计划将香港业务比重由80%降至60%。虽然李曾否认涉及政治原因,但外界仍认为他是“以脚去向中共统治投下不信任票”。
据英国2018年解密的档案显示,李嘉诚在前英国上议院议员兼和记黄埔欧洲董事总经理德温特(Lord Derwent)眼中“极度反共”,对北京官僚制度评价甚低,但他也是“绝对现实主义者”,与北京高层保持很好关系。
2012年习近平上台后仅半年,李嘉诚就大举抛售涉及其数百亿港元的中国和香港业务和资产,尤其是房地产。(粤语组制图)
习近平上台后李嘉诚开始撤资
值得留意的是,据长和年报,2012年习近平上台后仅半年,李嘉诚就大举抛售涉及其数百亿港元的中国和香港业务和资产,尤其是房地产,包括上海东方汇经中心、南京国际金融中心大厦、北京盈科中心,及香港地标之一“中环中心”等,另拆售多个香港基建业务部分股权,包括港灯、HGC固网服务。过去10年,中、港资产总额由占19.2跌至9.7%,只有1036.9亿元,占整体资产9.7%。
同时,李嘉诚再加速国际化。2015年合并“长江实业”与“和记黄埔”,并将这些公司注册地迁至开曼群岛,被视为巩固其国际地位,并以外资身份持续扩大国际版图。
集团超过一半资产和收入来自欧洲
目前集团超过一半资产和收入来自欧洲;其次是“亚洲、澳洲及其他地区”,占比逾1成半,香港和中国大陆只有约1成。目前单计欧洲收益,达775亿港元,为中港业务总数(225亿港元)的3倍。
若李嘉诚与北京关系恶化会如何?以中国业务而言,过去10年地产占比由逾30%,缩减至低于5%;港口与基建则约20%,降至目前低于10%;零售(屈臣氏)保持增长,成为收入主力。而目前李嘉诚次子李泽楷的“盈科拓展集团”旗下“富卫保险”正计划拓展大业市场,李泽楷日前受邀出席在北京举行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并与中共总理李强同场大合照,反映其“诚意”。
综合分析指出,虽然李嘉诚的集团仍有意在个别项目投资大陆,但由于早已部署削减大中华的投资,相信即使被北京封杀的影响有限。
内容来自网友分享,若违规或者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楼主前期社区热帖: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