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时的豪门--陈郡谢氏
魏晋时期是门阀政治最鼎盛的时代,尤其是王、谢两家,成为贯穿东晋时期的顶级望族。 能成为顶级门阀,王、谢两家自然不同凡响,尤其是在东晋时期,可以说东晋的前五十年是属于琅琊王氏的,后五十年属于陈郡谢氏,也让汉末三国以来的门阀政治在他们手中达到了巅峰。 南渡前的几位士族 琅琊王氏靠司马睿称帝而执掌朝政,巅峰时期,朝中近八成的官员是和王家有关的人,而且整个魏晋南北朝时期,王家居然出了五十余人的三公,远比袁绍自称的四世三公厉害多了,更别说还有王羲之等一批文人名士,可以说东晋时期,王家是真正的天下第一家族,曾经背后是颂扬为“王与马共天下“的说法,足见其地位之显赫。 陈郡位于今天的河南周口一代。陈郡谢氏虽然频频被后人和王家并称为王谢,但谢家的巅峰期很短,不过短短十数年,但谢家的底蕴摆在那里,到了南朝依旧有很大的影响力,哪怕到了衰弱的南梁,侯景想要联姻谢家都被梁武帝斥责,说他不够资格,此举惹恼了侯景,最终导致了谢家几乎被灭门。最终谢家没能像琅琊王氏一样经久不衰,也没能如兰陵萧氏一样在隋唐两代大放异彩,一百年的豪门,就此烟消云散。 和琅琊王氏相比,陈郡谢氏的起家比较晚,南渡之前,谢家不过是一个不起眼的中层士族,虽然从曹魏时期开始,谢家就一直担任官职,但一直没能做到高官,当时谢安的父亲谢裒(pou二声)和伯父谢鲲不过是晋元帝司马睿身边一个小小的参军而已。 谢家想要升阶,要么靠做官,要么成为地方豪强,可惜谢家几位入仕的成员官职都不怎么样,加上南渡,经济实力远不如江东本土士族,因此想要起家,只能靠文化,通过文化来显明。 这其中谢鲲文化功底比较好,为谢家子弟打下一个良好的文化基础,谢鲲精通儒学却喜欢老庄之道,且能啸歌善鼓琴,深受名士王衍、嵇绍的赏识,当时谢鲲就与王敦、庾敳、阮修并称“王珩四友”。 而南渡之后,谢鲲更是和卫阶成为好友,长期彻夜长谈,也让谢鲲的名气在南渡士人中纷纷传开,谢鲲也非常放飞自我,天天和毕卓、王尼、阮放、羊曼、桓彝、阮孚、胡毋辅等人一起闭门纵酒,看淡功名,时人将他们称之为“江左八达”。 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谢家的名声开始在士人中传开,有了家族的名声,谢家南渡后的第二代子弟谢尚、谢奕、谢万纷纷出山做官,当时外戚颍川庾氏掌权,司马氏和琅琊王氏权力受限,为了平衡庾氏力量,和王氏交好的谢氏被提拔上来。 这些子弟有名声也有才干,尤其是谢万担任豫州刺史,这也是谢氏开始掌握军权的开始,至此谢氏开始成为地方方镇之一,为谢家在朝廷内外建立起基本的威望。 在庾氏衰弱之后,谯国桓氏趁机崛起,以桓温为代表,靠着北伐一步一步捞取军功,甚至想要谋权篡位,打破东晋门阀士族轮流执政的格局,显然得到士族和司马氏的反对。 东晋升平三年(359年),谢家出仕的谢尚、谢弈死了,谢万因北伐失败被废为庶人,压力给到了一直隐居东山教育子弟的谢安这里,这一年谢安已经四十多了,此前一直拒绝出仕,但现在如果不出山,那么家族就会出现衰弱,谢家的荣耀和光辉会就此结束。 因此接到桓温的征书后,谢安欣然复命,此前谢安虽然隐居东山,但名气却在朝堂内外传遍了,甚至比做官的谢万都大。 虽然出山,但朝政大权都被意图篡位的桓温掌握,谢安和王家代表人物王坦之联手,熬死了桓温,挫败了桓温篡权的心思,收回了朝政大权,挽救了司马氏的江山,至此谢安进入晋朝的权力中枢,谢家从这里开始一步登天。 短短八年,谢安就升任司徒,牢牢掌握东晋的军政大权。 陈郡谢氏的巅峰莫过于淝水之战,在淝水之战前,谢安就安排自己的侄子谢玄北上征召流民组建军队,这就是闻名后世的北府兵。 太元八年(383年),前秦苻坚带领八十万大军南下,打算灭了东晋一统天下,谢安从容不迫,安排兄弟谢石、儿子谢琰、侄子谢玄带领八万大军抵御,以漂亮的一战挽救了东晋江山。 淝水之战后,谢氏一飞冲天,一门四公,其中谢安为庐陵郡公、谢石为南康公、谢玄为康乐公、谢琰为望蔡公,也让新贵谢氏晋级为可以与龙亢桓氏分庭抗礼的顶级门阀,成为东晋最后一家当轴门阀。 既然成为当轴门阀就要面对皇权和其他士族的压力,毕竟其他士族可不想谢家一家独大,早在淝水之战前,谢安就引起宗室司马道子等人的忌惮,尤其是淝水之战的时候,谢氏在前线抵御,司马道子却在后方担任尚书事趁机揽权,战后更是构陷谢安。 好在谢安不以为意,既没有如王导、庾亮一般把握朝政,也不愿意像桓温一样震慑朝廷,反而在与皇权的冲突中选择了后退与避让,放弃了一部分权力。 太元十年(385年)四月,谢安主动交权,打算继续隐居山东,朝堂的是继续留给其他谢氏子弟,可惜还没出发就病逝了,自谢安去世后,谢家的核心成员也纷纷离世,导致谢家在朝廷上中后继乏人,一时青黄不接。 太元十年(385年),谢安病逝; 太元十三年(388年),谢石、谢玄病逝。 五年之内,曾经荣耀无比的谢氏一门四公仅剩下望蔡公谢琰了,谢琰是谢安之子,是南渡谢家第三代子弟,亲身经历淝水之战,也是能够支配北府军的最后门阀成员、 元兴三年(404年),孙恩之乱爆发,谢琰轻敌冒进战死,其两个儿子谢肇、谢峻也一同战死,此外还有吴兴太守谢邈、南康公谢明慧、黄门侍郎谢冲等谢氏子弟,之后卢循之乱中谢氏子弟也死伤不少。至此谢氏彻底衰落。 更要命的是自谢琰死后,北府军脱离了陈郡谢氏的控制,军权落入刘牢之之手,成为继门阀和皇权之外单独的军阀势力,陈郡谢氏不得已投靠刘牢之,以事功的形式维系家族地位。 刘裕就是继刘牢之后的北府兵统帅。当时同为北府军将领的刘毅割据长江中上游,与刘裕分庭抗礼。 谢混、谢灵运、谢纯、谢述、谢邵投靠刘毅; 谢绚、谢晦、谢裕、谢方明投靠刘裕,成为了北府集团的核心幕僚。 谢家在中衰之后做出这种选择,其实是为了恢复家族势力而做出的最后努力,可以说在刘裕崛起的过程中,陈郡谢氏其实是想分一杯羹的。 最终刘裕胜出,支持刘毅的谢混被刘裕赐死,其余谢氏子弟逃过一劫;与其他支持刘裕的其他谢氏成员,在刘宋王朝依旧维持士族领袖的地位,刘裕去世前安排了谢家代表人物谢晦(谢安兄长谢据的曾孙)作为四大辅臣之一。 刘裕虽然出自寒门,但也需要士族的支持,尤其是谢家这样的顶级士族,于是选择宗室和谢氏联姻,其中谢晦长女嫁彭城王刘义康,次女嫁新野侯刘义宾,谢裕长女嫁庐陵王刘义真,谢述次子谢约娶彭城王刘义康长女,三子谢纬尚宋文帝第五女长城公主等等。 在刘宋初期,谢家代表人物虽然有谢晦和谢灵运(谢玄的孙子),但他们的眼界和政治能力远不如前辈,已经成为辅政大臣的谢晦参与徐羡之等人的废杀之事,最终被迎立的宋文帝所杀,族中子弟谢世休、谢世基、谢世酞、谢世平、谢日爵、谢绍和谢遁等人因此而死。 至于谢灵运承袭康乐公,后世因文采著称,李白就有名句“群季俊秀,皆为惠连;吾人咏歌,独惭康乐“,这个康乐就是指的康乐公谢灵运;由于谢灵运好游名山大川,号称山水诗人,所以李白诗中” 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留下千古美句。谢灵运虽受重用,刘宋初期一度担任永嘉太守,可惜政治上不成熟,整日放荡不羁被人抓住把柄,死于非命,至此陈郡谢氏一蹶不振。 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好歹也是顶级士族,在南梁时期,王、谢两家也是底层士族仰慕的存在,而且梁武帝为了充面子,以顶级士族担任虚官装门面,寒门士族掌权的方式来对待这些门阀士族。 可以说在南梁的时候,陈郡谢氏虽然未能掌握实权,但日子过的还是非常舒服的,但没想到梁武帝引狼入室,居然接纳了东魏降将侯景。 南梁太清二年(548年),侯景以清君侧之名勾结南梁宗室大臣萧正德起兵反叛,短短几个月就兵临建康,在萧正德的接引下,侯景顺利进入建康城,进入都城后,侯景大肆劫掠,尤其是王、谢这样百年的顶级士族更是率先劫掠的目标,短短一夜,王、谢两家子弟几乎全部倒在血泊中,全家女子被士兵轮番强暴,并被劫掠至军营成为性奴。侯景之乱对陈郡谢氏来说几乎是灭门之灾,除了在外或者死里逃生的,大部分子弟都死于战乱之中,直接导致家族的影响力衰弱到谷底,从南陈到隋朝,陈郡谢氏无一人出任高官,唯一记录史书的仅仅是一个只有六品官的谢贞。 曾经的顶级士族至此彻底沦为寒门,从谢安出山到侯景之乱不过百年,陈郡谢氏的辉煌不过百年,而真正的的鼎盛时期不过十数年而已。怪不得唐朝刘禹锡感慨:“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陈郡谢氏家族的命运也是当时历史的真实的缩影,“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贴主:茶馆夜话于2024_11_21 20:01:09编辑
已标注为茶馆夜话的原创内容,若需转载授权请联系网友本人。若违规侵权,请联系我们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楼主前期社区热帖: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