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哲学世界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坛主管理]

中国的心灵哲学与超越问题(下)

送交者: wangguotong[☆★★声望品衔12★★☆] 于 2025-04-16 3:50 已读 981 次 1赞  

wangguotong的个人频道

+关注

蒙培元:中国的心灵哲学与超越问题(下)


关于意向、意志,同心灵的自我实现、自我超越,关系更为密切,它是说明人的实践活动的。中国哲学家普遍承认并接受这样一个命题:意者心之所发志者心之所向。意和志就是指意向、意志而言的,不仅仅是通常所谓意识,中国哲学把意向、意志看得特别重要,从而形成自己的实践哲学。是直接决定实践的,而实践是实现圣人境界的根本方法,中国传统的哲学家们都把他们的学说称之为践道之学或践履之学,就是以为心之所向而能亲身践行之,决不是仅仅变成一种理论学说。它不是以建构理论为特点,而是以躬行践履为目的。从心灵的角度而言,则是不以认知为主,而是以意向意志为主。理论辩论被斥之为口耳之学,与人的身心性命没有关系,意向意志及其实践行为和效果才是最重要的。孔子主张志于道志于学,不仅以为志向,而且以实践行为为其根本要求;不只是接受某种外在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道德意志并变成自觉的道德实践。这被认为是实现理想境界的根本途径。我欲仁,斯仁至矣。”[4] 这里所说的,不是感性欲望,而是由主体意向意志所决定的愿望。本来是心所具有的,但是要实现出来,还需要道德意志的转化,在某种意义上需要克服自我,这从根本上说是之事,不是之事,所谓先难后获,就是行而后仁。


当然,意志还有另一种用法,是指个人的主观意见和私心杂念,孔子所说的毋意毋必毋我毋固,就是指这种。心之本体虽是善,但意作为心之所发,有时却未必善,这就需要诚其意。儒家的正心诚意之学,就是使自己的心灵意志不受私心意气的影响,这是心灵的自我操持、自我修养。通过这样的心地工夫,使心有所,意有所,便能实现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这也是自我超越。


意志、意向活动在后期儒家即理学家的学说中越来越居于重要地位。朱熹曾说,他平生所守就是正心诚意四字。他把诚意看成是梦觉关,一个人有没有自我觉悟,要看他是不是诚其意。王阳明曾提出一个重要命题: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心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5] 他把意志、意向的主体实践特征说得更明确了。意之所在便是物,并不是客观存在的事物即对象物,而是主体投身于其中的实践活动,例如意在于事亲,事亲便是一物事亲是尽孝之事,是主体意向及其实践行为,孝不在于亲而在于心。这同现象学所说的意向也不相同,现象学所说,意向必有一个对象物,这个对象物可能是并不存在的意向物,如牛头马面之类。王阳明所说,则是意向所产生的实践活动,它是现实的,并且是有实际效果的。这种效果不仅证明意志的存在,而且证明圣人境界是能够达到的。他的知行合一说,把统一起来,而他的良知为知行本体之说,则把引向超越的层面,因为良知本体不是别的,就是普遍绝对之天理。后来,刘宗周竟直接把说成心之本体,是定盘针心之所以为心者,这样一来,意向意志就和形而上本体论直接联系起来了,真正变成了超越意识,而诚意则成为实现超越的根本方法。


可见,作为心灵存在,是同道德意志相联系的,作为心灵活动,则是指向超越的,指向圣人境界的。



作了以上概述之后,就会提出一个问题:中国的心灵学说及其超越思想有没有现代意义?有什么意义?


心灵问题是古今哲学家们共同关心的问题,中西哲学家们都有他们的心灵哲学,实际上他们所讨论的是一个永恒性的问题,但着眼点却并不相同。从主导方面看,西方哲学侧重于心灵的智能方面,中国哲学则更关心情感、意志方面。这是两种不同的走向。前者把人看成是理性的动物,心灵的根本特征在于理智能力,而其功能则在于认识世界。中国哲学则把人看成是情感的动物行为的动物。中西哲学都重视人的理性,但西方强调理智理性,中国则强调道德理性、实践理性,因为中国哲学的根本任务是提高人的心灵境界,而不是发展知识,是与世界和谐相处,而不是主宰世界。这样看来,它的现代意义是明显的。


在中国哲学看来,解决精神生活的问题,提高心灵境界的问题,单靠智能、智力是不行的,因此,它在理智方面并无突出的贡献,但在直觉、体验和实践方面却有充分发展,并为现代人提供了丰富的精神资源。


把心灵问题看成是精神境界的问题,而不是知识结构的问题;是人的生命价值和意义问题,而不是对世界认识到什么程度的问题,这是中国人文主义哲学所具有的最根本的特征。在当前科技时代,人的智能已发展到很高程度,并且取得了很大成就(可以造出代替人的智能机,以为人类服务,但是却不能使机器人变成人),但是无法解决情感、意志、自由、需要、目的、道德、审美等方面的问题,而这些问题正是人类精神生活中的根本问题。中国的心灵哲学把情感、意志、道德、审美作为自己的主要课题进行讨论,说明它抓住了心灵的本质,是真正的人学哲学。


中国的心灵哲学没有从分析或实证方面解决人的情感、意志、直觉、体验等问题,说明这些不是分析或实证方法所能解决的。从超越的层面说,中国的心灵哲学是一种形而上学,但它不是关于实在的形而上学,而是境界的形而上学(刘述先先生称中国哲学为境界形上学是很恰当的)。这种形上学在解决人类精神生活的问题上至今是有意义的。


中国的心灵哲学要不要真理?回答是肯定的。它所追求的是人生的真谛,也就是心灵的真实存在。这当然不能仅仅从智能方面去解决。正如吉尔伯特·赖尔所说,心不是机器中的幽灵”[6],亦如理查·罗蒂所说,心不是我们的镜式本质”[7]。但是,如果用智力倾向行为方式去解释心,尽管在逻辑分析方面有许多方便,但也有不少困难。人类的精神生活不仅包括许多方面,而且确实有形而上的超越。身心合一是中国哲学的特点,因此不可能出现笛卡儿式的二元论,不存在脱离形体的观念实体,也没有康德式的纯粹理性和形式。它同西方的行为主义、实用主义确有相似处,但又有重要区别。它是一种意义的认识,价值的真理,这是由人类心灵的需要产生的,也是人类心灵所特有的。心的特征不仅表现在智能方面,而且表现在价值、意义的不断创造方面,这对人的生命而言更为重要。人不仅能够运用语言符号,而且能够领悟到人是什么、能够创造出一个意义世界,这就是人生境界。在中国哲学看来,人如果没有仁心良知以及同宇宙本体合一的认识和体验,就只剩下一个躯壳了。


承认道德价值来源于心灵的不断创造,并经过自我修养,能够完成理想人格,实现自我超越,对越神明,无愧于心;承认心灵具有美的价值,并能够创造出一个美的世界、艺术世界,陶冶性情,提高情操和情趣,经过自我超越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意境,享受到人生的乐趣。这些都是中国心灵哲学所取得的成就,为现代人提供了丰富的精神资源。作为一个现代人,不仅要使物质生活更加富有,而且要使精神生活更加高尚。中国哲学所创造的人格类型,不管是美学的,还是道德的,只要同现代社会很好地结合起来,把心灵中最深层的东西同最高层的东西统一起来,就能够创造出更美好的精神价值。这就意味着,要把世俗化同理想化结合起来,把现实同超越结合起来。


中国的心灵哲学为宗教问题提出了一个独特的解决方法。它不是把人的情感等,人格化为彼在的上帝,而是在心灵之中求得解决。这一点被某些学者批评为缺乏超越性。但是,这种不离自我又超越自我、不离现实而又超越现实的形而上学,不仅创造了中国和东方的精神文化,而且在现实社会中有补救精神失落的作用。心是有限的又是无限的,是相对的又是绝对的。作为个体的、现实的、感性的人,他的心灵不能不具有相对性和有限性,但是,从生命的本源处说,从心灵的创造性而言,它又是无限的、绝对的。心灵的根本特征,就在于不断地追求,不断地创造,不断地自我超越最终找到人生的归宿。


在超越同现实的关系问题上,我们承认中国哲学有适应现实的一面,但这并不意味着完全服从现实。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就是对现实的超越。


中国哲学具有强烈的现实关怀与忧患意识,但是缺乏积极的批判精神,这从心灵哲学的角度讲,确实是一种自我限定。它只能实现一种精神境界,供自己受用,而无力改变现实、转化现实。因为它虽然设立了宇宙本体作为价值之源,但由于内在的自主性,一方面有利于自我实现,另一方面却缺乏客观的理性法则。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无非是一种美好的愿望,历史上权力无限的统治者,很少能做到内圣,因此,外王也就落了空。


总之,中国的心灵哲学是一种自我超越或内在超越的哲学,它在解决人类精神生活、提高精神境界方面,具有永久的价值和意义。在这个问题上,我们不仅需要历史意识,而且需要超越意识,不能把一切都看成是历史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中国的心灵哲学也有它的限定性,对此也需要进行适当的评价和批判,这样才能使它在现代社会中发出应有的光辉。


注释:


[1] 马克思·韦伯:《儒教伦理》。


[2] 中村元:《东方民族的思维方法》。


[3]《孟子·告子上》。


[4]《论语·述而》。


[5]《传习录》。


[6] 吉尔伯特·赖尔:《心的概念》,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年版,第10页。


[7] 理查·罗蒂:《哲学和自然之镜》,三联书店1987年版。

喜欢wangguotong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内容来自网友分享,若违规或者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 密码: [--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创建您的定制新论坛频道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