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哲学世界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坛主管理]

中国的心灵哲学与超越问题(上)

送交者: wangguotong[☆★★声望品衔12★★☆] 于 2025-04-16 3:50 已读 908 次 1赞  

wangguotong的个人频道

+关注

蒙培元:中国的心灵哲学与超越问题(上)


有些学者认为,中国哲学缺乏超越思想。西方一位著名学者马克思·韦伯就是如此,他认为,中国的儒教以适应现实为特征,缺乏超越的理想追求[1],东方一位著名学者中村元也认为,中国人缺乏形而上的超越思维。[2] 这些看法都是以西方宗教与哲学为参照,进行比较之后得出的结论,不能说完全没有道理,但是并不能说明中国哲学的全部特点。


中国哲学缺乏主客对立、灵肉分离意义上的超越,缺乏远离现实之上的纯粹形而上的运思,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哲学没有超越思想,没有自己的形而上学,事实上,中国哲学是一种主张自我超越的人学形而上学。它从一开始就关注人自身的问题,即人的存在、意义和价值的问题。人要找到自己的存在,实现其存在本体,亦即实现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必须超越自我而实现大我真我,这就是一种超越。它不是向外在的理想王国或彼岸世界的超越,而是在自身之内实现精神超越,我想从心灵哲学的角度谈谈这个问题。



中国哲学包括儒、道、佛三大主流派在内,都把心灵问题作为最重要的哲学问题来对待,并且建立了各自的心灵哲学,三者又有共同特点,这就是它们都主张心灵的自我超越。中国哲学认为,心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标志,人之所以灵于万物,即在于心。这个,包含许多涵义,超越问题,便从这里发生。


心具有认知功能这一点,大多数哲学家都是承认的,此即所谓认知心。荀子所说凡以知,人之性,可以知,物之理心能知道,即是指认知心。在主客对立的意义上,心作为认识主体,能够认识心之外的一切对象,包括抽象的知道就是一种认识的超越,即超越现象达到普遍,超越主观达到客观,在这方面最突出的是墨家和名辩家。墨家的逻辑学与名辩家的概念论,充分肯定和发挥了心的认知功能,逻辑学能发展出形式化思维,概念论很可能发展为理论理性学说,墨子的宗教学说也是属于这种超越思维。被人格化为外在的最高神,而人则应当服从天志上同于天。这是一种外在的超越,天志是客观的绝对标准,人则是有限的,因此要上同于天。但是把作为认识主体而把自然界作为认识对象这样的学说,并不是中国哲学的主流,而且未能得到发展,它很快为儒、道两家的心灵哲学所取代。


儒、道两派的学说虽然不同,但在心灵问题上具有一致性。他们也承认心的认知功能,但并不提倡对象认识,而是主张存在认知或本体认知。所谓存在认识,是对人的存在(包括精神存在)及其根源的自我认识,这种认识又被看作是人的存在本体的自我呈现。这种认识既是实现人的存在本体,同时也是实现心灵的某种境界,这就需要不断的自我超越,在这里,心不仅是一个实体——功能范畴,而且是一个存在范畴。心就是人的存在。中国哲学从根本上说是身心合一的,心者身之主而心不离身,身者心之躯而身不离心,因此,它没有形成灵与肉完全分离、心与身完全对立的哲学传统,虽然心的主宰地位从一开始就被确立了。


从存在的意义上说,心是活动的,不是静止不动的,就是说,一切心理现象、心理活动都是在时间中进行的。但是,由于心有其存在本体(无论道家所说的自然,还是儒家所说的天命),因此心具有无限的创造性。孔子说:出入无时,莫知其向,其心之谓与!”[3] 心作为活动的存在主体,具有能动的创造性,特别是道德的创造性。这是儒家特别强调的。孟子说: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这当然不是指对象思维,而是对人的存在本体的自我反思或自我呈现。也就是,即先立乎其大者,人有大体小体小体即耳目感官之类,大体则是心之本体,即道德心。心之本体固然是存在之源,但毋宁说是潜在的,所谓却是真正的心灵创造。


心灵创造的结果,就是建立一个超越的精神世界,也就是精神境界。这既是心灵的创造,又是自己实现自己的活动。按儒家所说,心之本体就是仁,仁者,心也(孟子),仁者,心之本体(朱子)。这是道德的创造之源,当其未实现时,它只是一种潜在可能性,当其呈现时,便成为一种很高的精神境界。后来的新儒家(即理学家)提出仁者与天地万物为一体仁者浑然与物同体,把仁的境界变成形而上的本体境界,表现了普遍的宇宙关怀,具有宗教境界的意义,这不能不说是心灵的超越。儒家认为,人就其本性而言,具有一种善或向善的完满性,人在宇宙之间可以挺立,可以堂堂正正作人,并能够参赞天地之化育,为天地立心。这都说明人的心灵具有绝对性与无限性,能够实现自我超越,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这种境界的实现意味着与天地同其德,个体生命虽有限而可以达到无限,虽暂时而可以实现永恒。


道家反对有所谓仁义之心,但他们也主张道德心,即超伦理的本体心,其活动则表现为神明之心。这是一种生命哲学,道德心来源于宇宙生生之道,神明之心则是其作用。道德心同样是潜在的,神明心则能实现之。道家崇尚自然,但它要实现的也是天人合一的境界,这种境界就在心灵自身之中。因此,道德心具有超越性而神明心具有创生意。庄子说:哀莫大于心死,正是讲神明之心,而不是认知心,更不是以世俗之是非为是非的成心。这显然也是从超越的意义说心。但是,正如道无所不在,超越之心也是在同万事万物的感应中表现其意义。这里更多地表现为一种美学境界,主观与客观统一,普遍与个别统一,人与自然统一。由于是普遍绝对的、永恒遍在的,因此,与道合一的道德心也具有普遍绝对的意义,亦可称之为宇宙心。道家以取代了上帝,而道内在于心而存在,经过神明之心的作用,即可实现道心,这也是自我超越。


中国化的佛教禅宗有所谓本心之说,本心就是本体之心,即佛性、道体,此外,它还讲作用之心,即知觉活动。本心是超越之心,作用是心理的、现实的或经验的。但禅宗认为,即作用即本体,即本体即作用,是谓体用一如。故有知觉作用,手足运奔,无非佛道之说。用体用关系解释心,肯定其既有超越层面,又有现实层面,这是中国佛教的一大特色。佛教哲学本来是讲绝对超越的,即超越一切现象,进入无限永恒的绝对本体。只是中国化的禅宗把这种超越变成明心见性的自我超越,永恒佛性就在自家心里,自心本来就具有绝对永恒的佛性,即究竟实在心自性清净心,但又不离作用之心、现象之心,且只能在作用中实现。佛教哲学也是实现它所追求的心灵境界,并不是达到彼岸的实在。禅宗一再表明,并无所谓佛,亦无所谓西方世界,它要求精神的解脱,这种解脱就是超越,因为它无非是一种精神境界。


后来的新儒家即理学家,以儒学为主而又吸收道与佛的思想,完成了人学形而上学,把心灵境界说推向一个新的高峰,使固有的超越思想得到进一步发展。如果说,以孔孟为代表的原始儒学,从心理经验出发,通过上达尽心知性知天建立其自我超越的理论,超越感性自我,实现以仁与诚为最高境界的真我;那么,经过《大学》的明明德至于至善,《中庸》的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以及《易传》的穷理尽性以至于命,到宋明儒家的心性之学或心理合一之学,即完成了儒家的形而上的心灵境界说,而道家的人学本体论与佛教的心性体用说则成为它的重要的思想来源。理学最重要的发展在于,它把心同宇宙本体直接贯通起来,完成了心本体论。这样,心本体就是宇宙本体,宇宙本体就是心本体。心即道心即理心即太极唯心无对,总之,就是绝对无限体。于是,的超越意义就更加突出了。



但是,心毕竟是活动的,不仅有知觉认识活动,而且有情感、意志活动。按照中国哲学的理解,后者在人的精神生活中占有更为重要的地位,因而成为心灵哲学的重要内容(关于这一点,我有另文进行讨论)。心之本体既然是形而上的又是潜在的,如何使其实现出来或呈现出来,就成为中国心灵哲学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


我认为,最主要的方法是直觉、体验与意志、意向活动,这同理论思辨与逻辑推导之类是有区别的。如果说,心的超越意义主要是从存在本体上说,那么如何实现的问题就是从功能、作用上说。直觉、体验与意志、意向既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的创造性功能,也是自我实现的根本方法。作为心灵存在与活动的主要方式,直觉更多地同相联系,体验更多地同相联系,意向意志则与心理学所说的相联系,但实际上它们是互相联系不可分开的,即是整体性的。


直觉不同于对象认识。中国的心灵哲学不是把人作为对象去认识,而是把人作为有理性、有情感、有意志的生命主体去对待,如果说这也是认识,那么这种认识是直接的、整体的自我直觉或直观。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它是一种存在认知而不是对象认识。但它同时又是一种价值认识或意义认识。所谓生命主体,不是从生物学或心理学的意义上说的,它是指人的生命意义和价值,人在宇宙中的地位、人和宇宙的关系等一类形而上学的问题。人的价值之源来自宇宙本体即天道,但天道并不是外在的主宰,更不是创造世界的神,天道内在于人而存在,内在于心而存在,这便是中国的天人合一之学。因此,人要实现自己的价值,必须返回到心灵自身,进行溯本探原式的全体把握,此即所谓直觉。从心灵的本然状态或本真状态而言,它是自我呈现,是自然流露;从心灵的自觉而言,它又是一种认识。直觉是自在与自为的统一,通过心灵的自我觉解,实现自然的呈现,其结果便是获得一种精神境界,儒家的不思而得,不勉而中,道家的不为而自然莫若以明,佛教禅宗的无修之修,都是用这样的方法获得一种精神境界。


这也是真理认识,但不是科学认识那样的真理,而是人生意义和价值的真理。儒家所说的,道家所说的真知(理学家也讲真知),佛教所说的实在真实,都是指真理认识,更确切地说,是一种真理境界。


体验与直觉不可分,直觉是在体验中的直觉,体验是在直觉下的体验,因此,它既关系到价值世界,又是一种,即所谓体会体知。但体验更具有情感色彩,与人的情感心理、情感活动、情感态度以及评价有直接关系。体验是心灵的自我感受,但又不完全是感性的,中国哲学所关注的是同超越意识相联系的本体体验,即所谓体道。这是中国心灵哲学最重要的特点。


体验并不需要理论的论证,也不需要客观的证据,它是心灵自身的内在感受,是自证自明的,它是为了自家受用,不是为了给别人看,故能享受到最大的精神愉快,这就是所谓至乐是道家的最高体验,极乐是佛家的最高体验,孔颜之乐则是儒家的最高体验。体验固然是一种心灵活动,但不完全是主观的,它有普遍性与超越性的意义,这正是中国哲学所提倡的。正如人的情感活动千姿百态、千变万化,不能用语言来表达,但毕竟有普遍的共同形式一样。中国心灵哲学所讲的,大都是美学体验与道德体验,其中也有宗教体验。这些都是自我超越的本体体验。

喜欢wangguotong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内容来自网友分享,若违规或者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 密码: [--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创建您的定制新论坛频道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