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哲学世界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坛主管理]

21世纪儒学,从“游魂”到“归魂”—儒学传承发展三十年(1991—2021)(上)

送交者: wangguotong[☆★★声望品衔12★★☆] 于 2025-04-15 2:40 已读 462 次 1赞  

wangguotong的个人频道

+关注

祝安顺:21世纪儒学,从游魂归魂”—儒学传承发展三十年(1991—2021(上)


摘要:1991年至2021年,民间读经现象、经典诵读行动和经典教育实验三股儒学传承发展形式相续涌现。在学术界、文化界和教育界的多方推动、参与和激烈争论下,以儒学经典为主的教育实践在民间社会形成备受关注的读经现象,在各级各类学校实施经典诵读行动和开展传统文化课程体系建设。此三十年间儒学复兴达到了1900年以来的巅峰,民间读经的理念成果和实践经验,各级各类学校开展经典诵读和经典教育的成功案例,为儒学回归中国社会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仔细梳理这三十年儒学经典传承发展的缘起、过程、论争、转变、缘由、经验和趋势,可以展现儒学如何回归中国教育的实践过程和思潮变迁,清醒认识到21世纪儒学正从游魂走向归魂


1995年余英时在《中国文化》刊发《现代儒学的回顾与展望——从明清思想基调的转换看儒学的现代发展》长文,其中说道:尽管旧建制崩溃了,儒学已变成游魂,但这个游魂,由于有两千多年的凭借,取精用宏,一时是不会散尽的。它一直在中国大地上游荡。由此,儒学游魂说成为流传很广、影响极大的学术话语。但令余先生始料未及的,儒学不仅不会很快散尽,而且在20世纪末21世纪初会猛烈地归来。20世纪90年代以来,文化热、蒙学热、中医热、汉服热、文字热、国学热、经典热……一波热潮接续一波热潮,陈陈相因,遂成为一股上下结合、海内外共同发力的以儒家经典为主的中华民族文化的伟大复兴运动。民间读经运动在华人文化圈内蓬勃发展,经典诵读之声在中国大地和全球回响,经典教育也在大中小学各级各类学校持续深入开展中。以儒家经典为主的中华经典正迈着坚定的步伐,通过民间读经、经典诵读和经典教育这三条大道,大踏步归来。如何细致梳理这一段历史时期的儒家经典在教育领域的创造性传承和创新性发展,对于理解儒学游魂如何归来以及对于如何更好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传承发展体系都极为重要。


一、缘起幼年古典学校的力挽狂澜


1993816日,《人民日报》第3版刊登了《国学,在燕园又悄然兴起》,其中有一句话说出了当时的文化发展动态,那就是:打出国学二字是很大的勇气!虽需要勇气才能提倡国学,但国学经典的传承发展已经蓄势待发。1994年,王财贵编写《儿童读经教育宣传手册》,广为流传,王财贵也开始到台湾各地进行演讲。19953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八届三次会议提交了《建立幼年古典学校的紧急呼吁》第016号提案,提案者是赵朴初、冰心、曹禺、夏衍、叶至善、启功、吴冷西、陈荒煤、张志公等9人,这批老人和这个提案才将一场经典传承发展的大幕徐徐打开,为中华经典教育传承发展打开了天窗。


在提案中,九位老人指出承载中华源远流长文化的典籍将面临着后继无人的艰险局面,面临两难的抉择。构成我们民族文化的这一方面是我们的民族智慧、民族心灵的庞大载体,是我们民族生存、发展的根基,也是几千年来维护我民族屡经重大灾难而始终不解体的坚强纽带;如果不及时采取措施,任此文化遗产在下一代消失,我们将成为历史罪人、民族罪人。同时,我们也应认识到:随着人类的进化,知识结构、时代生活、社会环境、教育体系都已经发生巨大变化,我们不可能像前人那样终身埋首于古代的经、史、子、集之中;对多数人而言,这一方面研究的抛弃、这一方面知识的萎缩又是不可避免的


提案直面真实的现实问题,在矛盾中折中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古典学习是少数人从幼小必须接受训练的民族任务。谨慎而真诚地提出建立幼年古典学校的建议:仿照其他技艺传承和训练的成熟做法,可依托两三座力量较强的师范大学的中文系、历史系、哲学系,成立幼年古典学校,也可以就在师范大学的附属小学、附属中学设立古典班,使入学学生除接受一般教育外,重点接受古典学科的基本训练,而教学工作在目前即可由三系的师生兼任。采用适合古典学的教学方法、课程设置、教材建设和教学训练。在此幼年古典学校或古典班中,适当采取传统的教学方法,历代重要的文、史、哲名篇都要背诵,不必分科,因为古典学科在打基础阶段是无法分科的,例如古典文学的阅读与创作就必须有深厚的其他古典学科的基础。除背诵相当数量的历代名篇外,还要指导学生从事古文、骈文、诗、词、曲的写作实践。先试点,积累经验后再推广,但保持适度。此幼年古典学校或幼年班可先在大城市中设立两三个,作为试点,以后也不必遍地开花,在我们这样一个古国、大国中,这方面的人才必不可少,但培养的数量也不必过多。成建制地解决学生的出路。幼年学校或幼年班的学生将来升入相当于中学的古典专科学校或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内的古典班,最后升入大学的中文系、历史系、哲学系,这批人毕业后或进入各级学校从事教育工作;或分别进入文学、历史、哲学研究所及部分大学的古籍研究所从事研究工作,而有关部门则为其提供终身从事专业的必要条件和生活保障,使这支由少数人从小接受培养而形成的专业队伍不致流失。紧迫感极其强烈。上述建议,希望尽快组织讨论,付诸实施,我们必须正视这一问题的紧迫性,仅就师资而言,目前能担负起古典学科教学工作的人已经不多了,而且多年逾花甲、甚至更老。现在采取行动,尚可集中一部分力量勉强对付,再过十年八年,恐怕这样的古典专科学校,想办也办不起来了


当时媒体纷纷跟进,社会各界极其关注。199815日,赵朴初给国家领导人写信说:我已是年过九旬的老人,唯有一事长系于心……此事曾为海内外媒体广泛报道,得到海内外众多人士的赞同……这是一项不能再拖延的工作。我们寄厚望于国家教委能及时订出实施方案,及时采取有效措施,以致我民族的固有文化真能永不衰替、永不消失。


二、自发的民间读经与自觉的经典诵读


蒋庆是21世纪初有影响的读经倡导者之一,2004年他编撰的《中华文化经典基础教育诵本》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收录了从《诗经》《孝经》到王阳明的《传习录》共19部儒家经典,15万字;设计为12册,并给文章的每个字都加注了拼音,为的是使小学612个学期里,每天诵读一课,每学期诵读一册。但由于蒋庆浓厚的政治儒学思想,其读经理念和经典编写读本遭到学界的广泛质疑,并未得到大范围实施。


经典名著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优美文字和思想的结合体。诵读经典既是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也在传承中华文化、推进素质教育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从2007年开始,教育部、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在学校和全社会开展以雅言传承文明,经典浸润人生为主题的中华经典诵读行动,开展了中华诵经典诵读大赛、规范汉字书写大赛、诗词创作大赛、中华经典诵读夏令营、传统文化节日晚会等活动,极大地推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与教学,不断将中华经典诵读推向纵深发展。2009年,教育部办公厅下发《关于在教育系统做好中华诵经典诵读工作的意见(教语用厅〔20092号)》,要求全国各级各类学校重视和开展经典诵读类活动;2010年,教育部、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下发《关于在学校开展中华诵·经典诵读行动试点工作的通知(教语用函〔20106号)》,开展诵读、书法、写作、演讲等全国性系列活动,2011年召开了中华诵·经典诵读行动的经验交流会;2013年,教育部、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开始建设中华经典资源库和中小学语文示范诵读库,2015年中华经典资源库一期结束并对外展示;随后,定期举办经典诵写讲骨干教师培训;又开展书法名家进校园专题活动,研究制定中华通韵,联合中央电视台举办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成语大会和中国诗词大会等原创品牌节目。20189月,教育部、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印发《中华经典诵读工程实施方案》,该工程从2019年到2021年持续开展了经典诵读大赛、诗文创作大赛、祖国印记学生篆刻大赛、迦陵杯·诗教中国诗词讲解大赛等活动,将经典诵读从试点活动转变为日常活动。


20世纪90年代中期持续到21世纪的海峡两岸的读经现象,持续时间长,社会关注度高,争论激烈,影响深远。读经现象即一场有语文工作者、媒体工作者、文化批评家、教师、出版商、教育基金会以及学生和家长们多方参与,有思潮、有纲领,也有争论和批评,自下而上,有一定规模和影响的活动。呈现出四个特征:需求热,有共识;实践多,分歧大;课程化,有难度;有政策,正深化。但这次读经运动的后期,逐步演化为民间以私塾、学堂和书院为主体的读经教育,和以各级各类学校为主体开展的经典诵读行动。前者在民间悲壮地开展,在发展中逐步暴露出各种问题,不断受到社会部分媒体的批评;后者由各级各类学校开展,从个别试点走向了普遍实施,造就了以儒家经典为主的中华经典传承发展史上最为壮阔的活动课高潮,并逐步升级为以课程和教材体系建设为主体的经典教育开展。


三、读经在论争中分化升级


在民间读经和经典诵读轰轰烈烈开展的同时,社会上关于儿童读经的批判也是如火如荼。针对2004年蒋庆编撰的《中华文化经典基础教育诵本》出版,时为耶鲁大学博士候选人的薛涌在南方周末发表《走向蒙昧的文化保守主义——斥当代大儒蒋庆》,对蒋庆编撰的《诵本》和诵经的做法提出了强烈的质疑,给予了激烈的批评。薛涌赞同蔡元培废除读经是英明之举,反对现在还让孩子们读经,反对强迫孩子在3—12岁期间背15万字自己并不懂的东西。他视蒋庆为文化保守主义的代表,认为这种思潮如果在国内占据主导地位,社会将有回到蒙昧之虞。薛涌的这篇文章最初发表在《南方周末》,立即在全国知识界引起广泛关注。随后秋风发表《现代化外衣下的蒙昧主义》反驳薛涌,薛涌以《什么是蒙昧——再论读经,兼答秋风》作答。随后不断有学者发表争论的文章,如杨东平《读经之辨:回到常识和现实》、许纪霖《读经的困境》、袁伟时《评读经:中国人何须为儒家文化殉葬》、方克立《关于当前大陆新儒学问题的三封信》等。


就这次论争的整体而言,提倡推动一方以王财贵、南怀瑾、郭齐家、蒋庆等为主,他们被称为倡导儿童读经的四君子,此外还有赵朴初等的极力提议;反对方以方克立、薛涌、刘晓东、柯小刚等为主,而中间派更多,比如徐勇、胡晓明、于述胜、刘铁芳、沈立,等等。就一般而言,大多数学者认为读经是对当下教育的有益补充,如李世宏认为,当前读经热的兴起是一种正常的教育现象,不过也应该根据当代教学理论和教育心理学原理,采取多种不同形式的教学方法,不要把读经变成应试的附庸!徐梓在分析了朱熹编著的《小学》教材后,指出我们不反对读经,但不主张儿童过早读经,特别是狭义的儒家经典。现在读经名义下的所谓经典……最主要的是儒家经典,特别是四书五经。这是儿童所不能接受、尤其是没有兴趣接受的内容。在旧时行不通,在现代社会实行起来困难更大。李山认为这一两回关于读经争论质量不济,不能指望争论出建设性意见;认为兹事体大,读经典应有现代人的自主性。健康的读经需要多方面学术的合作,需要古典学问与现代知识两翼的并展。不关未来的读经,容易成为新的禁锢;不尊重传统,也难以真正开出文化的新局


对民间读经和经典诵读进行深度反思并提出前瞻性建议,将经典从诵读转变到教育,明确提出此观点的学者之一是沈立。他认为,儿童读经实质上是一种经典文化教育,不仅强调经典文化的学习,还强调各种经典艺术的学习;经典教育除了东方文化与艺术经典以外,还可以包括西方文化与艺术经典,是一种可以面向21世纪的中国博雅教育。反观当下的读经运动,儿童读经的教材一开始都是四书五经,这种做法不符合中国传统教育的教育规律与教学程序;教学方式不只是跟着读,还有吟诵以及书空、影写、描红、摹写和默写等,小学阶段一定要开始以字意与故事为主的讲解而不是不讲解,儿童读经应该接近于新传统教育流派的范畴。儿童读经是摆脱当前教育困境的一种自然选择。当下的教育犯了两种病——“以变为常以本为末。儿童读经运动发展到今天,已经到达一个十字路口,经过适当的调整与改善,就可能会进入一个健康持续的发展阶段——经典教育阶段。沈立提出在中小学推行从校园环境与视觉形象着手,深入到理念与行为层面,逐渐建立一个基于传统文化的学校形象识别系统。再由表及里,循序渐进,逐步开设以《三字经》与《千字文》为代表的蒙学课程、以《声律启蒙》与《说文解字》为代表的小学课程以及以《大学》与《论语》为代表的大学课程。其实就是已经提出了经典诵读转变到经典教育的初步设计和实践方案,尽管这个方案的传统痕迹和诵读影响还是很浓厚。


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之下,2014326日,教育部印发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第一次全面就推动和落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指导原则、各阶段内容和教学目标、保障措施等给出了指导,特别强调要对全体学生的学习全流程进行全面的传统文化内容的融入。20169月,山东省教育厅制定了首个贯穿小学、初中和高中的《山东省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指导纲要(试行)》,就课程的定位、原则、内容、目标、教材编写要求、考评和保障等给出了具体的要求。201712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颁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提出了到2025年要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体系,教育普及是其中的一个重要体系,届时要构建贯穿国民教育体系始终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和教材体系。201912月,中国教育学会研制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指导标准(试用本)》发布。2021年,教育部颁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从中可以看出,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和教材体系,是一以贯之的国家意志和行为,标志着中华经典从诵读教育的转变。


四、为什么是儒学回归?


民间读经、经典诵读和经典教育,前后接续,为何说这次传统文化教育传承发展历程是儒学游魂的回归呢?除了国际思潮变迁、国内政治经济等快速发展以及新经学学术研究的兴起等众多因素之外,这里主要从近百年中华经典传承发展的内容主体来作一细致分析。


(一)历代学者对读经对象的讨论,始终将儒学经典纳入到大众传播的主体内容


20世纪二三十年代,梁启超、胡适、钱穆乃至鲁迅都开列过关于国学经典的青年读书书目,其中梁启超说:今再为拟一真正之最低限度如下:《四书》《易经》《书经》《诗经》《礼记》《左传》《老子》《墨子》《庄子》《荀子》《韩非子》《战国策》《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资治通鉴》(或《通鉴纪事本末》)《宋元明史记事本末》《楚辞》《文选》《李太白集》《杜工部集》《韩昌黎集》《柳河东集》《白香山集》,其他词曲集,随所好选读数种。又说:《论语》为二千年来国人思想之总源头,《孟子》自宋以后势力亦与相埒。此二书可谓国人内的外的生活之支配者。故吾希望学者熟读成诵,即不能,亦须翻阅多次,务略举其辞,或摘记其身心践履之言以资修养。以《四书》为首的儒家经典是梁启超学者看重和首推的,是20世纪中国大多数学者在面对大众时所达成的共识。钱穆的中国人必读九部书,《四书》在其中;朱自清的《经典常谈》,不仅看重经典,也如实指出了四书五经的重要地位;当代学者楼宇烈的三玄四书五经的推荐书目,儒家经典更是占据绝对地位。


(二)儒家经典是当代经典教育中的首选内容和首要内容,是各界的共识


从当代学者认可的经典读物来看,牟钟鉴提出,要打破传统的经学框架经典指的是文化要典学校中的经典教育可以根据青少年的年龄和文化程度分阶段由浅入深地实施,四书、五经、老、庄、荀、韩逐步列入,或设立国学课,或由道德文学、历史、哲学课分别承担,要组织专家编写课本,但应以解说原典为主。教育学者郭齐家指出,所谓文化经典,则是对于某个文化传统而言的最具权威性的著作,这在我们中国文化中就是指儒家的四书五经(或《十三经》),道家的《老子》(《道德经》)、《庄子》(《南华经》),墨家的《墨子》,兵家的《孙子》,法家的《韩非子》,医家的《黄帝内经》,佛家的《心经》《金刚经》《坛经》,史家的《史记》等等。教育学者刘良华认为,倘若读经,宜以四书五经为主,因为四书五经长期代表中国文化的主流,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灵魂。也需要辅之以《老子》《庄子》《黄帝内经》《金刚经》《心经》《坛经》《管子》《商君书》《韩非子》《史记》《资治通鉴》《近思录》《传习录》、唐诗宋词元曲以及欧美文化经典。在时间和精力有限的前提下,还不得不考虑主课和副课的关系,还是需要以四书五经为其主课或核心课程。传统文化教育研究专家徐梓提出,小学学段应以传统蒙书和古典诗词为主要学习内容。在初中学段,可以选读四书和诸子。在高中学段,可以选读五经与历代文学作品中的名篇。

喜欢wangguotong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内容来自网友分享,若违规或者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 密码: [--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创建您的定制新论坛频道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