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自己民族的文化主体性(下)
邹广文:回归自己民族的文化主体性(下)
三、面向未来中华文化主体性的双重使命
1941年5月19日,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明确指出:“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一经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就使中国革命的面目为之一新”。2021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首次提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从“一个结合”到“两个结合”,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在运用马克思主义把握国情、观察世界、引领时代的能力上的深化。如果说“第一个结合”使中国革命的面目为之一新,那么“第二个结合”则使中国改革的面目为之一新,“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让我们能够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实了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生命,使其显示出日益鲜明的中国风格与中国气派。马克思主义以真理之光激活了中华文明的基因,推动了中华文明的生命更新和现代转型。”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让经由“结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两个结合”激活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华传统文明的同时,也巩固了中华文化主体性并使其焕发出新的生机。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所强调的:“有了文化主体性,就有了文化意义上坚定的自我,文化自信就有了根本依托,中国共产党就有了引领时代的强大文化力量,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就有了国家认同的坚实文化基础,中华文明就有了和世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的鲜明文化特性。”因此,我们要坚持以“两个结合”为着力点,持续巩固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塑造新的文化生命体,实现中华民族精神上的独立自主,不断培育和创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只有立足于中华文化主体性,我们才能够实现真正的文化自觉,进而实现对人类现代化共同价值的自主适应。“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对此,面向未来的中华文化主体性同样拥有着自身的双重使命—现实文化的自觉反省与面向未来的文化构建。
其一,我们要自觉检讨与反省当下的文化实践及其问题。
众所周知,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战略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有道是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经历了新中国成立尤其是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我们的文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新中国成立之初,毛泽东带领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了“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文化建设基本原则,实行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繁荣文化发展的方针,并创建了崭新的人民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进入改革开放的发展时期,在流行文化盛行、消费主义初见端倪的格局下,中国共产党“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提出了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号召。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党中央又提出了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发展目标。可以说,经过40多年的不懈努力,我国文化建设与改革发展协同促进,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但是毋庸讳言,同我们改革开放所取得的经济成就相对比,尤其是与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待相对比,我们的文化建设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例如,我国的文化产业规模还比较小,还处于一种低水平供求平衡的状态。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自主创新能力还有待提高,在当代社会生活实践中,传统文化的流失现象还不断发生。放眼世界,作为“软实力”的中华文化并不像中国的经济实力一样能够发挥世界级的影响力,其所辐射的范围几乎只能停留在国界线以内,而不能像西方文化一样在全球广泛传播,这正是需要进行文化反思的地方。诚如高清海先生所强调的:“一个社会和民族要站起来,当然经济上的实力是必要的基础,然而这并不是关键,关键在于首先要从思想上站立起来,一个在思想上不能站立的民族,哪怕它黄金遍地,也不可能真正成为主宰自己命运的主人。”
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承载着我们真正的文化自信,这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文化依托。如果缺乏文化主体性,即使拥有再雄厚的物质基础,也缺乏精神自我,终将会迷失在现代文明的万花丛中。“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物质贫困不是社会主义,精神贫乏也不是社会主义。”这也要求我们必须重视精神文明,从而更好地培育中华文化主体性,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服务。因此,在现代化的构建过程中,中华文化必然要作出选择性的改造和创新,而问题的关键是本土文化在转型中能够实现多大程度的主体性自觉。形成中华文化主体性自觉的关键是要确立健康的文化反省态度:首先,要有涵养文化的平常心。中国人民要注重自身的道德修养、文化素养等方面的提高,将中华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充分发扬贵和持中、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其次,要注意克服非此即彼的两极对立的思维。中华文明是具有广泛包容性的文明,历史上积极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取长补短,不断焕发出生机活力,要摒弃各种所谓的“文明优越论”和各种形式的“筑墙设垒”。最后,不同的文化、文明之间要彼此尊重,美美与共。每个民族的文化与文明都是自身历史发展的展现,都是人类精神财富的重要组成部分,绝无任何高低优劣之分,都有其存在的独特价值,要以尊重和学习的眼光对待其他的文化与文明。
其二,着眼于未来中国的文化建设,我们需要呼唤一种基于内在生命信仰的真诚实践意识。
面向未来,中华文化主体性的构建需要真正克服“俯视”或“仰视”世界的二元对立思维,代之以建设性思维去真正地“平视”这个世界,同时还需要奠基于现代物质文明的经济基础,勇于探索新的文化创新空间。这具体包括三个相互关联的方面:
首先,中华文化主体性要立足当代中国实践,自觉守住文化的“根脉”与“魂脉”。2023年6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强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这个重大命题本身就决定,我们决不能抛弃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决不能抛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坚守好这个魂和根,是理论创新的基础和前提”。因此,中华文化主体性一方面要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确立文化自信的最深厚基础,文化自信来源于源远流长的民族记忆和圆融大气的中国智慧。另一方面,要坚守马克思主义的“魂脉”。坚守马克思哲学的基本精神,用马克思主义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和丰富智慧更深层次地注入马克思主义,实现二者的相互成就,共同构成新的内在文化精神。
其次,中华文化主体性要高扬民族核心价值诉求,以造就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中华民族在数千年的文化创造当中始终注重以和为贵,强调普遍和谐,寻求美美与共的文化共生;同时也以永不懈怠的奋斗姿态昂扬在历史的长河当中,创造了璀璨的文化珍宝。因此,面对未来的中华文化主体性,我们要持续高扬“贵和持中”与“自强不息”的核心文化价值诉求,通过相互成就的“两个结合”,造就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这个新的文化生命体的产生,反过来也会有力地巩固中华文化主体性,从而发展出中华文明的现代形态。“两个结合”使马克思主义真理之光激活了中华文明的基因,引领中国走进现代世界,推动了中华文明的生命更新和现代转型。
最后,中华文化主体性要积极营造和谐的文化生态,深入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一个和谐的文化生态,不能只有一种文化存在,而是“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正如毛泽东所言:“现在春天来了嘛,一百种花都让它开放,不要只让几种花开放,还有几种花不让它开放”。中华文化主体性在坚守“根脉”和“魂脉”的前提下,要充分协调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之间的关系,以此营造和谐的文化生态,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生成提供良好的文化环境。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中华民族与现代世界文化相汇通的文明,中华文化主体性作为中华文明“活的灵魂”,是驾驭中华文明的物质成果的精神力量,也是中华民族得以凝聚的精神标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在中华文化主体性的推动下酝酿和成长,反过来也会助推文化生态的进一步和谐。
总而言之,立足于中华文化主体性的双重使命,需要我们注重在文化反思的基础上对过往文化进行前提性审视,更要强调在面向未来的征途中进行文化构建,着力打造培育中华文化主体性的世界视野,从而使得中国的文化影响力能够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实践相匹配,如此才真正实现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而中华文化主体性的双重使命也对中国的文化建设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
其一,中国需要在一超多强的世界格局中持续加大话语权。“话语”是特定的社会机制和权力关系塑造出来的产物,是文化强盛与否的指向标。西方国家的经济与文化呈现出双线并进的趋势,在此背景下,伴随着经济实力的崛起,中华文化的输出也要跟上经济发展的脚步,通过延展自身的话语权来扩大中华文化的影响力。
其二,当代中华文化在面对快速变化的时代潮流时,需要具备强大的包容性与创新性。在全球化和多元化的今天,当代中华文化需要能够包容各种不同的文化、思想和观念,以适应不同人群的精神需求和文化差异。只有在包容的前提下,中华文化才能更好地实现创新,从而能够形成与时代同频共振的崭新的文化形态。
其三,中华文明要增强对现代性文明的自主适应能力。人类现代化的过程是一个民族或国家告别传统走向未来的必然选择,这就要求每个民族一方面要主动认同人类的现代化的共性和共同文化价值,如民主、自由、城市化、社会世俗化等;另一方面,现代化还应呈现出个性化的文化特征,未来人类将可能呈现一种多重现代性的文化景观,但是这种“多”是建立在“一”的基础之上的,多重现代性恰恰是对于现代化文化的丰富,而不是彼此的互不相容,否则人类文化便会陷入文化相对主义的泥沼。因此,中华文明既要主动拥抱现代性文明,还要从自身的优秀文化传统出发,去自主适应现代化的实践转型,并创造出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的现代文化,从而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根本性的价值支撑。
内容来自网友分享,若违规或者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楼主前期社区热帖: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