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哲学世界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坛主管理]

回归自己民族的文化主体性(上)

送交者: wangguotong[☆★★声望品衔12★★☆] 于 2025-04-14 3:48 已读 849 次 1赞  

wangguotong的个人频道

+关注

邹广文:回归自己民族的文化主体性(上)


[摘要] 主体和主体性问题是哲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文化则赋予了主体性以的维度,因为人是文化的存在。文化主体性是对自身文化价值及传统的自觉意识,是一个民族现代文化生命的根本维系,是面向未来不断开放创新的超越意识。中华文化主体性在作为生命之流的时间长河当中,从过去经现在而通抵未来,延展出自身的内在逻辑。始终保持着一种敞开姿态的中华文化主体性,两个结合为着力点,既对过往保有文化反省的态度,又携带着关涉未来的文化构建的任务,二者共同构成了中华文化主体性的使命。


置身于今天的全球化时代,世界各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每个民族面向世界舞台,都希望将自己的文化特色呈现出来,为世界文明着色增辉。中国的改革开放迄今已经走过46年的历程,在与世界的交流互动中,我们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今天的中国已经成为影响世界未来发展格局的重要力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尤其是面对未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我们必须进一步加强中华民族的主体自觉,在与世界文化的交流互鉴中保持自身文化的鲜明特色,回归并坚守自己民族的文化主体性。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了巩固文化主体性这一重大论断并强调指出:“任何文化要立得住、行得远,要有引领力、凝聚力、塑造力、辐射力,就必须有自己的主体性。的确,中华民族如果想昂扬地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不仅依赖于发达的物质文明,更需要高度的精神文明。只有葆有中华民族的主体文化自觉,我们才能切实肩负起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一新时代的文化使命。而精神文明的生成离不开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这又奠基于中华文化主体性。


这让我们不禁想起著名哲学家高清海先生在《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发表的最后一篇文章,题目就是《中华民族的未来发展需要有自己的哲学理论》。高清海先生语重心长地说道:“‘哲学是民族之魂。哲学标志着一个民族对它自身自觉意识所达到的高度和深度,体现着它的心智发育和成熟的水准。从这一意义说,创造当代中国哲学’,实质就是要创造中华民族的思想自我在一定意义上我们可以说,中华文化主体性的内核正是中华民族的思想自我,而努力巩固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则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一个带有基础性、前提性的时代课题。


一、主体性是一个民族文化生命的根本维系


何谓文化”?自从1871年英国文化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在其《原始文化》一书中第一次给文化下了一个明确的定义到现在,有关文化的定义据统计已近300,可谓蔚为大观。然而,面对数百种文化定义,笔者以为要想整体性地把握文化概念,那么至少要包含三个基本特征:


其一,文化就是人与自然相区别。这也是关于文化的最根本特征,因为凡是被我们称之为文化的东西,都深深地打上了人的烙印。换句话说,人的参与是文化得以生成的必要前提。那么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未经过人们加工改造的对象世界就不能成为文化,而被我们称之为文化的东西一定是打上了人的印记。因此,从这个意义上看,文化就是人与自然相区别。正是由于人的参与,我们的对象世界获得了改变,所以人塑造了自己的文化世界,即属人世界。进一步看,人在对自然的改造中,同时也成就了人自身,即造就了人的文化生命。


其二,文化与人具有同构互塑关系。如果采用形象的说法,人和文化的关系就像一枚硬币的两面,正面看是人,背面看则是文化,也就是说人和文化之间具有相互成就与相互塑造性。这种特性主要表现在对人与文化的内涵解释方面,例如德国著名思想家卡西尔在《人论》中就将人视为文化的存在,进而指出:“我们应当把人定义为符号的动物来取代把人定义为理性的动物。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指明人的独特之处,也才能理解对人开放的新路——通向文化之路。反过来,当我们给文化下定义的时候,文化的本质就是人化,文化划定了人性的圆周。这里,文化与人的相互规定性不能视为同义语的反复,实际上,人和文化就处于这样一个最真切的内在关系之中。我们很难想象一个人没有文化是什么样子,同样,文化如果没有人的参与也必然无法生成。


其三,文化对人具有肯定和否定的二重性作用。从文化对人的肯定性作用看,文化作为一种传统(风俗),在人们漫长的社会生活实践中逐渐形成和传承,其中融入了人们的智慧和经验。它稳定和固化了我们的社会价值,界定了人的生活世界,这就会对特定族群起到保护作用。不同民族和地域的传统是不同的,人们也往往会在生活习俗方面产生差异,只有入乡随俗,才会在这片土地上或集体中活得安全舒适,否则会被视为举止怪异的另类。而从文化对人的否定性作用来看,传统有时由于太过于厚重而常常压得人喘不过气来。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革,某些传统让人感到压抑和束缚,不再适应人们当下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诉求,甚至与社会时代需求背道而驰。因此,对于那些不具有现实意义的传统,我们没有必要一味地继续坚守,而应该勇敢地做出必要的改革和调整。换言之,传统一方面保护了人们,但另一方面又压抑了人们。荷兰哲学家斯宾诺莎有一句名言:“一切规定都是否定”(Omnis determinatio est negatio)。这也就是说,当我们认同了一种传统的时候,我们无形中会被这种传统左右,可能会削减我们走向新生活的动力。面对传统,我们可以用悲欣交集来概括,这里的就是欣喜欣然”,“就是悲凉或者悲壮”,因为传统既不是纯然的好的东西,也不是绝对的坏的东西,特别是当社会处在一个转型期的时候,首要任务就是要着眼未来对传统进行自觉的反思。


文化的基本特征勾勒出人的文化存在,“通过文化,人类在不同层面和视角中确证着自己的本质。紧接着我们需要继续追问另一个问题:什么是主体”,什么又是主体性”?众所周知,主体和主体性问题是哲学研究的一个核心问题。主体作为一个关系概念,其所对应的表述是客体。当我们讨论人与世界这一对文化生成最基本的关系时,人是作为主体而存在的,而世界是作为认识的对象而存在的。西方近代哲学凸显了人的主体性存在特征,例如康德道德哲学中的一个重要命题就是人是目的。这个目的就是指在与世界的关系中人就是主体,而永远不能作为客体、工具、手段而存在。


从人作为主体的这种性质出发,我们才能建构起人与世界的能动性关系,这是从哲学的最基本层面而言的。主体作为一个关系概念,体现的是在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活动中承担者和实施者的身份定位,作为的人是主动方。而主体性指的则是人作为主体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与对象性客体所形成的关系、地位、作用和影响的性质。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中指出:“根据我的明见这种明见必须仅仅由体系的陈述本身来予以证明一切问题的关键在于:不仅把真实的东西统握和表述为实体,而且同样统握和表述为主体。黑格尔在哲学命题实体即主体中赋予了实体以主体作用,也就是说不仅人具有主体性,整个的世间万物如果作为实体存在的话,都具有这种向主体展开的能动性。黑格尔的哲学赋予了整个哲学概念体系以自我能动性,它不是依赖外在的力量去推动概念的自我变革,而是借助一种内生的动力。黑格尔把人类精神的演化解释为从绝对理念外化成自然,最后再回到最高的自我实现。整个演化过程被认为是人类绝对精神的自我运动,它不是依靠外在的力量来推动,所以实体不仅是客观的,而且其自身就是能动的。因此,实体的精神性或观念性使之成为主体,主体的客观性或存在性使之成为实体。


本身作为桥梁勾连了文化与主体性,在此意义上,文化主体性就是指人作为文化存在的主体呈现。我们需要继续追问,文化主体性的内涵应该如何表达?首先,人作为文化的存在,谈主体就不能离开人,主体性前面加了定语文化二字,这就使主体性从一般意义上脱离出来而增添了的新意。既然人是文化的存在,那么人作为主体性的表征必然要呈现为文化主体性,而文化主体性也可以称之为人的文化生命。因为从自然与文化的二分理解上,人具有两重生命含义:一种是自然生命,另一种是文化生命。人的自然生命很好理解,即从生到死的时间持存性,这是有限的生命,因为谁也赢不过和时间的赛跑。诚如毛主席所言人总是要死的”,这便是人的自然生命。但是人还有第二层生命即文化生命”,文化生命是不朽的。人来到这个世界上所展示的就是安身立命的历程,其中安身是对人的自然生命的一种眷顾,立命是对人的文化生命的关怀。但是很多人往往执着于自身的自然生命,在经验世界不断地占有、贪婪与沉沦,而缺少对自己文化生命的关注。因此,人的文化生命就表征了人的文化主体性。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认为,文化主体性是一个民族(或个体)对自身文化价值及传统的自觉意识,是对其现代文化生命的根本维系,是面向未来不断开放创新的超越意识。个体有个体的自觉,一个民族作为一个类存在也有类的自觉。因此,当我们深入探讨文化主体性内涵的时候,就需要从传统、现代和未来这三个维度进行动态地、连贯性地阐释,具体而言:

喜欢wangguotong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内容来自网友分享,若违规或者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 密码: [--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创建您的定制新论坛频道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