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哲学世界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坛主管理]

谈谈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上)

送交者: wangguotong[☆★★声望品衔12★★☆] 于 2025-04-03 1:00 已读 327 次  

wangguotong的个人频道

+关注
谈谈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上)


作者:郝贵生  发布时间:2025-04-03 

 



【作者按】最近在人境网上给红色网友讲解马克思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其中讲到第六讲即《提纲》第六条关于马克思主义的人的本质观和人性论。讲完原文之后,又补充了有关人性理论的的几个具体的理论和现实问题。46日(周日)晚7点准备讲《谈谈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本质》。该文原写于202312月,当时主要针对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这一问题实质也是人的问题,因为文化的本质是化人,是塑造人。不同的文化塑造的是不同的具体的历史的人,阶级社会就是塑造不同阶级标准的人。封建文化的核心是权力之上,其塑造的是拜倒在权力之下的绝对顺从的奴才性的人。资本主义文化的核心是金钱之上(拜金主义),塑造的是拜倒在金钱之下的自私自利的也是奴才性的人。这两种文化的经济基础都是私有制,他们倡导的做人模式有许多共同点。马克思主义也是一种文化,其塑造的人的标准根本不同于封建文化和资本主义文化,其核心是塑造社会主人型的人。中国是一个经历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其封建文化根深蒂固。那么究竟如何处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我们究竟如何选择做人的模式?这就是本文的基本思想。今对原文做了一些修改,重新在红色网站发表,供广大共产党员、红色网友及人民群众学习马克思主义的人的本质、人性理论参考,欢迎批评指正!




最近,媒体上多次强调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问题。如何理解和认识这一问题?笔者本篇着重谈谈文化的本质和中国传统文化的本质。




一、文化的本质及其社会性质




“文化”对绝大多数人来说,是再熟悉不过的概念了。据笔者所知,它大致有四层含义:一是最狭意义上讲,文化就是识文断字,旧社会把凡是上过学,能认识字,能写信、看书的人都称之为有文化、文化人,它与“文盲”相对立。二是特指从事文学艺术音乐绘画等创作的工作就称之为从事文化工作。我们国家的“文化和旅游部”中的“文化”即这种含义。三是指社会生活中特有的社会意识形态,它与社会生活中的经济、政治相区别,并与前两者构成人类社会的三种基本现象即经济、政治、文化现象。现实生活中绝大多数人讲的文化就属于这种含义。四是最广义上的文化,文化即人化,凡是人类依靠劳动创造的所有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就是文化。语言、文字是人类在物质生产和交往过程中形成的特殊的物质符号,它也是最广义上的“文化”。再如研究古代文化,即通过出土的物质文物研究那个时代的文化。本文这里研究的“文化”及其本质主要就是第三层含义即专指社会的意识形态。




唯物史观认为,人类社会的基本构成就是物质生产力、生产关系(其总和即社会的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又区分为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国家政府部门、政党、法律、军队、警察、监狱等物质设施构成社会的政治上层建筑,而哲学、文学艺术、道德、宗教、政治法律思想等构成思想上层建筑。文化就是指思想上层建筑。唯物史观还把全部社会现象区别为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社会存在即社会生活中的全部物质现象,社会意识即社会生活中的全部精神现象。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社会意识有层次之分:低层次的社会意识就是社会心理,它与日常社会生活相联系,是一种不系统、不定型、自发的反映形式,它表现为感情、风俗、习惯、成见、自发的倾向和信念等。高层次的社会意识就是社会意识形态,是对社会生活中概括提炼出来的一种系统自觉理论化的反映形式。这种意识形态有明确的分工,且内部有一套相对稳定的概念、判断、推理形式,形成各自相对独立的学科体系。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态有低级高级之分,直接间接之分,这是其差别性,同时二者有内在的联系。社会意识形态依赖于社会心理,且影响和指导社会心理,但不能归结为社会心理。从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划分意义讲,一般意义上的“文化”或“文化建设”主要是指社会意识中最高层次的社会意识形态。同时,社会意识还区分为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和非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逻辑学和自然科学就属于这类社会意识,它也是“文化”的重要内容。




因为文化主要属于上层建筑的思想意识部分,属于社会意识中的社会意识形态,由此导致“文化”的以下基本特点:




1、文化的历史性或者说时代性




由于社会意识绝对依赖于社会存在,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绝对依赖性。而人类社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发展变化的,社会存在是发展变化的,文化的具体内容也是发展变化的。人类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因此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文化也就是原始社会文化、奴隶社会文化、封建社会文化、资本主义社会文化、社会主义文化或者说马克思主义文化。这些文化尽管有其继承性,也有其共性,但本质上是有区别的,他们具有历史性或者说时代性。绝对不能混淆不同时代的不同文化的本质区别。也绝对不存在超越于社会经济基础和历史时代、适用于一切历史时期的“普世价值”的文化。当今对世界影响较大的文化即封建文化、资本主义文化和社会主义文化。对当代中国影响较大的文化就是中国传统文化、宗教文化、西方文化(即资本主义文化)和社会主义文化。




2、文化的民族性




由于社会意识形态依赖于社会心理。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由于其经济制度、地理环境、社会心理、习惯、风俗等不同,其文化也带有极其强烈的民族性。研究“文化”现象必须研究一个民族的经济、政治、生存环境、习俗、历史等自身的特点。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就与印度文化、阿拉伯文化、古希腊罗马文化有极其巨大的区别。




3、文化的阶级性




人类的原始社会是原始公有制,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原始文化基本适用于那个时代所有的原始人。但原始社会末期出现了私有制,现实生活中的人类分成了两部分人,即占有生产资料和不占有生产资料,他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不同、作用不同,对劳动产品的占有不同,其中一部分人占有另一部分人的劳动。这就是对立阶级的出现。对立的阶级从自己不同的生产关系和地位出现,必然产生对立的思想意识,实际就是产生不同的文化内容。正如毛主席所说,每一个人都在一定的阶级地位中生活,各种思想无不打上阶级的烙印。奴隶社会的奴隶主和奴隶阶级、封建社会的地主和农民阶级、资本主义社会的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其思想意识及其文化内容必然带有强烈的阶级意识,有本质的根本区别。这就是文化的阶级性。




4、文化的历史继承性和相互作用性




文化根源于经济基础,但具体的文化内容一经产生之后,它不会伴随着形成它的经济基础的改变而立即消失,而是长时期地存在新的社会形态中,其糟粕内容会对新的社会形态发生消极的负面作用,而其中的积极、精华内容为新的社会形态的文化内容所吸收和继承。同时不同国家、民族的文化在国家、民族的交往和各种交往活动中,也会发生这样或那样的或大或小的作用和影响。




5、文化对社会经济基础和社会存在的反作用性




文化存在和发展受经济基础和社会存在的绝对制约,但其自身也有相对独立性,不仅有文化自身的发展规律,而且对社会存在有极大的反作用。即这种文化内容适应于经济基础和社会的发展就对社会有积极的促进和推动作用,反之有阻碍作用。我们不能笼统地称一切文化都有进步作用,也不能都有消极或阻碍作用,要把具体的文化放在具体的历史时代、具体条件下进行分析。




6、文化对人的塑造性或化人性




人类社会的发展不仅表现为生产力、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即社会基本矛盾的发展。还表现为人的发展。唯物史观认为,人的本质、本性不是自然的吃、喝、性行为,而是社会关系中的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在阶级社会中是具体的、历史的、阶级的人。文化也是具体的历史的阶级的文化,任何文化对历史和社会的作用必须通过人,转化为人的具体素质和能力。实质就是不同时代、不同阶级的文化塑造的人的标准不同。封建文化的核心是权力至上,塑造的人的标准就是拜倒在权力者面前的绝对顺从的奴才型的人,这是封建统治阶级的需要。资本主义文化的核心是金钱至上,塑造的人的标准就是拜倒在金钱面前的自私自利的人,这是资产阶级统治的需要。社会主义文化的核心是主人意识、主体意识,塑造的人的标准就是社会主人型的人,这是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本质的需要。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实质及其社会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首先具有民族性,它是生长在中华大地上的中国几千年的生产力、经济基础上形成的民族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主要指中华民族的古代文化,其中最主要的是指建立在几千年的封建经济、政治基础上的封建社会的文化,是指“五四运动”之前在中国社会占主导地位的文化。




(一)封建文化中的糟粕性内容




马克思讲,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是经济上是占统治地位的统治阶级的文化。封建文化的本质就是封建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封建统治阶级的文化,即地主阶级统治、剥削、压榨农民的文化。从它的基本内容看,它有以下几个特征:




1、权力至上、权力崇拜




封建文化特别是其典型思想儒家学说强调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君为臣纲。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由此形成严格的等级制度,形成权力至上、权力崇拜、敬畏权力、追逐权力、依附权力。形成权力真理、指鹿为马,君权神授。要求大多数人绝对屈从于强权势力。这种强权势力既包括国内最高的封建帝王,也包括外来的强权势力。中国几千年汉奸现象连绵不断的根源就是屈从于这种外来的强权势力。中国有句常用语即“识时务者为俊杰”。这种所谓“时务”就是“内外强权势力”。几乎所有的“汉奸”都把这句话作为自己背叛人民、背叛民族、背叛国家的“理论依据”。




2、“吃人”文化




儒家学说在强调“三纲”的同时,也强调“五常”即“仁义礼智信”。“仁”似乎强调人的互爱精神。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鲁迅在《狂人日记》中说:“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叶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吃人’!”这里所说的“吃人”不是物质上的“吃人”,而是精神意义的“吃人”,即把人变成在权力者面前绝对顺从的不许有任何质疑和反抗意识反抗行为的人,而且在权力者面前永远是“罪人”。电视剧《刘罗锅》中和珅一见到皇上就说:“皇上圣明,奴才有罪”。然而他对下属和平民百姓永远都是说,“我圣明,你有罪”。扮演和珅的演员王刚有一次遇到一位基层干部。他紧紧拉住王刚的手说:“你演的和珅太好了,我从和珅身上学到了好多东西。”实际就是学到了对上是奴才,对下是主子的“吃人”文化。它在现实生活中,又表现为欺弱怕强、欺善怕恶、狗仗人势、仗势欺人等等。 




3、颠倒的义利观




在文化辞典中,一般都把“利”解读为“物质利益”,把“义”解读为“精神追求”。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竭力贬低人们对物质利益的追求,竭力抬高对精神的追求。孔子讲:“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宋代儒学家朱熹说“存天理,灭人欲”等都是义利颠倒的典型思想。这不符合唯物主义的历史观,与西方宗教文化中的“禁欲主义”极其相似。


喜欢wangguotong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内容来自网友分享,若违规或者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 密码: [--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创建您的定制新论坛频道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