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哲学世界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坛主管理]

“儒家文化”略论(上)

送交者: wangguotong[☆★★声望品衔12★★☆] 于 2025-01-14 0:44 已读 4386 次 1赞  

wangguotong的个人频道

+关注

黄玉顺:儒家文化略论(上)


从汉代独尊儒术以来,中国文化的主流就是作为孔孟之道的儒家文化;如果按照周孔之道的观念,儒家文化的内涵甚至可以追溯到西周。但是,究竟何为儒家文化,却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


一、儒家文化的概念


汉语文化,出自《易传·贲彖传》: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单词文化,至迟在汉代已出现,例如刘向《说苑》: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然而何谓文化,学界至今众说纷纭。


汉字的本义,许慎《说文解字》解释:文,错画也,象交文。这就是说,指绘画或文字的交错的笔画。相对。孔子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朱熹解释,引杨氏说:质之胜文,犹之甘可以受和,白可以受采也。”“白可以受采也是以绘画为喻,犹言质可以受文,即相对。子夏问《诗经》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是何意,孔子答:绘事后素。朱熹解释:素,粉地,画之质也;绚,采色,画之饰也。言人有此倩盼之美质,而又加以华采之饰,如有素地而加采色也。……绘事,绘画之事也。后素,后于素也。《考工记》曰:绘画之事后素功。谓先以粉地为质,而后施五采,犹人有美质,然后可加文饰。礼必以忠信为质,犹绘事必以粉素为先。相对。显然,《周易》文化是比喻的区别于自然状态(素、质)的一种人文”“文明社会状态。


汉字的本义,许慎解释:化,教行也。从匕、从人。这个读作huà,是的古字。教行指教化,但并非字的本义。许慎说:匕,变也。从到人。”“到人倒人(汉代《说文解字》尚无字),即倒下的人。徐中舒《甲骨文字典》也指出:象人一正一倒之形。这就是说,的本义是从站立的人转变为倒下的人。从哲学上来说,指人之存在状态的转变,即解构旧的主体性,转变为新的主体性。在这个意义上,本质上是人的转化。这其实是儒家和道家一致的观念,只不过道家追求自然性的真人字也从倒人,也就是),反之便是假人非真也字从,即立人);而儒家则与道家相反,追求立人,如孔子说己欲立而立人,从而强调教行”“教化


后者正是来自《易传》的文化观念,亦即儒家的文化观念,后来被概括为人文化成。由此可见,对于儒家来说,文化的本义是的存在状态从质朴的、朴素的自然状态转化为人文的、文明的社会状态。因此,《易传》所说的文明,意谓由之而之,即通过文化的转化,使人文得以彰明,故《易传》说文明以止(但要注意,《易传》的文明并非现代汉语作为“civilization”汉译的文明概念)。近代西学东渐,人们用汉语文化来翻译西语“culture”,因为两者的含义之间具有可对应性(当然同时具有非等同性),后者同样有培植、礼俗、生活方式等含义。英语“culture”出自拉丁语“colere”,最初由古罗马哲学家西塞罗(Marcus Tullius Cicero)解释为灵魂的培养cultura animi),同样是人的转化


人的转化,其实是源于人的存在状态的转化,即生活方式的转化。因此,比较而言,梁漱溟的文化概念更切近,也更具涵盖力,他说:你且看文化是什么东西呢?不过是那一民族生活的样法罢了文化并非别的,乃是人类生活的样法。但他所谓生活样法乃指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归结为意欲will)的不同,进而区分为所谓人生的三路向(一)向前面要求;(二)对于自己的意思变换、调和、持中;(三)转身向后去要求,据此区分西、中、印三种文化类型。我们可以不同意这种生活意志论,但生活样法这个表述是值得借鉴的。质言之,所谓生活样法可以理解为生活方式lifestyle)。


不过,严格来说,尽管文化是由生活方式决定的,而非相反,但是,毕竟生活方式文化并不是同一个概念。因此,更确切的表述应当是:文化乃是生活方式的表现形式。文化作为动词,就是以(以礼乐为中心)来(转化)一个群体的生活方式;作为名词,则是这种转化的结果,即一种新的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的文献记载,即是典章制度及其价值观念的叙述。


如果文化是生活方式的表现形式,那么,儒家文化就是儒家所倡导或认可的生活方式的表现形式;这种表现形式体现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政治生活与经济生活、乃至日常生活的饮食起居、举手投足等。


二、儒家文化的共时结构


所谓共时结构,意指暂时撇开儒家文化的不同历史形态之间的差异,而归纳其在任何时代都具有的共同结构。


儒家文化,作为生活方式的表现形式,涉及群体生活的所有方面,这里不能一一展开;但是可以肯定,儒家文化的核心是。正因为如此,关于如何才能由质素文化(动词),孔子强调指出:文之以礼乐。孔子曾说: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朱熹指出:道之显者谓之,盖礼乐制度之谓。章太炎曾指出:孔子称尧舜焕乎其有文章。盖君臣朝廷尊卑贵贱之序,车舆衣服宫室饮食嫁娶丧祭之分,谓之文;八风从律,百度得数,谓之章。文章者,礼乐之殊称矣。柳诒徵也说,至周而尚文”,“其文教以礼乐为最重。可见是儒家文化的核心,这是古今共识。


唯其以,故有礼文之说。例如《礼记》三王异世,不相袭礼孔颖达疏:三王之世,礼文烦多;五帝之时,礼文简略。关于禘祭之礼,程颐指出:四时之祭,有禘之名,只是礼文交错。关于乡射之礼射不主皮,朱熹解释:乡射礼文。孔子说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朱熹解释:其礼文虽具,亦且无如之何矣,而况于为国乎?如此等等。可见文化主要就是礼文


那么,何谓?在儒家文化中,涉及三个层次:作为制度规范的礼制;作为礼制的内在价值原则的礼义;作为礼制的外在表现形式的礼仪。其结构为:礼义礼制礼仪。


1.礼制。儒家所谓,泛指社会规范及其制度,包括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规范、政治生活与经济生活的规范、乃至日常生活的规范等。指制度规范,故有礼制之说,例如《礼记》天高地下,万物散殊,而礼制行矣是故圣人为之断决,以三日为之礼制也又称作制度,例如《易传》节以制度,不伤财,不害民;《尚书》王乃时巡,考制度于四岳;《左传》且夫富,如布帛之有幅焉,为之制度,使无迁也;《礼记》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天子有田以处其子孙,诸侯有国以处其子孙,大夫有采以处其子孙,是谓制度是故礼者,君之大柄也,所以别嫌明微,傧鬼神,考制度,别仁义,所以治政安君也;等等。尤其《礼记》引孔子语:子曰:制度在礼,文为在礼,行之,其在人乎!’”


至于许慎解释的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意谓指祭祀之礼,但这只是狭义之;实际上,儒家之涵盖一切社会规范及其制度,例如作为儒家经典的三礼即《周礼》《仪礼》《礼记》,皆称之为,即涵盖了上至朝廷、下至乡里的制度规范。许慎之所以特别强调祭祀之礼,是因为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祀,国之大事也,祭祀活动的礼仪集中地展示了当时的群体秩序及其人际关系规范,即的一种典型的展现形式。


这种作为儒家文化核心的制度规范在经典文本中的记载,叫作典章,故有典章制度之说。例如《尚书》惟殷先人,有册有典天敘有典,勅我五典五惇哉;天秩有礼,自我五礼有庸哉。舜问:四岳,有能典朕三礼?可见(典册)联系在一起,这也是”“礼文的一层含义,即载于。故又称典礼(并非现代汉语专指仪式的典礼之意),例如《易传》圣人有以见天下之动,而观其会通,以行其典礼;《左传》武子归而讲求典礼,以修晋国之法德刑、政事、典礼不易;《礼记》命典礼,考时月,定日,同律,礼乐制度衣服正之;等等。


2.礼义。儒家常有礼义之说,但这里的并非并列关系,而是说的礼之义。正如冯友兰所指出:礼之即礼之普通原理。所谓普通原理,就是普遍原则,其实也就是儒家正义论的正义原则。孔子指出: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这就是的观念结构:作为制度规范的礼制,是礼义原则的实行、实现。


汉语有两个基本含义,即(正当)与(适宜);它们源于汉语的两个基本含义,即情感情实(实际情况)。因此,儒家文化用来表达社会正义论的两条正义原则:

喜欢wangguotong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内容来自网友分享,若违规或者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 密码: [--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创建您的定制新论坛频道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