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机器人竞逐细分赛道
福建机器人竞逐细分赛道 核心提示
机器人被誉为“制造业皇冠顶端的明珠”,其研发、制造、应用是衡量一个地区科技创新和先进制造业水平的重要标志。据国家市场监管总局消息,截至2024年底,全国共有45.17万家智能机器人企业,注册资本共计64445.57亿元,企业数量较2020年底增长206.73%,较2023年底增长19.39%。作为数字经济和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先行省份,福建在该领域持续发力,现有机器人相关企业2.5万家以上,与其在全国的经济体量位次大致相当。
2023年9月,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的《福建省促进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十条措施》提出,聚焦智能机器人等领域关键技术需求,支持符合条件的区域主体布局建设人工智能领域产业技术研发公共服务平台,围绕新型机器学习、自然语言理解、新型人机交互、智能控制与决策等重点领域,加快发展国产化自主可控产品服务,每年实施一批人工智能领域技术创新重点攻关及产业化项目。
当下,机器人赛道竞争日趋火热,细分领域的技术愈加尖端。近日,记者走访福建省内多家机器人相关企业后发现,尽管与国内机器人产业头部省市仍存在一定差距,但福建机器人产业依托本地产业基础和比较优势,在细分领域不断突破,跑出发展“加速度”。
专注于实用
走进位于闽侯县青口镇的东南汽车城,福州明芳汽车部件工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明芳汽车”)车间正有序生产。作为东南汽车的一级配套厂,今年初该公司来了一位“师出同门”的新伙伴,如今与公司磨合得十分默契。
这位新伙伴,便是由福建汉特云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汉特云”)研发生产的搬运机器人“笨小递”。它已在明芳汽车的天窗生产线“上岗”满3个月。
白色机身,外形如小推车,“笨小递”显得有点“萌”。记者在明芳汽车采访时,“笨小递”正忙着将物料来回输送,数字管理平台的大屏幕上清楚显示任务进度、配送量分析等信息。
挡风板、后排水槽、前柱物料、马达组合……汽车工业产业链配套多、流程长、工序复杂,对智能化管理的需求尤为迫切。明芳汽车管理部经理刘琳告诉记者,仅汽车天窗一条生产线就涉及几十种物料需要搬运。而自行科学调度搬运、精准躲避厂区内障碍物是“笨小递”的拿手绝活。
刘琳介绍,如今“笨小递”采取按铃呼叫和全自动两种工作模式,前者主要解决厂内工人的临时搬运需求,后者则充分体现其智能性。搬运挡风板一趟耗时7分钟,生产线运转需保证物料按顺序投送……“笨小递”不仅能执行最优搬运方案,还能及时将成品送往出货区,自行补充电量,一台“笨小递”工作量相当于两名工人。
为何说“笨小递”与明芳汽车“师出同门”?原来,成立于2019年的汉特云,其前期技术团队主要由东南汽车自动驾驶技术的研发人员组成,目前已发展成为一家拥有域控制器、软件操作系统、智能网联云控平台三大核心技术以及三类底盘平台技术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成功研发3款自主移动底座以及20余款智能机器人产品,其产品聚焦社区、楼宇、机场等公共服务场景,不仅在国内市场广受欢迎,还远销全球5个国家20多个城市。企业获得工信部精工设计优秀案例、福建省专精特新企业、科创中国新锐企业等多项荣誉。
“目前人形机器人备受市场关注,但汉特云基于轮式底盘技术的机器人,具有成本更低、更贴近实际应用场景等诸多优势,这些自动驾驶技术可积淀并转化为智能机器人技术,所以我们对未来进军人形机器人的研发领域很有信心。”在汉特云总经理助理陈兆宝看来,自动驾驶所需的环境感知、图像识别技术,在人形机器人产业中的运用前景同样广阔。
正因为专注于实用,“笨小递”和它的“弟兄”迅速占领了市场。“笨小宝”在北京冬奥会场馆为观众带路,“笨小递”在兰州中川机场能完成行李运送服务,“笨小逻”在福州仓山区智能产业园执行安防巡逻任务……
上月末,国家知识产权局信息显示:汉特云申请一项名为“一种人形机器人多摄像头特征融合方式”的专利获得通过。该技术通过对机器人多个摄像头进行标定,将各摄像头采集的信息生成融合投影图像,用于机器人大模型的训练。该技术方案避免了直接使用高维图像数据而导致的神经网络模型过于庞大、训练及推理成本高昂的问题,同时还提高了检测的准确性和效率。
拓宽应用场景
目前,汉特云已斩获包括福州金控、国科京东方在内的多家金融机构、企业的投资,并与宁德时代达成合作,搭载宁德时代电池的汉特云机器人已应用于工厂辅料配送、巡检等场景。但汉特云的市场目标不只是工业领域,更在于广大的社区市场。
在福州市台江区,市内首个立体生态住宅国贸天琴湾于去年底完成交房,小区充满“智慧”。其中,机器人“笨小卫”全天候清洁地下车库,“笨小宝”全天候配送快递、外卖。
“该小区是整体装修交付,我们为‘笨小宝’植入了梯控模块,还结合星网锐捷打造的智能家居系统,使快递和外卖的配送流程可见、呼叫及时。”汉特云销售经理尤志雍介绍,“具备语音识别、导览等功能的‘笨小宝’遇到业主生日、乔迁,还会上门唱歌、送蛋糕,是社区的‘人气担当’。”
智慧社区引入机器人的现象在我省还有不少。2021年起,汉特云便与多家房企开展合作,在厦门的一些小区,每台“笨小宝”日均完成快递和外卖配送近百件。
“除了拓展机器人在社区安保、上门回收可再生资源等场景的应用外,我们还计划与国内一些头部生活服务类平台合作,打通相互间的数据壁垒。”尤志雍表示,随着智慧家居推广和数据的采集,未来机器人有望从新型社区走进千家万户。
机器人产业发展如火如荼,智能家居、新能源汽车的迭代也日新月异,并衍生出了对继电器、充电模块等产品高涨的需求。位于厦门海沧区的宏发机器人公司(以下简称“宏发”)是此轮产业革新中的“弄潮儿”,是一家集研发、制造于一体的智能机器人以及高端自动化装备制造企业。
在宏发的车间,公司研发的智能机械臂正在弹奏钢琴,科技感拉满。该机械臂只是公司技术实力的一部分,更让人称奇的是公司所研发生产的半个指甲盖大小的线圈。
小小线圈藏着什么秘密?宏发副总经理张译丹告诉记者,线圈上方密密麻麻缠绕着比头发丝还细的铜线,匝数在2万至3万匝之间,是由宏发研发的全自动生产线绕制的。该线圈作为继电器被广泛运用于各类电气设备中。
“随着人工智能赋能千行百业,以及新能源产业升级步伐的加快,明显感到非标定制的需求越来越多,好在公司已提前布局对柔性全自动生产的技术展开攻关,所以能从容应对这种变化。”张译丹介绍,所谓柔性全自动生产,是指借由机器人相对灵活的特点,使一条生产线可以生产多种产品,以应对日益增长的小批量、多规格生产的需求。
宏发已入选我国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其研发的多款新能源继电器柔性全自动生产线入选省“首台套”设备名录,可兼容10余种线圈的生产,具备高效率、高重复定位精度、方便进行通用改造等特点。目前,全球40%以上的高压直流继电器是经由宏发研发的生产设备所生产的。
随着社会对效率提升的需求加大,以及机器人产业在技术等方面的不断突破,机器人的应用场景也在不断拓展。
形似鱼雷的无缆遥控机器人、会摆动尾巴的仿生机器人、形似“蛟龙号”的深潜器……去年底,我省首届大学生智能海洋装备设计制作大赛决赛在福州旗山湖畔展开,吸引了省内17所高校共83支队伍参与。
“比赛聚焦涉海产业的实际需求,助力相关机器人共性技术攻关和样机开发。”福建理工大学是本次比赛的承办单位之一,该校智慧海洋科学技术学院副院长高秀晶告诉记者,学院近年打造的小型化、民用化水中机器人,部分已用于大坝检修、环境测绘、养殖监测等现实场景。强化产学研合作,为海洋装备智能化积蓄势能。
应用场景的不断拓展,也推动机器人产业发展进一步提速。福建省裤兜机器人有限公司首创“拼图式编程学习机器人”,被评为中国教育装备行业协会2022年度推荐产品;福建理工大学师生成功研制高空智能强磁爬壁机器人,已在“华龙一号”福清6号机组安全壳核清洁施工中应用;厦门图巴机器人专攻儿童心理疾患诊疗。
打造创新平台
最近,具身机器人火出圈。
3月11日,泉州市具身智能服务机器人创新平台建设在泉州数字经济产业园启动。该平台是全省首个具身智能服务机器人创新平台,未来将深度服务泉州纺织鞋服、智能家居、体育训练、高危应用等产业集群,赋能泉州智能制造业升级。
具身智能是指一种基于物理身体进行感知和行动的智能系统。福建(泉州)先进制造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先进院”)作为参与该平台建设的主要单位,在机器人设计制造领域积淀深厚。
创新平台成立当天,在先进院中试基地,一款能在高空电线上移动并诊断线路故障的电力运维机器人吸引了嘉宾们的眼球。这款机器人不仅提升了作业效率、降低了人工作业风险,还拥有国内机器人少有的诊断修复一体化功能。近年来,先进院先后推出了煤矿/石化巡检机器人、智能物流机器人、2D/3D视觉检测解决方案等九大系列产品,为具身智能的研发和应用奠定了基础。
在先进院的下属企业中,泉州通维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通维科技”)获评高新技术企业、瞪羚企业,在机器人细分赛道中表现突出。通维科技的技术负责人黄承曦博士告诉记者,列车在路网上运行,对机械结构的耗损很大,需要定期检修,尤其是转向架、车底等关键部位。为了保证调度效率,供列车检修的间隙往往是在夜间,并且较为短暂,工人们往往需要克服检修车间狭窄逼仄、空气流通不畅、重复性紧张劳动等困难。这些都对机器替代人工提出了迫切的需求。
先进院的前身是福建(泉州)哈工大工程技术研究院。近年来,通维科技从国铁哈尔滨铁路局所属路段开始,研发集列车自动化拆解、检修、除锈等功能于一体的机器人解决方案,并逐步延伸到道路维护、列车保养等领域。如今,在昆明、杭州等地路段,均能见到通维科技机器人的身影。
“在与国铁合作的项目中取得成功后,我们便琢磨,我们研发的机器人除了应用于轨道维保,能否应用于其他区域的清洗呢?”黄承曦回忆,2024年,先进院敏锐地发现,国内日益增长的光伏发电设备需要定期清洗,否则可能影响发电效率乃至设备因腐蚀而损坏,而大规模使用光伏发电的地区普遍降水较少,一种应用于清洁光伏板的“轨道式机器人”设想应运而生。
想法付诸实践后,一款与光伏板紧密贴合、具备水循环和污损检测功能的新型机器人很快拿到了华电集团的订单,在天津、内蒙古、山东等地推广。目前,通维科技正与华电集团商议此类机器人和光伏板铺设的标准统一,使其服务于更大范围的光伏设施。
“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技术正成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核心驱动力。”先进院院长李瑞峰表示,随着泉州市具身智能服务机器人创新平台落地,平台将通过硬件集群与智能中枢的深度耦合,在当地构建起覆盖家庭、养老、体育及特种工业的跨场景服务矩阵。
记者手记
将机器人“嵌入”真实场景
福建日报记者 赖昊拓
走访福建机器人企业的数日里,一个词反复叩击思绪——场景。与追求炫技的路径不同,闽企更擅长将机器人“嵌入”真实的生产与生活缝隙。这种务实基因,既源自福建深厚的制造业积淀,也折射出民企对市场需求的敏锐嗅觉。
如何推动机器人产业进一步发展?或许有些人认为,要靠基础研究、技术参数的快速突破,要靠资本的大力推动。但这非一朝一夕之功,当前,福建机器人产业要取得更大突破,更在于对本土产业链的“贴身服务”。采访中遇到一个个具体场景的解题方案,往往比理想中“通用型机器人”更能赢得客户“真金白银”的投票。
然而,场景化创新是一把双刃剑。高度定制化虽能快速占领细分市场,却也意味着研发成本高企、规模效应受限。此外,本土市场的天花板逐渐显现——闽企能否从区域服务商升级为更大范围的方案商,考验的不仅是技术迭代速度,更是标准化能力与品牌建设能力。
福建机器人产业的未来,或许藏在两股力量的交织中。其一是政策与平台的赋能。泉州市具身智能服务机器人创新平台的启动,将整合高能级科创平台、高校、企业与场景资源,推动共性技术攻关。其二是生态协同的深化。汉特云与宁德时代的合作、宏发机器人与新能源产业链的绑定,印证了“本土技术反哺本土产业”的良性循环。当更多企业从单一场景衍生出技术复用能力时,福建机器人或将克服“小而散”的不足,形成更具韧性的产业集群。
产业蓝海的竞逐之道,不在于盲目追逐风口,而在于将技术的根深扎进脚下的土壤。福建机器人的故事,是一场关于“接地气的创新”的生动实践——在工厂的流水线、社区的车库、沙漠的光伏板间,新技术以实用的方式生长出改变现实的力量。
内容来自网友分享,若违规或者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楼主前期社区热帖: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