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坂美五郎宫,位于五缘湾公园,福建唯一一座专祀杨五郎的场所
2025-04-18 08:11厦门坂美五郎宫:百年信仰与闽南建筑艺术的交融!
在厦门五缘湾湿地公园的碧波翠影间,坐落着一座承载着百年信仰与历史记忆的庙宇——坂美五郎宫。
这座专奉北宋名将杨五郎(杨延德)的庙宇,不仅是福建省唯一一座专祀杨五郎的宗教场所,更是坂美石氏族人精神信仰的核心象征,见证了客家文化与闽南建筑艺术的完美融合。
一、百年信仰:杨五郎的跨时空庇佑坂美五郎宫供奉的杨五郎,是《杨家将》中智勇双全的传奇人物。
他因随父抗辽失散,后于山西五台山出家为僧,号“大德禅师”,被尊为“普庵菩萨”。
令人称奇的是,千里之外的厦门坂美,竟成为其信仰的重要承载地。
据传,坂美石氏先祖因避乱南迁,将杨五郎的信仰从北方带至闽南,但具体渊源已无从考证。
如今,当地人尊杨五郎为“公祖”,每年农历八月初八神诞日,族人齐聚庙宇,举行盛大的祭祀仪式;正月十五则抬神像巡游,祈求风调雨顺、家兴业旺。
二、沧桑迁徙:从古渡口到现代湿地公园 坂美五郎宫的历史与坂美社的命运紧密交织。
坂美原名“坂尾”,因古时地势平缓如坡地得名,后雅化为“坂美”。其石氏先祖石螽扈于唐末入闽,南宋时期成为同安望族,涌现出8位进士。
明初因“龙脉”传言避祸迁居坂美,逐渐形成以石姓为主的客家聚落。
五郎宫原址位于坂美下石角,旧称“下石宫”,清末仅为一落一庭院的简朴庙宇。
2005年因环岛干道建设迁至五缘湾湿地公园旁,2020年地铁施工导致地基受损,经政府批准升级改造,最终形成占地193平方米、高10米的恢宏建筑。
三、建筑瑰宝:闽南工艺的集大成者新建的坂美五郎宫坐东面西,前后两进,以燕尾翘脊硬山顶为特色,融合了明代遗存与现代技艺。
前殿明廊两侧矗立着精美的龙柱,石雕、木雕、剪瓷堆贴工艺繁复细腻,青白辉绿石雕板上的瑞兽纹、花鸟纹栩栩如生。
后殿中部加高为四垂顶,禅意深邃,供奉的杨五郎坐像手持禅杖,面容庄严慈悲。
山门“佛光普照”匾额与榕树下“坂美”石刻相映成趣,诉说着庙宇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
四、文化纽带:客家族群的精神原乡坂美作为厦门岛内唯一的石姓客家古村落,保留着独特的文化基因。
明清时期,族人通过海上贸易与南洋、台湾紧密联系,仅台湾就有2万多名坂美石姓后裔。
如今,坂美仍保留着“大夫第”“九十九间”等红砖古厝群,与五郎宫共同构成客家文化的活态见证。
每年元宵节,族人举行“犁辇”民俗活动,青年男女抬着神辇巡游,木偶戏、腰鼓队穿插其间,传统与现代交织成一幅生动的文化图景。
五、生态与信仰的共生五郎宫所在的五缘湾湿地公园,曾是坂美先民的滩涂与海域。
如今,黑天鹅在池塘中悠游,榕树荫庇着“妈祖伞”下的东寿宫,而五郎宫则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精神地标。
这种生态与信仰的交融,恰如杨五郎从沙场战将到禅门高僧的蜕变,诠释着闽南人“靠海吃海、敬天法祖”的生存智慧。
结语:时光长河中的信仰灯塔坂美五郎宫不仅是一座庙宇,更是历史迁徙、文化交融与族群认同的缩影。
它见证了坂美石氏从科举望族到商海巨贾的变迁,承载着客家人“离乡不离根”的精神密码,也延续着闽南建筑“雕梁画栋”的艺术血脉。
当香火氤氲中杨五郎的禅杖指向苍穹,或许正是对这片土地最深沉的祝福——无论世事如何变迁,信仰与记忆永远是照亮前路的灯塔。
内容来自网友分享,若违规或者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楼主前期社区热帖: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