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明溪金腰燕🦜
金腰燕又称为小燕子,以其显著的外观特征和独特的生活习性而闻名。金腰燕的体型大小与家燕相似,体长约为16-20厘米。其羽毛颜色丰富,背及翼上覆羽为深黑蓝色,后颈呈栗黄色,形成领环,腰部有一条栗色的横带,下体为栗白色并带有黑色纵纹。金腰燕的尾巴长而分叉,黑色无斑,眼睛为褐色,嘴和脚为黑色。在福建明溪,千余只金腰燕在县城西雪峰新村一带嬉戏盘旋,成为城中一景。金腰燕在明溪的分布广泛,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都能见到它们的身影。这些燕子大部分时间在空中翱翔,仅在偶尔休息时才会选择栖息在电线或房檐上.明溪金腰燕金腰燕的飞行动作迅速而敏捷,主要以昆虫为食。它们通常在山间村镇附近的树枝或电线上活动,喜欢在屋檐下筑巢,并且常常集群站在电线上。金腰燕的巢穴形状像瓶子,入口狭窄但内部空间宽敞舒适,提供了极佳的安全性。这种筑巢技巧使得金腰燕被称作“巧燕”。 明溪金腰燕金腰燕的腹部却别有一番风情,深色的纵纹点缀其中,宛如一幅精致的画卷。再来看它的亚种,那小脸上尚不明显的红色色斑,在黑色纵纹的映衬下,显得淡雅而迷人。 明溪金腰燕金腰燕主要栖息于低山丘陵至平原的村落、城镇等地,常伴人生活。它们常成小群活动,迁徙季节会集大群。金腰燕在迁徙时,南方较早,北方较晚,秋季南迁的时间多在9月末至10月初,少数迟至11月末才迁走。
金腰燕金腰燕大部分时间在村落及田野上空飞翔,边飞边捕食蚊、蝇、蜂等飞虫。休息时则栖息在电线、房顶的屋檐等处,并发出“唧唧”的细弱叫声。它们的飞行轻盈而悠闲,有时也能像鹰一样在天空翱翔和滑翔,有时又像闪电一样掠水而过,飞行极为迅速而灵巧。金腰燕在民间传说中,金腰燕是吉祥的鸟儿。相传在饥荒之年,一群金腰燕飞临一个小村子筑巢,随后村子里的人们便找到了新的食物来源,饥荒得以缓解。从此,金腰燕成为了带来好运的象征。 金腰燕金腰燕的繁殖期在4—9月,它们在建筑物的屋檐下、房梁上或顶棚吊灯、角落处筑巢。雌雄亲鸟共同营巢,衔泥伴以植物纤维堆砌成瓶状巢,巢口为细小而外伸的瓶颈状,巢室扩大呈囊状,内部垫有干草、碎布、羽毛等柔软材质。每年繁殖1~2窝,第一窝约5枚卵,第二窝平均4枚,孵化期约17天。雏鸟晚成,在双亲共同喂养下,约26~28日可飞翔离巢。 金腰燕生活习性:金腰燕在中国主要为夏候鸟,每年迁来中国的时间随地区而不同。南方较早,北方较晚。秋季南迁的时间多在9月末至10月初,少数迟至11月末才迁走。主要栖于低丘陵和平原常成群活动。 金腰燕金腰燕的迁徙行为主要受季节变化影响。春季,它们从南方或东南亚迁徙到中国各地繁殖;秋季,则会在9月末至10月初南迁至南方或更南方的地区过冬。这种迁徙模式使得金腰燕被归类为候鸟。 金腰燕金腰燕在明溪成为了留鸟,主要是因为明溪的生态环境优越,食物充足,侵害较少。这种变化通常被认为是当地生态环境良好、食物充足、侵害较少等因素综合促成的结果。此外,明溪县林业局野生动植物保护站的监测也显示,金腰燕在明溪大量集结,说明这里的生态环境适合它们的生存和繁殖。 金腰燕金腰燕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VER3.1:2009年鸟类红色名录,并且被国家林业局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列为保护动物。此外,金腰燕在中国也被列为“三有”保护动物,即对人类有益、具有显著经济价值或科学研究价值的野生动物。 金腰燕金腰燕是第六种经认定留居明溪的候鸟。2014年至今,明溪陆续发现鸳鸯、彩鹬、白腿小隼、斑嘴鸭、黑翅鸢从候鸟变为留鸟。 它们中有不少鸟界明星。 金腰燕金腰燕的栖息地主要位于低山丘陵至平原的村落和城镇地区,常常与人类生活紧密相连。它们通常以小群为单位活动,迁徙季节则会集结成大群。在村落和田野上空,金腰燕会边飞翔边捕食蚊、蝇、蜂等飞虫,休息时则选择栖息在电线或房顶的屋檐上。
已标注为Burton的原创内容,若需转载授权请联系网友本人。若违规侵权,请联系我们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楼主前期社区热帖: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