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东山岛文峰塔🌄🗼
福建东山岛文峰塔是一座八角形密檐式实心建筑,共有七层,由花岗岩砌成。塔高31.7米,底座周长14米,从第二层起八面均有一幅浮雕,塔顶由两个葫芦状石头叠成
。文峰塔建于明嘉靖五年(1526年),由福建巡海道蔡潮所建,是明代建筑的重要标志之一。文峰塔不仅具有历史价值,还在当地文化和地理环境中扮演重要角色。它是东山胜景之一,被称为“东屿文峰”,并且是海域航行的重要标志。此外,文峰塔的修建背景与当地的文化和地理环境密切相关,据传蔡潮修建文峰塔是为了提升当地的文化氛围和作为航标,确保海上商渔业生产安全。
福建东山文峰塔东山文峰塔的主要用途是作为海上航标,帮助航海者定位和导航。文峰塔位于东门屿,这座岛屿因其礁石奇异、洞泉甘醇、古迹众多而闻名于世,被列为福建十大风景名胜区之一
。文峰塔建于明嘉靖5年(1526年),由福建巡海道蔡潮所建,塔高31.7米,共七层,由花岗岩砌成。文峰塔保存完好,是该海域航行的重要标志,被称为东屿文峰。文峰塔为密檐式实心石塔,塔高14米,形如八卦。
从第二层起,八面均有一幅浮雕,其中慈佛端座。自建塔470年来面对凛冽的海风而泰然自若,令人身处激浪烈风之中尚觉镇定。福建东山文峰塔蔡潮修建文峰塔的初衷是为了解决东门屿附近海域航行安全问题。据记载,东门屿附近无风也起三尺浪,沉船海难频繁发生。为了保障往来船只的安全,蔡潮决定在东门屿修建石塔作为航标3。文峰塔不仅起到了航标的作用,还成为了东山胜景之一。 福建东山文峰塔文峰塔的建筑风格为八角形密檐式实心建筑,共七层,由花岗岩砌成,塔高16.68米。塔顶由两个石头叠成葫芦状塔刹,中段塔身四面镶嵌有浮雕佛像
。尽管文峰塔的塔身现已出现裂缝,但它仍然是东山岛的重要历史遗迹和文化象征。
文峰塔还具有历史文化和旅游价值。它不仅是海上航行的指路明灯,还成为了东山岛的一个重要旅游景点。游客可以沿着树木掩映的石径小道拾级而上,登上塔屿海拔91米的主峰,欣赏到文峰塔的壮丽景色
。文峰塔的塔顶由两个葫芦状石头叠成,从第二层起八面均有一幅浮雕,增加了其历史和文化价值。福建东山文峰塔文峰塔的建造初衷是为了弥补地理上的不足,希望铜山能出大文人,并作为航标指引舟楫安全航行。塔的八面从第二层起均有浮雕,东南西北四个方向雕有四幅慈佛端坐浮雕,正面第二层门楣上嵌有“东屿文峰”匾额
。这种设计不仅体现了文峰塔的宗教和文化功能,也展示了其作为海上航标的重要性。福建东山岛文峰塔有一个奇特之处,就是它是佛道结合的产物。塔高七层,应了佛教“七级浮屠”之说;塔中部的东南西北四个方向,雕有四幅浮雕,分明是慈佛端坐。同时,塔为八角形,形似八卦;塔顶有一个由两块石头相叠而成的葫芦,这两样,又确确实实是道教的象征。究竟这塔属佛属道,抑或是亦佛亦道,就没有人能说得清楚了。四百多年来,文峰塔历经无数次的台风地震,依然傲然挺立,安然无恙。明代东山进士文三俊作《东屿文峰》一首,赞曰:“突兀危峰耸,浮图砥海东。草庐微啸咏,石艇自玲珑。蜃飞百川外,龙腾万壑中;云雷过日夜,不变摩苍穹”。 福建东山文峰塔 文峰塔的修建初衷是为了改善地理环境,提升文运。据史料记载,嘉靖五年(1526年),福建巡海道蔡潮在巡视东山岛时,发现东山地理极佳,但东边缺乏高耸的山峰,认为这会影响当地的文化发展。因此,他在东门屿修建了文峰塔,希望以此提升文运,出产更多的文人
。这种做法在风水学中被称为“文笔峰”,旨在通过建造高塔来激发科举运势。文峰塔在风水学中被视为吉祥之物,具有镇压邪恶、保境安民的作用。文峰塔高耸入云,象征着与天相接,不仅为航行者提供方向指引,还承载着镇压妖邪、保境安民的神圣使命
。文峰塔的修建不仅改善了当地的地理环境,还为航行安全提供了重要保障,减少了海难的发生。福建东山文峰塔嘉靖五年(1526年),蔡潮巡海铜山。清乾隆《铜山志》记载蔡潮修建文峰塔,“作浮阁于东屿中,为铜山造福,以东木不锐故也”。据东山县文化人黄辉全记述,原来,蔡潮是一位谙熟地理的专家,他视察了铜山城后,认为铜山地理极佳,遗憾的是东边没有高耸的山,以助地势,影响此地日后此地能够产生高位文人。为此,下决心在东门屿造塔,一来希冀铜山今后出大文人;二来希望此塔可作为航标,以引领过往商船渔舟,有相应的参照物,不至于触碰岛礁,确保海上在此过往的渔业生产以及经由此地的商用船舶等船只安全。果然从此,铜山天开文运,文教事业蒸蒸日上。
福建东山文峰塔在风水上有没有作用呢?如蔡潮所预见的那样,20多年后,东山人百年间接连考中进士的辉煌历史由此开端。
在明清时期,东山岛(铜山)出了17位进士、83位举人和86位贡生
。这些数据反映了东山岛在清代的文化繁荣和教育成就。
已标注为Burton的原创内容,若需转载授权请联系网友本人。若违规侵权,请联系我们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楼主前期社区热帖: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