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浦蓝廷珍府第🏯🏰
位于福建省漳州市漳浦县湖西乡顶坛村新城自然村的蓝廷珍府第,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建筑群。它始建于清康熙末年,并于清雍正五年(1727年)完成。蓝廷珍(1664~1729年),字荆璞,是漳浦湖西人,曾官至南粤总兵和福建水师提督等要职。蓝廷珍府第规模宏大,布局严谨。建筑群坐西向东,前有一块由360块条石砌成的宽阔广场,条石纵横交错,显得十分壮观。主建筑台基勒脚为大面积的花岗石,外墙面则由红砖、灰砖与白粉墙交相辉映,显得古朴典雅。整个建筑群通面宽50米,纵深86米,占地约4300多平方米,体现了当时闽南地区较高的建筑艺术水平。
蓝廷珍府第蓝廷珍府第,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建筑群。它始建于清康熙末年,并于清雍正五年(1727年)完成。蓝廷珍(1664~1729年),字荆璞,是漳浦湖西人。蓝廷珍府第蓝廷珍府邸前庭 蓝廷珍府邸,坐落在福建省漳浦县湖西畲族乡顶坛村新城的“提督府”,是清康熙年间台湾总兵、福建水师提督蓝廷珍的府第。 蓝廷珍府第 蓝廷珍府第蓝廷珍(1663-1729)字荆璞,漳浦县湖西畲族乡顶坛村人。历任澎湖副将、南澳总兵。曾出师台湾,为台湾的平定、治理和开发作出重大贡献。雍正元年提任福建水师提督加左都督,被雍正帝誉为“治台名将”,与族祖“平台首功” ——蓝理,宗弟“筹台宗匠”——蓝鼎元并称“蓝氏三杰”。 蓝廷珍府第 蓝廷珍府第蓝廷珍府邸始建于雍正初年,据传原规划拟加建城墙于四周,未完工,因蓝廷珍先逝而停建。提督府占地五千多平方米,建筑面宽四十七米,纵深一百零八米。以对称的纵向五进建筑和左右后三组厢房组成。主建筑沿中轴线自东向西依次为门厅、正堂、后堂、主楼,后厢,与左、右厢为护厝,与正堂、后堂、过水廊相连,构成大四合院套小四合院的格局,三组厢房与正门形成具有防御功能的“院城”,故俗称“新城”以区别于赵家堡。 蓝廷珍府第蓝廷珍府第后堂与后厢之间为主楼,主楼门楣上悬“日接楼”石匾,楼匾左右两端刻有蓝廷珍的三个印章,右上角一章曰“竹苞松茂”,左下角二个章分别是“蓝廷珍印”、“荆璞”,楼匾乃蓝廷珍亲笔题写。楼底层以条石构筑,第二层以三合土夯筑,面宽二十三米,进深十米,分为三开。府邸前又建有二千平方米的石埕及园林布局,石埕的石板排列有序,是族人在他乡相逢时作为相认的暗号。 蓝廷珍府第府第大门朝东,大门两侧一组青石花鼓,高一百五十厘米,分别刻高浮雕荷花水草走兽,门柱对联书:“复鹿耳于崇朝,韬略奚似管乐;定东都以七日,戎机可比孙吴。” 蓝廷珍府第整个府第的建筑装饰朴素无华,屋面装饰只集中在精美的燕尾式屋背。木梁架上以“员光”、“托日”、“吊筒”作为雕饰。石柱础为八角莲花座,雕刻也十分精致。 蓝廷珍府第民国初年一场大火,府邸大毁容。蓝廷珍后代以府邸为宗祠,并以石埕排列为图案作为子孙认祖的标志。府邸现保存完好,1984年列为县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3月5日被国务院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蓝廷珍府第蓝廷珍府第始建于清康熙末年,并于雍正五年(1727年)落成。府第位于漳浦县湖西畲族乡顶坛村,四周建筑犹如城墙环绕,故有“顶坛新城”“院城”之称。府第占地约4300多平方米,布局严谨,建筑群坐西向东,前有宽阔的广场和精美的石鼓浮雕。主建筑台基勒脚为大面积花岗石,外墙面红砖、灰砖与白粉墙交相辉映,体现了当时闽南地区较高的建筑艺术水平。 蓝廷珍府第蓝廷珍本人是一位治台名将,他的后代中也出现了许多杰出的军事将领,其中最著名的就是蓝元枚。 蓝廷珍府第蓝廷珍府第,也被称作提督府,坐落在福建省漳州市漳浦县湖西畲族乡顶坛村新城自然村。这个历史悠久的建筑群在2013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足以见其历史价值。 蓝廷珍府第蓝廷珍在台湾期间,对当地百姓施以教化,鼓励开垦,推行保甲、团练制,使清廷对台之策大为改观,为日后台湾的开发建设及和平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他深受雍正帝器重,受朝廷赏赐多达二十四次。蓝廷珍在雍正七年十二月(1730年1月)逝世,享年六十六岁。获赠太子少保,谥号“襄毅”,后世将其与康雍年间另两位平定、治理、开发台湾的蓝理、蓝鼎元并称为“蓝氏三杰”。 蓝廷珍府第蓝廷珍府第不仅是蓝廷珍家族的故居,也是研究闽台两地关系和蓝氏家族史的历史见证。府第规模宏大,布局对称,构思巧妙,工艺手段多样。府内建造士楼,形成院城格局,展示了畲族独特的建筑风格和文化特色。
已标注为Burton的原创内容,若需转载授权请联系网友本人。若违规侵权,请联系我们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楼主前期社区热帖: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