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是如何给官员面试的?
撰文:赵立波
二十五岁登基的弘历将“乾隆”二字作为年号,可知早年雄心辽阔的宏大志远。因乾字,代表宇宙充满了无穷力量;隆字,往往被形容成伟大、繁荣。
此时他的青春期的躁动已经全部退去,稳重、成熟和精力充沛成了他人生不断走向高峰的力量。因此与精神充沛相伴随的是高效率运转,大清这个庞大的航船在乾隆的掌舵之下,乘风破浪,一往无前。
乾隆早年画像 乾隆早期画像由于他的早年和中年非常勤政,所以政绩方面确实取得了非常明显的突破,这一点和他的父亲雍正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透过大清红墙的秘密,我们可以专门从乾隆选人用人角度来剖析一下彼时的选人用人方法,泛黄的历史倒也充满了有趣、生动鲜活的历史细节,甚至让人觉得那些看似僵化的记载,突然的让人对那段历史产生了不一样的感官。人是感性动物,从这一点上,乾隆也不能例外,甚至他将这一感性用在了选人用人方面上来,依稀透过那些评语让人觉得他笔端流淌着许多鲜为人知的温度,或许从这一点来看,我们可能会逐渐理解人性,理解乾隆。
乾隆对他的父亲雍正感情是比较复杂的,大抵是儿子总不觉得老子了不起的这一传统心理,但是他独独对于父亲雍正在选拔官吏用了独到的方法上非常钦佩。根据《清实录》记载:乾隆“每于引见时必执笔标记,详视熟察”,这一选人办法,乾隆非常重视:“记名道府,用朱笔记载,乃皇考世宗宪皇帝留意人才,以便随时录用,实属法良意美,所当永远遵守。” 这可能是乾隆最为佩服其父雍正留下的选人家法,并且罕见的予以定调要“永远遵守”。
乾隆登极的第三年,他就非常迫切的下令给各部向他推荐官员,并且非常明确地要求:“有出身不明者,按例参劾。其有品行端谨,或才具优长,所素知者,即据实举出,交部随时登记。”他很重视官吏履历情况,因为无论哪个朝代,凡是有能力的官员大多都是从基层历练出来的,对于这样的基层官员,他会在引见后的简历中写下批语“注于履历之下,恭候简用。”这样的时候,这些官员基本都能得到提拔。一时之间,大清的官僚队伍如沐春风,每个被仕途所祖的暗淡前程的人似乎都看到了新的希望。
在选拔官吏方式方法时,乾隆延续了乃父选官的大体方法,主要还是以亲自面试为主,结合自己的所谓面相术和以往评判人的经验评价官员,并随手批注在被引见官员的“履历片”上,相当于组织档案上的“备忘录”。
比如在认真端详了一位江西官员后,乾隆写下这样描述的批语:“身材瘦,健康,有武将风”,陕西人宋攀隆:“老实人,汉仗,去得”。当看到叫周琬时还说他有点可怜:“瘦长,人可怜见的,中平,好,汉仗”这些在《清高宗实录》里都能查到,甚至连书写的风格与雍正都一般无二。如果雍正有知,却也会感慨,这才是自己的亲生儿子!
在许多引见官员中,年轻的乾隆毫不吝啬笔墨和自己的文学修养的词汇都用出来,比如看一些官员长相不满意就写下:“碎相貌卑微、小材料”。有时看不准,他就在其点评的字眼中,多见“似”或“似好”在语气上有不确定的成分存在,这些带有浓烈的感情色彩,在给庞大的官僚队伍面试时,显然更多的是“以貌取人”。
在选拔武官时,乾隆更在意对方的身高和体重,以此来判断他们能否经得起在作战时的体能。比如在看了一个叫韩良乡的武官后,觉得非常不错,但是由于不托底,只好这样批注:“总兵中不多见的,在谭行义何勉之间,将来可用提督,须慢些更好。”这就是比较严谨和慎重观察再做决定的意思。
还有一个叫查郎阿的人在面试时,乾隆接见后给出:“中上,人有福像,识字”,这一模糊的评价。有的被乾隆看过后,觉得面相不好,人样子也不好,便草率下结论说:“中平,无甚出息,只可参将而已。”因此这样的批语很可能导致官员的仕途从此戛然而止,日后的翻身概率也非常的小。
有时乾隆也要将当朝已经被重用人物将面试对方进行类比,比如在接见了一个姓钱的官员时这样说:“貌似富德傅魁之间,人似有为,爽快,若不用巧,大有出息,再看。”这种举棋不定的判断基本也为这位官员的仕途留下许多不确定性,但总体来看还是印象不错的。
乾隆十三年(1748),大小金川开战,乾隆加大了武官的亲自选拔,这年的十月,他召见了陕西守备后写下并不满意的评语:“出力,好人,平常,像回子巴得明,人鬼些,小材料,不识字,中下。”凡是被乾隆评价为“中下”的官员后来的仕途很难再度起飞。
《清代官员履历档案全编》一书中记载,在以貌取官后,乾隆随着经验积累,逐渐也转向到内在要求,这个时候更多要以识不识字,或是文化程度高低来选拔人才,比如“少识字、中上”和“人平常、相貌好,识字,看下文书”、“糊涂人,胆量似好,不识字,中下”等等评语。
乾隆对当时对能够熟悉少数民族语言的官员印象很好,这些官员在被引见时候会说少数民族语言都是加分项,对此他这样批示:“此人似可,满洲话尚好”。
乾隆早年性情温和,收获许多“宽仁”的美名,对于王爷们推荐的官吏,即使看了不满意,一般也都留有情面,加以使用。比如在看了补授陕西略阳营守备时说:“麻子,人甚平常,怡亲王说好,似夯出力之人,中中。”以此可见,乾隆在选拔人才的时候也是兼顾一下周围人的意见的。
还有一种官员被引见后,乾隆看了虽然觉得可以,但感到不满意的时候会将他特殊记下,以免此后再被重用。比如在看了张良弼后,在评语中这样写道:“中平,人去的,将来副将可用,亦止可到将而已“
乾隆自小是宫廷长大,所以对于皇家礼仪非常注重,因为有些官员不懂礼数,乾隆看了非常反感,在看了甘肃后营守备后很不满意,“中平糊涂,不晓事,引见时低着头,全不懂” 这样的批语让此人彻底划伤仕途终止符号。
乾隆以貌取官有时自己也会发现这种短板局限,比如之前引见的几个副将很满意,觉得他“人明白,去得,很少识字,中等人。”可是过了几年再度引见时,竟觉得非常不满意地批示道:“粗夯无能,竟不满意,引见时未细看,错了。”这种敢于自己推翻自己之前的判断,确实也说明了乾隆当年是有自我纠错的勇气的。
如同这样的例子不止一个,基本上隔几年就要出现几次,比如在看一个叫杜恺的人,一开始对他的评价和印象非常之好:“着是好的,将来可望成人,亦可升用,上中”,可是在一年后,再次召见时,乾隆完全颠覆否定了自己当初评价:“人假些,喋喋利口而已,看来无甚出息,向日看错了”。
总体看来,从引见以来,乾隆的眼里很少出现让他眼前一亮的人才,这或许和乾隆天生的尊己卑人的优越感有关,同时也折射出了大清人才匮乏的一种现象,或许为日后出现和珅一样的人物埋下了伏笔。
不容质疑的是乾隆早中期非常勤政,由于他的勤政速度很快,官僚系统跟有些根不上其节奏。有一次乾隆发现,应召在乾清门们等候奏事的九卿“有因袛候稍久而以劳苦含怒者”,甚至“竟不候而归”。他非常震怒斥责说:“我日理万机,不敢半点放松,而大臣却不思国务,悠游闲适……诸臣思之,当愧于心也。”《乾隆实录》这可能是乾隆对于“躺平”或者要“摆烂”官员的第一次表态。有鉴于此,乾隆决定要加大对官吏考核力度,把那些混日子的官吏进行清退。
乾隆十年(1745)这年被劾为不谨、罢软、才力不及、浮躁、年老、有疾者共180人,其中不谨官员43人,罢软17人,才力不及35人,浮躁官13人,年老官40人,有疾者32人全部进行清退,堪称大清时期官员能力 “能上能下”的一次试水。
不光如此,乾隆早期在整治吏治上也颇为铁腕,这一时期的乾隆尤其对贪官的惩办十分严厉。乾隆二年(1737年)陕西学政喀尔钦在布政使萨哈谅的支持下,贿卖2文武生员一案被揭发。乾隆听到奏报后十分震惊,他说:“登基以来,理解群臣,增加俸禄和养廉银,以为天下臣工,一定对此感激并更加努力,怎么也想不到竟然干出这等龌龊的事来。”
紧接着乾隆感叹道:“朕做梦都没想到”并下结论说:“一省如此,他省可知矣”。此后的几年里,乾隆又接连处理了一批被揭发的高级官吏,总督、巡抚屡屡涉案。面对日益增多的贪污案件,乾隆认为,这是因为废除完赃减等条例,这项条例已经不能遏制官场不正之风,相反给了他们大肆侵贪的保温箱:“年来侵贪渐多”并明确规定“一犯侵贪,即入实情,且即与勾决。人人共知法在必行,无可幸免。身家既破,子孙莫保。”
内容来自网友分享,若违规或者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楼主前期社区热帖: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