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荣臻打仗不及傅作义,华北战局触目惊心:为何毛主席仍力挺他?
十大开国元帅中,聂荣臻排名第九,位次仅高于叶剑英。但如果在解放战争时期,聂帅执掌的华北解放军能够取得更突出的军事战绩,至少做到独立控制华北战场的主动权,或许55年评衔时就是另一番景象了。
1946年解放战争爆发后,聂荣臻统领晋察冀部队,凭借优势兵力与傅作义、阎锡山所部多次交锋,但战绩却相当惊人:尤其是大同之战,晋察冀和晋绥部队约12万大军,被傅系部队加阎锡山守军5万余人击败。此后集宁、张家口、承德也相继失守。这种在局部明显以多打少,不光不能取胜反而丧师失地的战例,在全国战场上非常罕见,中央对此忧心忡忡。
晋察冀根据地范围,在吃了多次败仗后大面积收缩、甚至被切割了,从原先的相对攻势状态,转入战略防御,局面十分被动。特别是张家口,作为当时晋察冀首府,被傅作义攻下后进行大肆宣传,还写了公开信羞辱我方,晋察冀解放军上上下下恼怒不已。
从军事指挥角度看,无需讳言,傅作义虽是国民党军阵营的重要将领,但军事才能和作战经验非常突出。单论这一方面的话,或许聂帅难以及得上对方。当时华北我军内部也有情绪,郭天民等干部,甚至在总结会上当众批评过聂荣臻,可见打了败仗之后,部队士气和凝聚力成为严重问题。
既然战绩如此不堪,华北又是北方咽喉之地,为什么毛主席没有考虑更换聂荣臻呢?这种情况,在解放战争期间不是没有类似的例子:比如1946年陈老总一度在山东作战不顺,军委打算派徐向前去山东带兵、稳住局面,后来因故作罢。毛主席出了奇招,将山东和华中部队合军一处,陈毅仍然是“一把手”,而军事异常拔尖的副司令粟裕,解决了华野打仗的问题。
但聂荣臻不同,从公开的史料来看,中央当时没有考虑过更换他,甚至也没有对此进行讨论的记录。毛主席虽然严肃批评丢掉张家口为“奇耻大辱”,但批评归批评,对于聂荣臻的使用,伟人总体上还是持保护和力挺的态度。试分析个中原因,主要有三点。
第一点,面对不利局面,军委有及时的应对策略,而不是直接换人了事。晋察冀部队连遭失利后,中央非常重视,毛主席委派朱老总亲自前往军区,帮助聂荣臻提振部队士气。朱德军事经验丰富,尤以意志坚定著称,南昌起义后正是朱老总收拢残兵,鼓舞大家坚持下去,最终才有了井冈山会师。
朱老总作为“压舱石”,深入了解晋察冀的症结所在,改组军区领导机构并调整后勤供应模式,让军事人才集中精力于训练和带兵,建立强大的一线野战部队,以专业的后勤部门来保障供需,前线无需分心。同时他亲自召开大会小会,给广大官兵动员鼓劲。经过几个月的调整,晋察冀部队的实力和精神面貌,已经显著回暖,度过了最危险的时段。
最显著的证据,就是1948年1月的涞水之战。我军痛击傅作义嫡系王牌35军,击毙新32师师长李铭鼎,这一战之后,敌军长鲁英麟羞愧自杀。到这个时候,华北形势已经相对稳定,我军信心也完全恢复了。傅作义的部队包括绥远嫡系和中央军两部分,双方勾心斗角,作战时很难形成绝对合力。在我军内部足够团结的情况下,傅作义虽一定程度上占据上风,但无力控制整个华北。
第二点,聂荣臻能力全面贡献很大,对于重要干部的使用,不能仅以单纯的带兵能力、军事战绩决定一切。晋察冀根据地是什么地位?是全面抗战时期,我军建立的第一个大规模抗日根据地,兵力优势一直延续到解放战争中,贡献了三十余万正规军,加上民兵破百万。就连罗荣桓元帅领导的山东根据地,在面积和总兵力上都比不了晋察冀根据地。
46年郭天民批评聂荣臻时,曾说他“裁军10万”,削弱了华北我军的硬实力,以至于对阵傅作义时没有了底气。可是反过来想想,什么样的家底,能主动裁军10万人呢?这里面或许有决策失误的问题,但聂帅多年来打造晋察冀根据地的成绩和贡献,是谁也抹杀不了的。
如今网络上也有些评论,动辄拿聂帅在一小段时期内的战绩说事,看法很片面。聂荣臻绝对是难得的大才,1937年中央派聂荣臻到五台山一带开发根据地时,他作为八路军主力部队115师副师长,却根本没带多少人,环境很危险并且没有成功先例。结果聂荣臻就是凭着才智和毅力,发展出数十万大军,在关键时刻支撑起八路军的脊梁。
第三点,华北战区有明确的战略定位,不能操之过急。其实解放战争初期,全国到处都在打败仗,国民党军的规模、武器、士气优势是客观存在的。不光是华北,就连我方投入极大人力、物力的东北、山东战场,都连遭失利;全国解放区的面积每天都在变化,许多部队甚至出现大踏步后撤的情况,这是形势所迫、也是存人失地打法的要求。
军委非常清楚,未来国共真正的决战重点,不在华北地区。而争夺的核心,是东北,我方抽调大量干部和精锐部队,着力打造东北解放军,也就是未来的四野大军,不出意外的话将成为箭头和王牌。
其他战区的主要作用,就是坚持和牵制,不让更多的国民党军投入到关外战场,为四野发展尽力创造良好环境、争取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而等到时机成熟后,百万大军挥师入关,各战场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后来的战史发展,不就是充分印证了这一点么?毛主席和军委的决策,抓住了核心要点。
当然牵制归牵制,关内各野战军的实际表现,还是各有特点的:如前文所述,华北的局面相对被动了一些,中野因为南下大别山,也一度非常困难;西北在彭总的主持下,胡宗南不是对手,反而让实力薄弱的西野扎根立足了。特别陈粟的华野大军,硬是凭借神奇的指挥艺术和得当的战术,在国民党统治核心区连连打出胜仗、好仗,生生把一支“偏师”打成了绝对主力,后来几乎主导了淮海战役走势。
即便如此,不能否定聂帅苦心经营华北战局的不易,至少经过中后期的积极调整、应变,没有让傅作义部队扩大战果。1948年东北野战军大举入关后,华北解放军与兄弟部队通力配合,最终还是成功解放了这片重要区域,聂帅的成绩是不小的。
至于有人评论:聂荣臻指挥部队战绩欠佳,才导致华北解放军最终未获得独立野战军番号。这种说法不符合客观实际。49年军委整编四大野战军,是为了向全国进军,彻底消灭反动派军事力量。
长江以北大部解放了,华北还保留庞大的野战军干什么呢?只需要留下一支部队卫戍京津就可以了,其他主力需要支援兄弟部队,比如派给彭总的18和19兵团,好钢用在刀刃上。
55年聂荣臻被评为元帅,是实至名归的,要从整体上看待他的贡献。建国后,聂帅更是殚精竭虑,亲自负责领导关键的“两弹一星”工程,为新中国建设发挥了巨大能量。他的一生成就,丝毫不逊于其他九位元帅。
内容来自网友分享,若违规或者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楼主前期社区热帖: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