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路军支队司令跑路,贺炳炎的警卫排长一亮身手,对方五体投地
作者:武陟东旭
“坏了,江东升跑了!”
1939年4月9日一大早,八路军120师第3支队政委余秋里突然出现在位于河北雄县的支队司令部门口,司令员贺炳炎问:“余政委,为何这时候来了?”
余秋里
余秋里长叹一声,说了“江东升跑了”这么一句话。
贺炳炎听后呆住了,沉默好久之后,果断地说:“不能让他走,我要去劝说他。”
“司令员,你不能去,太危险了。”
“余政委,再危险我也要去,他要是投敌,我们就多了个对手。”贺炳炎坚定地说。
余秋里说:“如果你真要去,就多带点人。”
“他要是存心投敌,就是带一个团也白搭,我只带一个警卫员就行了。”贺炳炎说着,背起匣子枪,带着警卫排长刘宾出了司令部,骑上战马。
两匹战马一声嘶鸣,飞奔向前,卷起一路尘土。
余秋里站在司令部门口,目送二人的背影消失在视线。
他的心,提到了嗓子眼。
江东升原本是东北军53军165团3营7连的一个排长,东三省被日军占领之后,张学良带兵退到关内。
江东升的顶头上司、东北军7连连长魏武耀抗日不行,克扣军饷却是好样的。
9月的军饷,被他扣了四分之一。
“排长,魏武耀这人太黑了,宰了他吧。”士兵们怒火满腔,找到了排长江东升。
江东升见大家群情激奋,带着心腹把在7连长勒死活埋,然后对人说“魏连长开小差了”。
之后,江东升一不做二不休,带着连里100多个兄弟走人,自立门户。
可是离开之后,江东升马上就后悔了,因为离开部队意味着失去军饷,而没有了军饷谁还会跟他干?
想来想去,他心一横,决定“打土豪”。
每到一个村子,他就打听谁家有钱,然后去敲竹杠,把枪一掏,逼着对方拿钱。
如果财主要钱不要命,对不起,那就只好绑人,让对方亲属拿赎金来。
同样是打土豪,红军是为了穷人,江东升纯粹是为了自己,二者有根本的区别。
不过,他跟土匪有所不同,后者滥杀无辜,江东升一般不会乱开杀戒。
而且,如果他们遇到了小股日军,尤其是辎重部队,他们照打不误。
廊坊市固安县马庄镇大地主们后来想了一个办法,派人来跟江东升谈判。
“江司令,我们大伙想组建一支武装,让你当司令,军饷武器我们全包,你看怎么样?”
江东升一想,自己拉武装为啥,不是为了弟兄们养家吗?如果说还有使命的话,那就是抗日。
如果给这些财主看家护院,军饷解决了,日本人也不敢骚扰了,这不是一举两得吗?
最终,双方达成协议,江东升的队伍,成为北沙口(雄县)36村保卫团,他自任为总指挥。
两地虽然不是一个地区,但是相距只有十几公里。
当时,我方领导的抗日组织已经在河北开展工作,在这一带活动的负责人刘佩荣初来乍到,还没有拉起大规模队伍,便隐瞒了真实身份,加入了江东升的部队,悄悄对战士宣传抗日思想。
不久之后,刘佩荣又被组织调到孟庆山所在的河北游击队做工作。
在孟庆山等人的领导下,河北抗日武装发展很快,到1938年3月,我方领导的河北游击军已经扩充到了6万多人,下辖13路大军。
江东升的队伍扩充很快,达到五六千人,他不甘心继续给地主看家护院,也加入了游击军,成为第13路军司令。
虽然大家同在“游击军”,但军事行动是独立的。
江东升有军事天赋,打了不少胜仗,队伍发展更快,到1938年9月,总兵力达8000余人,号称上万人。
如此一来,他有点脑子发热:我这么多人马还要听孟庆山指挥,太憋屈了。
于是,他产生了自立门户的想法。
恰好,这时候上级决定把江东升部收编为八路军冀中军区6支队,江东升担任司令员,我方干部唐保蘅担任政委。
当时政委不但负责政工,在军事指挥上也有决定权。
因此,江东升认为,自己失去了对部队的指挥权,自立门户的念头更强烈了。
1939年开春,八路军120师3支队在司令员贺炳炎、政委余秋里的带领下来到河北。
余秋里带了一些老红军干部过来,加强对6支队的领导。
江东升急了,他决定改为华北民众自卫军,脱离组织领导。
这天早上,他瞒着余秋里,宣布要执行战斗任务,将部队拉走。
余秋里发觉之后,立即找贺炳炎说了此事。
贺炳炎得知后,决定亲自去追江东升,让他悬崖勒马。
因为是贺炳炎骑马快,很快就追上了江东升。
见贺炳炎来了,而且只带了一名警卫员,江东升难以置信,问道:“贺司令员真的一个人来了?”
“是啊,我们都是同志,我有什么好担心的?”贺炳炎笑道。
红军时期的贺炳炎
听了这话,江东升更加佩服,悄悄打量对方,见对方不怒自威,不禁暗暗赞叹。
可他仔细一看,对方只有一只臂膀,又不免有些轻视,认为这样的人怎么打仗?该不是滥竽充数吧?
江东升身材魁梧,这么一想,就有了居高临下的感觉,对贺炳炎有所怠慢。
1937年,贺炳炎、贺龙、《纽约时报》记者福尔曼与彭绍辉
江东升虽然表面上热情地说“贺司令员喝茶”,却拿出两只小酒杯来沏茶。
这在北方人看来,是明显的失礼。
然而贺炳炎视而不见,依然一脸微笑。
正在这时,江东升手下的一个连长大步跑了进来,喘着粗气说道:“报告司令员,一个日军中队过来了!”
江东升听了心里一震,但是在贺炳炎面前,极力保持镇定:“慌什么?不就是一个中队吗?等我陪贺司令员喝完茶收拾他们。”
“司令员,来不及了,他们距离这里二三里路!”
听到这里,江东升有点慌乱,端着茶杯的手有点颤抖。
他马上掩饰,用手叉腰说道:“那也甭慌,这样的阵势咱也不是第一次遇到。”
贺炳炎话里有话:“就是嘛,日军就来100多人,咱6支队人马上万,还有江司令坐镇,有什么可怕的!”
江东升赶忙谦虚地说:“贺司令过奖,我们之前都是小打小闹,可很少跟日军正面较量过。”
贺炳炎摆摆手说:“江司令过谦,我久闻您能征善战,今天正好见识一下,还望不吝赐教。”
江东升心里冷笑道:“你还知道我能打?”
表面上,他不动声色:“贺司令别听他们胡说,我那几下子放不到桌面,我听说八路军支队司令都曾经是师长,身经百战贺司令自然也不例外。”
他又端起杯子,喝了一口茶说道:“今天要请贺司令现场指导,让小弟也有所长进。”
这时候,一旁的警卫排长刘宾突然插话道:“江司令,贺司令,这个小仗,用不着二位指挥,江司令只须给我300人,就能把鬼子打跑。”
江东升听了,用眼睛的余光看一看刘宾,没有说话。
贺炳炎笑着用征询的眼光看了看江东升,意思说,他可不是说大话。
江东升难以置信,但他还是答应让刘宾去指挥,说不定还让贺炳炎出个丑。
刘宾一走,贺炳炎若无其事,反客为主:“江司令,我们喝茶,别管外面的事。”
一道菜上来的时候,村口就传来了激烈的枪声,贺炳炎镇定自若,仿佛没有听见枪声,举起酒杯,大声地说道:“来,江司令,喝酒!”
这时候,外面枪声如爆豆,江东升是见过不少场面的,游击军的13路司令本来都不是省油的灯,能把几百人发展到七八千人,江东升更不是泛泛之辈。
但他心里依旧发慌,刘宾要是抵挡不住,再组织反击可就被动了。
到时候损失的,还是他的6支队,他贺炳炎是和尚打仔——不心疼。
贺炳炎(左二)与廖汉生(右一)
他几次站起身,想出去看看,但贺炳炎气定神闲,谈笑风生,他只好打消了这个念头。
这时候,贺炳炎更淡定了,向江东升提起了问题:“江司令,不知道你受过多少次伤?”
江东升说:“受过两次伤,都是皮外伤。”
“那你比我可差远了,我受过12次伤,可都是致命伤。”贺炳炎一掀衣服露出满身伤痕,“你看看,这都是纪念,还有我的右臂,也是打仗锯掉的。”
江东升充满敬意:“这说明贺司令打过的硬仗比我多。”
“不对,应该说我挨打比你多,打得恶仗多,哪一仗不是血流成河,尸横遍野?我们的战士哪个不是九死一生?”
贺炳炎说:“挨打多了,本事就有长进了,随便一个排长,都能独当一面。”
说到这,贺炳炎霸气地说:“那时候蒋军的装备比红军好太多,如果有现在的装备,我的部队能以一当十。”
江东升听了,脊背阵阵发冷,说实话,他这几年没少和日本人交手,但打的都是讨巧的仗,一百个人打鬼子十个,都是伏击战、袭扰战。
实话实说,真正破釜沉舟的恶仗,他一次也没有打过。
这么想着,他对眼前的这个独臂将军有所敬畏。
“江司令,外面枪声停止了,我的肚子也饿了,酒瘾也上来了。”贺炳炎说道。
江东升这才想起村外还有战事,他侧耳细听,枪声真的停止了,这说明日军确实被打退了,他对贺炳炎佩服得五体投地。
正想着呢,门帘一掀,刘宾走了进来。
“报告江司令,我们的同志伤了6人,打死鬼子8名,敌人伤者无法统计,缴获枪支35支。”
“你怎么打的?”江东升难以置信。
“我观察之后,找到敌人的空挡,从中间杀进去,向两边开枪,然后我们撤走,日军开始狗咬狗……最后我们再三面出击,敌人不知虚实,慌忙撤了。”
江东升听了惊叹不已,连忙对手下说:“准备酒菜,我要跟贺司令和刘排长好好喝两杯,庆祝胜利。”
贺炳炎将军
一个月之后,6支队被编入3支队,成为第8团。
整编的要求,还是江东升自己提出的。
(后话:江东升因后来有投敌倾向,被挺进支队司令员常德善击毙)
参考文献:《余秋里将军回忆录》解放军出版社
内容来自网友分享,若违规或者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楼主前期社区热帖: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