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裕晚年回忆与林彪的初相识,感慨地说:光凭慧眼也难识真英雄
“真正的革命英雄,不是别人,乃是百折不挠、大义凛然的朱德同志和陈毅同志,乃是那些对革命坚定不移、为革命英勇献身的战士。” 老覃在多年前写过《1964年,粟裕写了首悲壮的诗,听了林彪一席话,激动地改了末两句》一文,文中详细讲到了粟裕被调离了军队,去军科院工作后,郁郁不得志。时为军委第一副主席的林彪,他对粟裕在总参谋长职位上提出过的军队建设、敌情分析等诸多方面的论述表示出赞赏,曾单独找到粟裕,说“军科院应该成为总参的参谋部”,鼓励粟裕多到部队里走走。
粟裕在军科院赋闲期间,曾写过一首诗,最末两句“遍体伤疤堪自勉,此生聊可慰诸先”,颇有英雄迟暮、自伤自怜之感。
得到了林彪的关心和勉励之后,郁闷之情渐渐消退,萌生了如许“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雄心,因此把该诗的最后两句改成了:“对镜不须叹白发,白发尤能再挥鞭。”
林彪和粟裕所怀的英雄惜英雄的真挚情感由此可见一斑。
毫无疑问,粟裕和林彪,乃是共和国开国将帅中最耀眼的双子星。
粟裕与林彪两人之间的话题,也成为了群众喜闻乐道的话题。
说起来,粟裕与林彪还是有许多相似之处的。,
他们同是1907年生人,并且在同一年加入了叶挺的“铁军”。
南昌起义时,他们一个是连长,一个是班长,后来都在朱德的带领下,走上了井冈山,成为了毛主席在军事领域上的左膀右臂。
不过,话又说回来,在1927年,年方20岁的粟裕相识年方20岁的林彪时,他是有些看不起林彪的。
这话从何说起呢?
1976年夏天,将近古稀之年的粟裕对国内军事领域内出现的形而上学、唯心主义等倾向有所不满,决心把自己亲身经历的战争体会写出来,以供后人参考,于是,就有了写回忆录的想法。
这本回忆录一写就是8年。
这本《粟裕战争回忆录》里面,记载有他对林彪的最初印象。
周恩来和朱德、贺龙、叶挺、刘伯承等人领导南昌起义时,粟裕时为起义军领导机关一前敌委员会的警卫队的一名班长。
起义军在8月3日开始向广东进军,到了9月23日才占领潮州。
粟裕所在的排奉命留在潮州,担负后勤部门和物资仓库的警卫任务。
然而,到了9月30日,起义军在汤坑遭到陈济棠师和薛岳师的顽强抵抗,伤亡巨大,不得不后撤。
同日,敌第八路军副总指挥黄绍竑亲自率领三个师,沿韩江西岸反扑潮州。
留守潮州的战斗部队仅有第二十军第三师的第六团一部分和教导团一个总队,无从抵挡,只得弃城而走。
在一片慌乱中,粟裕他们在后勤部长带领下,乘船东渡韩江,准备经饶平前往三河坝与第十一军二十五师会合。
当他们到达饶平时,正好遇上了从三河坝撤下来的二十五师。
这时候,钱大钧部的一个师追得很紧。
朱德当机立断,组织大家往武平转移。
在武平城西门外的石径岭,朱德还指挥部队打了一场阻击战。
在这场战斗中,粟裕右耳上侧头部颞骨被一颗子弹击穿,当场倒下。
等他醒来,队伍已经撤离了阵地。
为了自保,他奋力顺着山坡往下滚,最后滚落在路边的水田里。
有几个走在队伍后面的同志发现了他,帮他爬出水田,并搀着他赶上了部队。
队伍由武平经筠门岭、寻乌、安远、定南、龙南、全南等县,向信丰以西的大庾岭山区挺进。
沿途连续遭到地主武装、反动民团及土匪的袭击。
很多经不起革命考验的人开起了小差,有的不辞而别了,有的甚至叛变了。
队伍到达信丰一带时,只剩下七八百人。
师、团级政工干部中,只剩下七十三团指导员陈毅。
陈毅意志坚定,积极协助朱德带领部队。
粟裕在回忆录中写:
“回想起来,我认识和钦佩陈毅同志,也正是从信丰、大庾开始的。”时为第七十三团第七连连长的林彪,情绪悲观,他带领了十几个人来找陈毅,声称要离开队伍,另寻出路,还劝陈毅一起离队。
陈毅怒目圆睁,大义凛然地说:“你们要走就走,但得把枪留下,我们手里有枪,就可以杀土豪劣绅,就可以继续干革命,我们是拖不垮、压不倒的革命战士,拖枪逃跑最可耻!”
朱德和陈毅在大庾县城对全体军人作了坚定军心的讲话。
陈毅高高扬了攥紧了拳头的右手,大声说:“在顺境中做英雄,在逆境中做英雄难,真正的英雄,能经受得住失败考验,无惧生死!同志们,我们要做真正的英雄!”
大家都跟着陈毅高呼:“我们要做真正的英雄!”
林彪却在当晚带领了几个意志薄弱分子偷偷向梅关方向跑去。
不过,地主挨户团在各个路口设有关卡,他们一路吃了不少苦头,不得已,又在清晨返回了部队。
俗话说“慧眼识英雄”,粟裕也知道林彪是从黄埔军校走出来的高材生,但他认为即使有慧眼也难辨真英雄,因为,真英雄是要经得起失败考验的。
林彪有过这样的行为,粟裕在当时是很看不起林彪的。
他在回忆录中写:
内容来自网友分享,若违规或者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楼主前期社区热帖: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