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叱咤风云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坛主管理]

世界读书日我问DeepSeek,一生若只读10本书,是哪10本?

送交者: 孟小猛[☆★★声望品衔12★★☆] 于 2025-04-22 21:36 已读 478 次 1赞  

孟小猛的个人频道

+关注
作者:每晚CC


来源:每晚一卷书原创



毛姆曾说:“培养阅读的习惯能够为你筑造一座避难所,让你逃脱几乎人世间的所有悲哀。”


作家俞东升也说:“书是心灵的取暖器,沉浸于书海,精神就有了依托,内心也添了力量。”


书本,是一个人灵魂的支撑。


缺少了书本的滋润,人的思想会变得贫瘠,内心也会变得荒芜。


世界读书日的设立,就是为了提醒人们去阅读,去开拓认知,为自己的精神世界找到依托之所。


世界读书日到了,我问DeepSeek:


如果一生只能读10本书,读哪10本会让我受益无穷?


它给出了这样的回答:


1


《道德经》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翰·高曾说:《道德经》是一本有价值的关于人类行为的教科书。


它里面有深刻的思想,和完整的哲学体系,从古至今,帮助千千万万人走出了人生的迷雾。


如果你的人生总是充满烦恼,翻开《道德经》,老子会告诉你:


“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一切来势汹汹的刁难,都会有停下来的那一刻,我们只需放平心态,等待雨过天晴即可。


如果你想在工作中晋升,却不知该如何做,翻开《道德经》,老子会告诉你:


“唯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一个人只有不在乎得失,能忍、能隐、能退、能柔,才能收获意想不到的回报。


如果你遇事总是沉不住气,冒失急进后又处处碰壁,翻开《道德经》,老子会告诉你:


气定则心定,心定则事成。


做一个戒骄戒躁,谋定后动的人,你才有可能在遇事时稳住局面,让事情朝着好的方向发展。


诸如此类的人生难题,都能在《道德经》中找到答案。


恰如鲁迅先生所言:“不读《道德经》,就不知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


当你认真品读这本书,你就能以更高的眼界看问题。


对于人生,对于现状,你都会产生更加通透的看法。


2


《理想国》



柏拉图在《理想国》一书中,讲述过一个“洞穴之喻”的故事。


有一群囚徒,世代被困在一个洞穴里,它们整日盯着墙上的幻影,以为这就是真实存在的世界。


直到有一天,一个囚犯爬出洞穴,看到了洞口外真实的事物,他才意识到自己以前都被禁锢了。


于是,他返回洞穴,试图向其他人描述外面世界的光明,告诉他们面前的影像都是虚幻的阴影。


可那些囚犯并不相信,还觉得他在危言耸听,无情地把他杀害了。


其实,困住囚犯的从来不是山洞,而是他们脑海中那道无形的囚笼。


他们认为眼前所见即真实,便永远走不出那个山洞。


我们若在生活中将自己困于一念,便也会成为自己认知的囚徒。


恰如叔本华所说:“世界上最大的监狱,是人的思维意识。”


你若想走出思维的监狱,那就努力从书中汲取知识,突破自我认知局限。


当你的所见所得积累到一定程度,你就能推开困住你的高墙,看到更广阔的世界。


3


《百年孤独》



无数读者曾这样盛赞一本书:


如果一生只看一本书,那一定是《百年孤独》;


如果一定要向别人推荐一本书,那也一定是《百年孤独》。


《百年孤独》一直被公认的世界文学经典之作,目前的全球销量已达5000万册。


它讲述了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的兴衰史,展现了人类孤独、命运和历史的循环。


书中的主人公,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一生都在找寻人生的意义,试图用亲情、爱情,甚至是战争来填补内心空虚。


可兜兜转转几十年后,他又再次回到了孤独之中。


还有阿玛兰妲,因爱误杀心上人,被良心谴责了后半生,最后孤独抱憾而死;


就连最通透明事理的大家长,母亲乌尔苏拉,也是早早地失去了丈夫,一个人慢慢老去……


这本书全篇都在告诉我们:


孤独是所有人的宿命,我们无从逃避,我们只能接受。


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只能在孤独中痛苦地活着。


你还有另一种活法,就是将自己深深扎根于难以捉摸的虚无,勇敢面对无人援助的悲凉。


渐渐地,你就会习惯孤独,习惯一个人的日子,并于孤独中深刻地审视自己的人生。


4


《人类简史》



我们生活在一个全球性世界中,但大多数学校里教的和书本上讲的,都还是某一个国家或文化的当地历史。


作家尤瓦尔·赫拉利写这本书,就是想弥补这些缺陷,帮助我们从一个新的角度来看大局。


他在书中提到了驱动文明发展的核心动力是三次革命:


认知革命(约7万年前)、农业革命(约1.2万年前)、科学革命(约500年前)。


认知革命使人发展出复杂的语言系统。


这种语言不仅能描述现实(如“河边有狮子”),还能虚构不存在的事物(如神话、宗教、法律)。


最终通过这种虚构能力,人类能够大规模协作,超越血缘纽带,形成部落、城邦乃至帝国。


而农业革命使小麦驯化了人类。


因为要种植小麦,人类被迫定居,劳动时间增加,饮食单一化,颈椎病、关节炎等疾病也跟着出现。


而科学革命则有可能改写人类本质:


基因编辑可定制婴儿,脑机接口模糊人与机器的界限,抗衰老技术挑战死亡法则。


赫拉利警告,这些技术可能创造“超人类”,终结人人平等的理念。


通过这本书我们会知道,人类有可能在变革中前进,有可能会在变革中走向灭亡。


但具体走向何方,最终还是由人所决定。


而现今时代的我们所要做的,是努力提升自己的认知和眼界,去真正摸透这个世界的格局。


只有这样,你才能看清这个世界最真实的面目。


5


《沉思录》



美国教授费迪曼这样评价《沉思录》:


“这部黄金之书以庄严不屈的精神负起做人的重荷,直接帮助人们去过更加美好的生活。”


《沉思录》是古罗马皇帝奥勒留的日记,里面充满了他对人生的感悟。


他当时统治的古罗马,几十年里,战火不息、灾难频发。


为了平定叛乱、救济灾民,他不得不常年外出巡视。


纵然日理万机,忙碌不停,但他仍在工作之余,享受生活,思考人生,并留下了这本著作。


正如他在书中所说:


人所失去的,只是他此刻拥有的生活;人所拥有的,也只是他此刻正在失去的生活。


当下,就是我们的全部。


奥勒留告诉我们:不论生活如何跌宕,只有过好当下,才是对生命最大的不辜负。


此外,奥勒留还在书中探讨了自身道德伦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这些普世性的哲理,相信会给你的人生带去颇具价值的指引。


6


《物种起源》



在进化论提出之前,人们普遍信奉的是:上帝创造论。


而在此之后,人们终于开始相信:人类,是由类人猿进化发展而来的言论。


达尔文则在《物种起源》中表明:自然界的生物都是不断变异、进化而来的。


而进化的原因主要有两个:


一是内因,即生物的本性;二是外因,即生活条件带来的改变。


但内因比外因重要,它从本质上决定了物种变异的性质和方向。


这给了我一个很重要的启示,即:人应该学会自我成长,而不是被迫改变。


在这个社会,机会从来都不是均等的。


对大多数普通人来说,如果只是等待机会,那最大的可能,就是被社会残忍淘汰。


要想成功,要想获取更多资源,你就必须不断进化自己,学习更多的知识和技能。


只有把自己的各项技能拉满,有一天机会来了的时候,你才有可能牢牢抓住,并借此机会扶摇直上。


7


《红楼梦》



《红楼梦》作为中国古典文学的巅峰之作,不仅是一部文学经典,更是一部人情世故的教科书。


书中的王熙凤,她是贾府的实际管理者,善于察言观色,能够迅速判断他人的心思和意图。


所以,她既能深得贾母的喜爱,又打理得好偌大的一个贾府。


她的丫鬟平儿,在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时,也是懂得进退有度。


既不过分张扬,也不过分谦卑,连王熙凤对她也是十分欣赏。


还有乡下贫妇刘姥姥,她会提供情绪价值,也不忘恩,是红楼梦中最值得赞颂的人之一。


除了人情世故外,《红楼梦》最想告诉世人的,是造化弄人,命运无常。


就像那辉煌一时的贾府,眼看他高楼起,眼看他楼塌了,所谓富贵荣华,不过是过眼云烟。


还有那贾府中玲珑剔透的一群人,到临了,曲终人散,各奔东西。


曹雪芹借《红楼梦》的故事告诉我们:无常,是所有人都躲不过的人生宿命。


或得或失,或聚或散,或生或死,在没有到来之前,都是一个未知数。


但在这诸多无常中,有一点可以确定的是:我们可以确切地活在每一个当下。


只要你认真过好每个朝朝暮暮,做自己喜欢的事,努力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就已经将人生过出了它该有的意义。


8


《小王子》



作家圣埃克苏佩里说,《小王子》是一本写给成人的书。


书中,小王子曾和他的玫瑰住在一个星球上,但后来他们闹了矛盾,小王子就开始了他的星际旅行。


在旅途中,他遇到了许多孤独的角色,如国王、酒鬼、商人和点灯人。


也遇到了许多艳丽的玫瑰,但小王子并没有动心,反而愈加思念心里的那朵玫瑰。


因为对他来说,最初那一朵才是他心底最重要的。


“因为我给她浇过水,因为我给她盖过玻璃罩,因为我为她挡过风,因为我为她消灭过毛毛虫。


因为我倾听过她的抱怨和吹嘘,甚至有时候也倾听她的沉默。因为她是我的玫瑰。”


至此,小王子才明白,爱的另一个名字,叫“责任”。


故事的最后,小王子被蛇咬伤,怀着对玫瑰的无限思念,轻轻倒在了地上。


没有人知道,他是回到了星球,还是从此如陨星般消逝。


但《小王子》的故事,却教会了我们如何去爱,教会了我们人生中的一堂必修课:


责任与成长。


当有了责任的存在,即使两个人之间的新鲜感消退,感情也依然能长久且稳固。


当两个人都学会了成长,即便平时生活偶有拌嘴,也能互相包容,而不是相互攻讦。


9


《思考,快与慢》



何谓快思考,何谓慢思考?


丹尼尔·卡尼曼在书中用两个例子做了最直白的讲述。


首先看书中这张图。



你可以确定且迅速地判断这位年轻女性的头发是黑色的,你还知道她正在生气。


而你推测的这个过程,几乎是下意识的,这就是快思考的一个表现。


现在,请看下面的问题:17×24。


你能立刻知道这是一道乘法题,也许你还会想到若有纸笔,就能算出答案。


可是如果不花点时间来计算的话,你就无法确定568是不是正确答案。


接下来,你就会想自己是不是要做这道题。


这个按部就班的运算过程,便是慢思考。


作者卡尼曼告诉读者:


只有掌握慢思考,你才能调动全部注意力,有意识有逻辑地去分析和解决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我们的大脑经常会偷懒,跳过理性计算和分析,采用直觉的猜测和推理。


这就导致处理问题存在偏差,形成错误的判断。


若要改变这一点,你就得多动脑子,一点一点去分析一件事的本质。


分析到后面,你就能理性看待事物,获得成长和进步。


10


《活着》



知乎上有个问题:“读完余华的《活着》是怎样一种感受?”


有个高赞的回答是:“你说生活太苦,活着太累,读完《活着》,心里便一点委屈都没有了。”


书中,一位叫福贵的老人,承受了人生中所有重大的苦难:破产、拉壮丁、丧妻、丧子、丧孙……


可即便经历了这么多,他也没有倒下,而是坦然接受自身命运,顽强地活了下去。


到了暮年,他依旧能牵着一头老牛,在田地里唱出嘹亮的歌声。


这本书,会让深陷困顿中的你明白:人生中痛苦的事情很多,各种磨难都会接踵而至。


但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你努力活着的每一分每一秒,都可以称得上是一种奇迹。



作家周岭有句至理名言:


“读书是用最低廉的成本,获取最高级的成长策略,它是所有人提升自己的最好途径。”


书是人向上的阶梯。


正所谓,生命不息,阅读不止。


读书,不应该仅局限于今天,局限于世界读书日。


DeepSeek推荐的这10本经典书籍,涵盖了哲学、文学、科学、心理学等众多领域,兼顾东西方智慧与实用性。


接下来生活中的每一天,就让我们翻开这些书本,去阅读中遇见更多美好,遇见更好的自己吧。


- End -


喜欢孟小猛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内容来自网友分享,若违规或者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 密码: [--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打开微信,扫一扫[Scan QR Code]
进入内容页点击屏幕右上分享按钮

楼主前期社区热帖: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创建您的定制新论坛频道 ] [ Contact us ]